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9日电 (张燕征)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跨学科交叉平台等单位主办的“智能算法与数字经济新业态”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三希分享了他对智能算法的三个观点,算法拉动了内需、减少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同时还具有经济普惠性。
李三希表示,个性化推荐在提高了消费者效益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效果就是交易量的增加。他分享了一个罗汉堂做的随机试验,如果不采用个性化推荐,采用这种普遍撒网的广告,会发现顾客的满意度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带来交易量的下降,据数据测算会下降86%。所以个性化推荐对于交易量的增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这其实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组成,李三希说,“我们现在讲双循环,要拉动内需,这个带来交易量的增加,也是拉动内需的一个证据。这个有交易量的增加也就增加了GDP,也创造了GDP。这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交易量的增加。”
李三希认为,个性化推荐除了降低搜寻成本以外,在解决信息的不对称方面可能会起到很大作用。影响经济效益一个很大的因素是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这里面数据以及依托于数据的算法可能在某一个层次来说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这也是科技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这一块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信息的不对称,传统金融依托于抵押产品去解决信息不对称,现在开拓了一种新的方式,用数据去度量,更好地直接解决借贷者还款能力这个信息的不对称,这是算法和大数据带来的另外一个效果。
此外,李三希表示,算法还有一种普惠性,它其实是给很多以前不能贷款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能够去贷款了。所以从某个层次来说,只要智能算法用好了是有用的。未来,我们能不能应用到更普惠的国家扶贫事业上去,不仅是精准的贷款,还有精准的三农信息分发和普惠,智能算法可能是会有一些优势的。
李三希说,智能算法是一个技术,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用好了它能带来福利的改进,用得不好会带来风险,所以到底怎么用,取决于用它的人、他们的价值取向以及面临的制度约束。算法是一个技术,我们要拥抱技术,同时我们要更好地来用它向善的一面。(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付健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