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环节,其中“住”是缺一不可且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每个旅游景点附近都会设置“驿站”。古代早期并没有专门为游客提供食宿的场所,因而人们出行往往需要就近寻找食宿点,并将其称为“借宿”。借宿地的主人大都以礼相待、不收分毫。
随着商品贸易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古人在商队的必经之路设置专门提供食宿的场所,商人可在此吃酒饮食、小憩片刻,这些场所被称为“客栈”。古希腊时期,雅典就出现了名为“卡烈斯”的场所,由官方设置,专门为来往通行的客人提供集会、住宿的服务。
商朝时期,我国也出现了较为相似的官办驿站,不过驿站规模较小、设施短缺、条件简陋,只能满足客人吃饭与睡觉的基本服务,其他服务一律不提供。并且此时的“客栈”不再是具有免费性质的借宿点,而是具有商业性质的场所。
12至16世纪期间,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也陆续建立起意义相同的客栈。18世纪以来,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普通的“客栈”已经满足不了王公贵族的需求,因此大型的饭店和旅馆应运而生。1794年,美国纽约建立起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条件最奢华的饭店,其规模并不逊色于王室宫殿。
而后,饭店的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与豪华程度也更上一层楼。1829年,波士顿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现代化饭店”,名为特里蒙特。这座饭店拥有170套客房,房内还提供淋浴设备,餐厅内设置了200个座位,服务人员大都训练有素。这也是如今饭店与酒店的雏形。
在很多古装剧中,客栈中的店小二时常询问“客官,您是要打尖还是住店”。其中,“住店”尚好理解,那么“打尖”究竟是何意呢?
古代旅店发展史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建立了用来传递信息的驿站。驿站可以提供为官方传递文书以及让来往官吏中途换马、住宿的服务。古代通信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传”、“邮”、“驿”。“传”指的是用车辆传递信息,“邮”指的是步递,“驿”则指用马递。
由于用车传递的费用过于高昂,后来只剩步递与马递较为盛行,用来联络与休憩的地点统称为“邮驿”站。西周时期,为了方便各国的诸侯来朝觐见与进贡,官方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设立了客舍。宾客的爵位地位不同,所受的待遇等级也不同,此时的旅店都是官办的。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兴盛,来往各国商人络绎不绝。“官营”旅店已无法满足庞大商人群体的需要,因而民间的“私营”旅店应运而生,这些旅店又被称为“传舍”或“逆旅”。春秋战国时期的旅店主要由有钱的贵族与商贾所设,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
贵族的食客们可以在此获得免费的生活必需品,还可以得到被引荐的机会。西汉时期,旅店进一步得到扩张。长安境内的管舍分布广泛,既有为各地商人提供食宿的“郡邸”,也有专门为外来宾客提供服务的“蛮夷邸”。
自张骞出使西域后,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频繁,外族来中原经商或长期居住的人口也日益增加。因此,朝廷便在长安兴建了“蛮夷邸”,专门为少数民族或外国商人、使节提供服务。唐代以前,旅店的称谓五花八门,诸如邸舍、客舍、逆旅等。
直到大唐,“旅店”一词才真正出现。除了少数官办的旅店外,大部分旅店都以盈利为目的。旅店的客房均有提供床榻、火炉、桌椅板凳等设备。除了食宿服务外,部分旅店还提供雇车、搬运行李、温泉服务等。
北宋时期的旅店内部设立了澡堂,为客人提供洗浴服务。此外,旅店大都设立在娱乐场所附近,且24小时无停歇营业,方便旅客外出进行娱乐活动。到了元朝,旅店已经成为民间最兴盛的行业之一,连皇家都兴办起旅店。明清时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客栈旅店。
何为“打尖”
“打尖”并非全国客栈与旅店通用的词,而是由京津地区的方言引申出来的词语,使用范围也仅限于京津地区。在京津地区,沿途吃便饭就叫“打尖”。客栈的店小二招呼客人时会询问“打尖还是住店”。其中,“打尖”是吃饭,“住店”则是在店中过夜。
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每当夜幕降临,郊外常有野兽出没。行人为了避免遭受野兽攻击,白天往往会抓紧赶路,并在天黑前找到旅店住下。因此,若在早上或中午,店小二只会询问客人是否要吃饭,而不会问其要不要住店。只有在半晚或晚上时,店小二才会问“打尖还是住店”。
既然“打尖”的意思是吃饭,为何京津地区不同全国其他地区一般统一使用吃饭呢?毕竟“打尖”比较罕见,来自其他地区的客人大都听不懂。其实,“打尖”含有“打火”的意思。古人做饭必得用木柴生火,且规模小的客栈并未配有专门的厨师,而是由店小二亲自生火做饭。
“打火”指的便是击石生火,取火工具有火石、火镰与火绒。火镰指的是一个形状与镰刀相似的生铁片,用石英石划击铁片,便会出现火星,进而点燃火绒,火遍生好了。此外,《翠华寻幸》中记载:“谓途中之餐曰为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之为尖也。”
由此可见,古人或许认为“打火”一词并不吉利,故用“打尖”来代替。总之,在京津地区的口语方言中,“打尖”便是“吃饭”的代替说法。不过,除了打火的说法外,有学者认为“打尖”还有“打间”的意思。古代客栈会为有钱的客人专门开设出一个雅间,这个行为也被称为“打尖”。
因此,“打尖”也指到一间舒适的单间吃饭歇息。由于“打尖”包含找一间房吃饭休息,因此店小二会询问清楚究竟是“打间”还是“住店”。久而久之,“打间”便被传成“打尖”。此外,在京津地区的方言中,“尖”有“舌尖儿”的意思,故“打尖”又有“打舌尖儿”之意。
因此,“打尖”的意思是询问客官是否要用舌尖来品尝美食。客人一路上舟车劳顿,若能用舌尖品尝美食,也是极好的事。《红楼梦》中记载:“当时秦钟骑着马,跟随其父的轿,只见宝玉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此处的“打尖”也是吃饭与品尝美食的意思。
结语:
综上,京津地区的“打尖”是在客栈或旅店作短暂的休息与吃饭的意思。其实,除了京津地区外,广东方言中也有“打尖”一词,不过广府的“打尖”却是“尖队”、“插队”的意思,是不文明的社会现象。总之,仅含两个字的“打尖”一词都能延伸出不同的意义与解释,可见中华文字果真是博大精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