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第一次行经珠海湖心路,这块扼守市区进入斗门门户的黄金板块还毫不起眼,记忆中只有一片挥之不去的蕉林藕塘和荒草丛生,时光荏苒,如今这里已蝶变为湖心新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最受瞩目的发展热土之一。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重要节点,南都记者以湖心路为起点,行进在斗门,感受这片热土的沧桑巨变。如今的斗门正向着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加速蜕变,未来可期。
80年代的斗门黄杨河“一河两岸” 斗门档案馆供图
现今的斗门黄杨河“一河两岸”
旧貌焕新
从交通闭塞到路网通达,还将构建高快速路网体系
从珠海大道开车右拐,进入湖心路,繁华气息扑面而来。鳞次栉比的高楼与水乡田园风光交织,如一幅壮美的画卷沿道路两侧徐徐展开,不时有工地从后视镜中掠过,塔吊林立,施工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
这里就是珠海斗门湖心新城,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已具雏形。时隔14年,当南都记者重游故地,却已经找不到记忆中的旧时模样:那是2006年,毕业参加工作第一次被安排到珠海西部地区驻站采访,公交车由市区一路往西穿行至湖心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莲藕、蕉林、菜地,间或夹杂着一片低矮陈旧的房屋,不少土地因长时间抛荒,只有齐腰深的荒草随风摆动,人凋马稀,那一刻宛若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个内地小城镇,与当时高楼簇拥、车水马龙的珠海市区形同两个世界。
2010年,伴随珠海西部新城的开发,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开始蝶变,记忆中的桑基藕塘、滩涂荒地逐渐被高楼、公园、道路等取代,2016年更是以“西部新城重点建设地区、先行建设的启动区”的崭新姿态,步入发展“快车道”,除了城市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曾经滞后的交通等公共配套也迎来“飞跃”:黄杨河大桥现已具备通车条件且试通行,在建市政道路13条、公园1个、邻里中心1个,截至目前湖心新城累计完成投资达42亿元。
加上正在迅速推进的香海大桥、鹤港高速一期、珠海隧道工程等,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正在湖心新城及周边快速成型,曾经困扰记者的出行难题如今早已成为历史。
要想富,先修路。今年斗门区还敲定了21项交通“作战图”,总投资达91.85亿元。包括谋划建设黄杨河新增跨江通道,启动机场北快线、省道S272线井岸二桥至江门九村段改建工程建设,配合香海大桥、珠海隧道、珠海大道扩建工程建设。积极对接深中通道西延线、高栏港高速北延线、机场高速北延线、新斗跨江通道等项目,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路网。
与此同时,斗门区还将构建外联内畅的高快速路网体系,大力发展轨道航空航运枢纽,加快推进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至肇庆高铁、深珠城际铁路(伶仃洋通道)和地铁3号线等项目,推动高铁、城轨在鹤洲北汇聚,加快开展鹤洲高铁枢纽及站城一体综合开发,推动莲洲通用机场升级和斗门港改造提升。
展望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三区”叠加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中,斗门将举全力参与区域重要门户枢纽建设,真正使“珠海西部中心城市”实至名归。
书写奇迹
推进魅力之城建设,十年间人口新增19万余人
十余年间,湖心新城历经巨变,作为西部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仍在书写珠海城市发展史的一个传奇,而这只是斗门乘时代机遇崛起、快速蝶变的缩影。
将时间的坐标拉长,斗门这块热土上一直在缔造奇迹。1958年,一场“特殊的战斗”——白藤堵海防咸工程战役,轰轰烈烈地奏响了斗门城乡跨越发展的先声。中山、珠海共组织1万名人员和3894艘农船,历时3年硬是用肩膀“挑”出一大片土地,并建成东西两堤全长5725米的白藤大堤。有媒体评价,这是用汗水书写了一个愚公移山般的神话,用双脚踩出了一个精卫填海般的传奇。
今天,当人们驱车疾驶于湖心路上,在滨江田园式的生态新城背后,依然能感受“敢叫沧海变桑田”的伟力。
上世纪80年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斗门人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将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在白藤湖建设“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首创农业观光游。
某种程度上,这也成为珠海旅游业崛起的开端。继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之后,御温泉、长隆海洋王国、海泉湾、圆明新园等一大批旅游项目陆续进驻珠海,带动珠海旅游业实现腾飞。而随着珠海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岭南大地正式开业,珠海宋城演艺度假区进驻等,斗门旅游也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期。
进入2010年以来,斗门人紧紧抓住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扩大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斗门正式纳入经济特区范围以及珠海打造西部生态新城等历史机遇,不断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黄杨河“一河两岸”十里滨水长廊魅力凸显,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四大组团”建设初步成型。
与此同时,按照“生态新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布局,斗门区加快推进湾区魅力之城建设,聚焦“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布局,推进主城区东进西拓,推进富山、新港、大沙永利三大产业新城建设,迅速拉大城市框架。
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斗门区在接连摘得“国家生态区”等城市荣誉的同时,仍不忘大力推进“三化”建设“三城”,让城市更有“内涵”,让乡村更有“颜值”。截至2020年底,斗门建成大大小小203座公园,在675平方公里的斗门大地绘就出一幅“公园之城”的美丽画卷。
“造景”“造富”两相宜。绿色宜居环境背后,折射出珠海斗门正在全力塑造的生态友好型发展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港澳以及珠三角人士来此创新创业,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要素在此汇聚。
从过去不少斗门人外出打工,到如今外来人口纷纷涌入斗门创新创业,斗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才形成了强大的磁吸效应。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斗门区常住人口超过60万人,十年间共增加19.30万人,年均增长率达3.89%,增长率可谓历史新高,如今斗门已成为珠海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蓝图绘就
加快建成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
新时代,面对珠海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澳珠一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历史性机遇,厚积薄发的斗门未来该如何谋篇布局?
斗门区在2020年底召开的全会给出了清晰的答案:以“打造一个斗门新中心,构建两大产业带,建设四大现代化园区,做大五大产业集群,激活六大镇域经济板块”的一二四五六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加快建成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常住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到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700亿元,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湖心新城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斗门区将把白藤湖作为提升斗门城市发展能级量级的新中心、新载体、新平台。这个新中心主要是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向珠海横琴、十字门以及广州琶洲学习,无论是城市建设、产业规划,还是公共文化配套方面,都将邀请世界一流的团队进行设计谋划,把白藤湖打造成斗门未来的“西湖”。
与此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新格局,加快推进“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精心打造十里滨水长廊,推进白藤、白蕉、尖峰南、井岸四大组团建设,打造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在此过程中,打造活力新城魅力斗门,加快富元广场、复星文化商业蜂巢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推进云涛酒店、星河酒店、希尔顿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建设,扩张织就多商圈并立格局。
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正迅速落地,让斗门人的幸福感更高、获得感更足。据介绍,斗门今年还将投入近2亿元推进32个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7个,新增优质学位2160个;一期总投资约3.6亿元的斗门区妇幼保健院新院项目正式动工,规划设置1000张床位,未来将建设成为珠海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妇儿医院。
在珠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过程中,斗门还提出加快打造乡村振兴全国示范区,2021年要在全力推进12个区级样板村基础上,再建12个区级示范村。
昔日的农业大县已嬗变为工业强区,刚刚过去的2021年一季度,斗门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一季度斗门地区生产总值95.34亿元,同比增长15.8%;全区工业产值前20强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14.75亿元,增长20.6%。全年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局即冲刺,9个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新认定51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冠宇电池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斗门零的突破。实施挂图作战超常规举措,78项年度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114.8%,95项政府投资在建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09.3%。
蓝图绘就,斗门人正撸起袖子加油干,未来将瞄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助力珠海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体现斗门担当,展现斗门作为,作出斗门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杨亮 袁平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