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1:本文建筑图片均引用自Wiki百科或建筑运营单位官网,仅做学术交流、教学使用。
声明2:本文比主页其他的干货文章都要短一些,因为我经过考虑再三,把过于枯燥的一部分知识点删去了,只保留通俗易懂的内容。
如果说,建筑摄影中有个绕不开的“杜塞尔多夫学派”;那么,回到建筑设计理念本身,则不得不说另一所昙花一现却又堪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学校,国立包豪斯学校( Das Staatliches Bauhaus )。在短暂的十多年时间里,学校的先贤们对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设计目的性和自然客观法则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创了辉映后世、照耀千古的“包豪斯学派”!
历史沿革
昙花一现
1919年,一战的硝烟刚从德国散去,著名建筑家 Walter Gropius 于魏玛将原本两所学校,萨克森大公美术学院 与 工艺美术学校 合并,成立了旨在通过新式现代教育培养培养新式建筑设计人才的学校,这就是最早的魏玛包豪斯。
1925年,因为政治原因,包豪斯被迫改迁到 德绍,并在那里新建了一座现代风格的学校建筑,这边是后来誉满全球的 “德绍包豪斯校舍”。包豪斯总共经历了三任校长,后期受到德绍地方政府的压力和纳粹的疯狂攻击,最终于1933年寿终正寝,前后只维持了14年时间。
( 德绍包豪斯校舍 )
然而,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人们就陆续将这种形状与颜色极简的建筑设计,称作“包豪斯风格”。
发扬光大
真正让包豪斯学校奠定其历史地位的,反而是由于政治迫害而关闭后,其师生也被迫远走他国,将原本准备的课程及建筑设计理念,如播种一般带到世界各地的美术和建筑学院,其中又以美国为最。
而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包豪斯学派”理念也开始发生改变,更加强调建设的经济性和现实的功能性,因此变得更加容易被国际上接受。但是也被传统秉持理想主义的建筑师所批判。
当代德国建筑
1990年,两德统一,新生的“德意志联邦”成为欧洲的工业和金融中心,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建筑设计与建造。在近30年的时间里,成群的新式建筑拔地而起,这里既有德国本土设计师的大作,也有海外建筑师及其理念的参与。传统的“包豪斯学派”依托德国强大的国力,被打上了“德国制造”的光环,开始百花齐放,呈现出了迷人的多样性。
主要风格
回顾完“包豪斯学派”的百年历程,下文开始介绍其至今形成的几种主要风格,并附上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秩序性的网格
德国一直是盛产思想家的摇篮,其建筑设计也有着强烈的理性主义风格,具体的形式之一就是充满着秩序性的网格元素。其不仅有着外形上的简练,也兼顾着功能性的灵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处建筑,就是柏林的洪堡大学图书馆 和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表现主义的张力
20世纪20年代,“表现主义”就开始在德国的土地上萌芽,而历经纳粹时期的压迫,直到战后才这种理念才重获新生。其核心的方法,就是通过凌乱的平面、破碎的形体和通透的材料,来展现直击眼球的视觉张力。
这里比较推荐的建筑是位于卢肯瓦尔德的 制帽工厂 、位于柏林的 DZ银行大楼 和 位于沃尔夫斯堡的费诺科学中心。
凸显技术美学
德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就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拥有了顶尖的科学技术。投射到建筑领域,其诸多设计和建造工艺,都如同德国工业的精密设备一般,处处彰显着技术的美学,让人叹为观止。
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作,是GMP事务所设计的柏林水疗中心, 轻型结构既先进又让空间显得宏伟,堪称后世典范。
与建筑摄影
可能写到这里,很多读者会认为我要总结“包豪斯学派”对于建筑摄影的启发。
其实并没有。了解建筑设计的理念、知道这些代表性的建筑作品,正如其他的艺术的形式,比如油画、雕塑等一样,并不能给人以直接的摄影水平的提升。
甚至会让一些摄影师陷入迷茫和痛苦,对自己受制于地域和精力,只能去拍一下网红大桥、城市车轨,产生无力之感。这就是人生哇,明知有更好的,但是依然面对并热爱自己的生活。
图文|丁逸峰
ND Award影赛建筑类银奖获得者,澳洲年度旅行摄影师大赛第三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