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佛教,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宗教。
人们信佛,或为求幸福安康、平安喜乐,或是希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又或者只是为了,寻找某种精神上的寄托。
而僧人修佛,则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明澈自我,获得解脱。境界更高者,是为了教派的传承,为了将佛法之真意,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小生活在寺庙里的小沙弥,他慧根天成,极有佛缘,自幼在寺内,勤修佛家诸般典籍。
十多年的时间,他就看遍了寺里的所有经书,对于佛法的理解,甚至还在很多修行一生的师叔伯之上。
有一日,师父忽然叫小和尚下山送信,走出这座小山的少年,第一次看到了这些烟桥巷柳,第一次进入了这个花花世界。
即便身具佛性,小和尚终究不是一个心如枯木的老僧。也难免生出了,许多无法抑制的开心与愉悦。
当他来到一条河岸渡河时,只剩下一条渡船,所以和一女子同渡。小和尚还是第一次看见女性,正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还没来得及继续往下想,脸上就挨了女子一巴掌。
原来是小和尚不知不觉,一直在盯着女子看,女子被盯得心中慌乱,就打了他。小和尚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唐突,自责着想,出家人,怎能心有如此念头呢?于是闭上了眼睛。
又所谓千年修得……,“啪”谁知这时,女子又给了小和尚一巴掌,小和尚吓得一惊,心中却不免气苦,我都把眼睛闭上了,还要怎样啊?
回到寺庙后,小和尚就把这件事讲给了师父听,师父忽然用恍然与期望的眼神,看了徒弟一眼,微笑说道:“那是因为,你虽把眼睛闭上了,心中却在意淫。”
令人不解的是,师父直接将这最喜爱的徒弟逐出了寺院,而小和尚也只是心中不舍,却并没有什么怨言,因为他能明白,师父的意思。
“意淫”一词,出自《红楼梦》,与如今的网络用词不同,在古代,它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意思。
而且它所能表达的东西,很好地解释了佛家八苦中的第七苦。
佛家八苦分别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
师父所说的“意淫”是指——当人面对求之不得的事物时,心中所生的愉悦和妄念,这些愉悦和妄念,最终,会成为一种执着,给人带来同样多的烦恼和痛苦。
师父看得出来,这个徒弟和寺里的其他人不同,和自己也不同。
小和尚天生就是个做和尚的料,如果一生蹉跎在这小庙里,从不曾拿起什么,又该如何去放下呢?
徒弟因为熟读经典,理解了师父的意思。
十几年后,小和尚成为了明耀当世的佛学大师,他没有再回那座山中的小寺,因为他知道,他已然放下了……
而我们一般人,对于佛法,理解得自然不如僧人深刻。我们依旧有妄念、有执着,也不知道怎样面对那“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
实际上有很多人,即便信佛,常常去礼佛拜佛,也大多只是怀着一颗诉求之心,是希望佛祖保佑,而不是纯粹的向往佛意。
而一些人,前去拜佛,讲究的东西极多,远不止焚香之法、礼拜之姿。而且小的寺院自然不愿去,唯有高山大庙,方显我佛之尊,难道心诚是错?
为显向佛诚意,自是不能少了香油钱,就算不为其他,也总要让我佛之身,常有金光普照。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吗,难道这也有错?
但佛,真的在高山大庙吗?真的需要“金装”吗?难道我佛爱奢华、爱黄金?还是这天下之人爱奢华、爱黄金呢?
佛家,有“知见障”一说,人的所知所见,是一种囚笼、一种障碍。就像每个人,只能明白你所能理解的事物,只能对你目光所及的风景,如临其境。
这种知见障,会禁锢你的所思所想、限制你的眼界和格局,更多的知识与阅历,只能将牢房扩宽,而唯有修行至超脱,方能将其打破。
在佛的眼中,世人皆在火宅之内而不自知,唯有身具“自性”者,才有超脱它的能力。但这种事情,凡俗之人极难了悟,所以才需要僧人与经文的指引。
那到底什么是佛呢?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有答案。这也正是佛经之中,真正希望人们去理解的事情——你不悟时,只见佛悯众生,你若悟了,当知众生是佛。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