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因郑州暴雨,受洪水围困的郑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全院转移,冲锋舟载着医护病患开往安全地带。
本组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7月17日以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从城市到乡村,洪水肆虐。
到河南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国的救援力量奔向河南,救援者们翻山涉水,进入被大水漫过的城市和村庄。
争分夺秒救援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十日后,郑州、新乡等多地大水渐渐退去,那些挺身而出的一支支队伍也悄悄离开,河南人民回到曾经被淹没的村庄楼宇,整顿家园,重启生活。
在这十天里,南方日报记者辗转郑州、新乡、鹤壁等地,记录下一个个来自一线的抗洪故事。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徐勉 发自河南
后方联动记者 吴扬 朱红鲜
实习生 肖步云 邓雯淇
援者
记者在救援现场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口音,所有人都只为了一个目标:救援
郑州地铁5号线,曾经是郑州这座交通大城的“金腰带”,环绕中心城区的列车,每日接驳在城内忙碌奔波的人们。7月20日,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突袭,积水冲入郑州地铁5号线隧道,大批乘客受困。郑州地铁随即下达全线网停运指令,组织力量,疏散群众。曾一脚踏进“鬼门关”的五号线乘客小孔,那天幸运地被消防员救出。
那一夜的暴雨,漫过了新乡、鹤壁、巩义、周口、开封、安阳……
暴雨之后,郑州、新乡、卫辉等多地出现严重内涝,人们被困在水里了。
广东、湖北、新疆、山西、山东、安徽、湖南、海南等各地的多支专业救援队驰援河南,参与抗洪抢险。
7月22日,“阜外孤岛”保卫战惊心动魄。那一天,所有力量都来了。全国各地的数千名解放军、救援队伍协同郑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医护,打通生命救援通道,通过直升机、冲锋舟将全部病患成功转移。
而这条生命通道,则是火箭军战士在前一夜涉水划船“摸出来的”。
今年29岁的陈小波来自中原火箭军96606部队,21日19时许,陈小波和他的战友们接到上级命令后,就一马当先,拉着5艘冲锋舟扎入水中。由于医院的一楼已被淹没,且通信设备和供电设备都出现故障,他们只能在黑暗中沿着水路,硬生生划船进了医院。
抵达医院后,他们首要任务便是将被困在医院宿舍楼内的医护们全部接进医院主楼,一趟、两趟……天亮之时,近3000名医护全部到达主楼,为救援补充力量。
22日上午,各路救援力量逐步抵达,转移工作启动后,医院里的所有人都动起来了。两架救援机在医院顶楼有条不紊地转运重症患者,数艘皮划艇在水路上井然有序地转移其他病患。至晚上20时许,阜外的千名患者和家属全部顺利完成转移。
前所未有的灾情面前,守护群众家园是支撑着人民解放军赶赴救援的信念。
23日的卫辉市,也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洪保卫战。
大雨反复,洪水汹涌而至。卫辉市的4个水库大坝已经满溢,卫河的水就快漫出来了。
应急管理部工程救援中心(中国安能)专业救援队闻讯而来,将卡车“变形”成应急动力舟桥,移动桥成了生命方舟,耗时4小时,成功转移该区域全部被困人员。
另一边,卫河下游一带传来溃堤的消息,安能救援队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受灾点鹤壁浚县。抵达现场时,决口已达40米,救援人员二话不说,立马投入紧张的大坝修补工作中。
来自广东的多支救援队也在第一时间抵达了救灾一线,深圳、河源、惠州、东莞四地的蓝天救援队在新乡集合,化零为整组成抗洪抢险广东蓝天救援队。
阿辉是广东队里的排头兵,在新乡城北,共产主义渠一带大批村庄被洪水冲过,数千居民被困之际,阿辉划船冲入村庄,一次又一次转移数百群众。广东的救援力量21日清晨就抵达河南郑州,此后又辗转新乡、鹤壁多地,广东队员们凭借自己常年水中作业的经验冲入水深两米的村庄,送去食物,接出群众。
在新乡,记者听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口音,所有人都只为了一个目标:救援。
在北关村的转移途中,记者遇到来自湖南的户外爱好者小李,在听到河南的灾情后,他赶了一夜的路来到这里,又撑着皮划艇在洪水中奋战了一个白天。
“村里还有人,我先走了。”不顾脸上的泥水,小李和记者简单打了招呼,又掉头撑船而去。
自救
新乡扁担王村300户人家齐上阵,3小时烙好4000张油馍送往物资短缺地区
洪水侵袭、大坝决堤、城镇积水,没有水电、没有信号、交通几近瘫痪……洪水将河南人民无情围困,却困不住河南民众团结互助、坚持自救的心。
于逸飞是被困郑州地铁五号线的当事人之一。作为第一批获救人员,在听到“有没有医生?”的高声呼救后,已然脱离危险的于逸飞再次返回地铁站负二层,以一己之力从深水中拉出五六名孩童和大人,从下午6时到凌晨,他几乎一直跪在湿冷的地上,与急救人员一起持续为伤者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为救人跑掉的鞋、跪烂的膝盖,这是于逸飞身为医者固守仁心的证明;本可以一走了之,却披上白衣、毅然逆行,这是于逸飞作为普通民众,面对险情不顾自我的壮举。
面对抗洪战,河南人全民皆兵。一次次受灾、一场场救援,除了一腔热血外,他们不畏受伤、不畏牺牲的勇气更加令人感动。
20日郑州城东,暴雨如注,一辆越野车在234国道的积水中熄火,眼看雨水即将淹过车顶,祖孙3人却依旧坐困车中。一水之隔外,正在酒店前台转移电脑的李坤鹏,接到求救信息后,拎起手边的菜刀立即冲向越野车。跑上路面李坤鹏才发现水深几乎没顶,不会游泳的他接连呛了好几口水,艰难在水中跋涉方才赶到车前,“我想救人就得砸玻璃,但用菜刀怎么也砸不开。”
危在旦夕之际,又有学生、老师、面馆老板等陌生人从四面八方冒雨赶来,有人拿来了桶、有人带来了安全绳……在洪水即将没过车顶时,包括李坤鹏在内的11名普通民众,用22只手协力托起了生命的“诺亚方舟”,成功救出祖孙3人。李坤鹏坦然,“但凡是国人看到都会上。”
暴雨后,太行山上雨水冲向下游河流。新乡市内多个水库超过最高警戒水位,卫河新乡段、鹤壁段发生决堤、漫堤。为保新乡市民安全,全市工作人员合力发起一场抗洪保卫战。新乡市王村镇副书记付作磊便是在前线与洪水抗争的人员之一。
因洪水冲破堤坝,王村镇内涝严重,许多镇民被困水中。看到此情形,付作磊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投身抗洪救灾前线。积水浑浊不可见底,他的双脚皮肤由于长时间在水中行走泡得发白、起皱,整个脚部被水中的沙石等异物磨烂、刮伤。即便如此,付作磊也忍痛继续救援,直到无法走路倒在了北环路堤坝上。当急救人员告知付作磊不能再下水后,他叹息连连,“想着早点帮他们脱困。”
洪水来临后,每一个河南人都忙碌起来了:为了填堵卫河的决堤口,司机李永祥将自己购买不久的崭新卡车驶入河中;00后小伙陈茂源4天只睡6个小时,奔走各个灾情一线扛物资;新乡市原阳县的扁担王村300户人家齐上阵,3小时烙好4000张油馍,送往卫辉物资短缺的地区……
重启
人们回到洪水侵蚀后的家园,城镇、乡村一边开展消杀,一边紧张谋划着重建
7月24日,受连日强降雨及上游泄洪影响,共产主义渠水位暴涨,大堤出现决口,洪水流入卫河,倒灌新乡城区。共产主义渠和卫河高涨的水位,也考验着抗洪后半场人们的耐力和决心。
面对危机,新乡全城的普通市民决定加入抗洪大军。24日下午,新乡北环双向决堤,共产主义渠大水直冲城区,当地政府下达紧急动员令,号召志愿者前往决口处筑坝拦洪。消息一出,全城新乡人纷纷赶往新中大道,志愿者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手拉着手,排成长龙,徒手建筑堤坝,挡住汹涌水势。
“1、2向前!”人们喊着加油口号不断运输着沙袋,将脚底的防线越垒越高,努力将洪水挡在家门外。
而在25日夜晚,由于大水突然上涨,卫辉市内再次告急,这座人口不足50万的小城终是进入全员转移时刻。转移命令下达,刻不容缓。26日上午,卫辉市卫州路已集结了上千人的救援队伍,不断有从周边街道、社区、医院转移出来的群众。
立刻转移意味着暂时抛弃家园,但洪水带来的威胁并没有打乱市民配合救援转移的阵脚。“大家看到救援人员来都特别激动,但上船的时候很有序,让老人小孩孕妇先走。”程鹏母亲因脑出血在卫辉市住院一个多月,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批被转移人员。因见过郑州洪灾危急瞬间,程鹏很害怕尚在重病中的母亲陷入绝境。好在关键时刻,救援队用皮筏艇帮助输液状态中的病患紧急转移,让他的母亲及时脱离困境。
暴雨已歇,各处决口堤坝逐渐被封堵,26日凌晨2时27分,共产主义渠决口最后五米——卫河浚县新镇镇河段决口成功合龙。先前紧急转移的各地民众陆续回到洪水侵蚀后的家园,城镇、乡村一边开展消杀,一边紧张谋划着重建。
这些天,抗洪车队逐渐一辆辆驶离河南,在京港澳高速口,人们结队相送,有横幅书:“青山一道,风雨同担。河南人民感谢您。”
统筹:胡念飞 罗彦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