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受新华社旗下新华视点点名"增高针"滥用,且存一定健康风险影响,生长激素龙头长春高新跌停收盘。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其实是注射生长激素。近年来,不少家长不惜动辄几十万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身高焦虑"等因素推动下,相关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作为生长激素龙头企业,长春高新旗下主营生产激素的子公司金赛药业为其贡献了超90%的净利润。2020年,金赛药业实现收入58.03亿元,净利27.6亿元。根据官方披露,非生长激素部分的业务占比金赛药业大概5%左右。这意味着,靠卖生长激素,长春高新一年入账超50亿元。
被身高焦虑包围的宝妈们
《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一文重挫生长激素板块企业股价。8月5日,生长激素龙头长春高新早盘一字跌停,安科生物亦跌超13%。文章内容称,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生长激素主要有三大类别,分别是需每天注射一次的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用冻干粉针剂(粉剂)和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剂),以及需每周注射一次的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制药)。作为生长激素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春高新2019年市场占有率近80%,安科生物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12%。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为孩子购买"增高针"的家长不在少数,有的家长为了孩子长高,每天打生长激素,一年花费少则四五万,多则十多万。某社交平台评论区中有家长表示,已给孩子打了108针,长高3厘米。
身高焦虑已包围多数家长。一位孩子不满3周岁的宝妈在社交平台发表动态称,自己女儿2岁8个月了,身高才81厘米,不知道要怎么办。另一位宝妈则称,自家孩子11岁不到161厘米,十分发愁。
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焦虑推动下,企业赚足了生长激素产品的钱。目前,长春高新的业务已覆盖房地产开发、新型疫苗以及现代中药等多个医药细分领域,但其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的地位不可动摇,是长春高新业绩的半壁江山。
金赛药业主要从事基因工程生物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等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非生长激素部分的业务占比大概5%左右。
2020年,金赛药业实现营业收入58.03亿元,同比增长20.34%;净利润为27.6亿元,同比增长39.66%,占长春高新总营收的68%,净利润的91%。其中,基因工程/生物类药品(主要以生长激素为主)的毛利润高达92.27%。
作为市占率第二的企业,安科生物目前有粉针和水针剂型生长激素产品,且激素产品在安科生物的营收中占比较高。2018-2019年,安科生物制品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52.33%、50.29%,一半营收依靠生物制品。2021年一季度,由于主营产品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收入、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安科生物实现营业总收入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76%,实现净利润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3%。
然而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矮小症患者群体接受治疗的占比仅为5.7%。除了宝妈们的焦虑,生长激素是否存在被滥用等话题也一再引发争议。据长春高新2020年年报,其销售费用约为25.8亿元,占据营业收入的30%。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此前曝光,不少儿童生长发育门诊的医生,将生长激素当作"增高神药",开始给渴望增高的青少年使用。《半月谈》杂志也曾调查发现,有不少医药代表穿着白大褂,向前来看病的孩子家长游说推销生长激素。有的孩子刚刚4岁,医药代表就劝说家长给孩子打激素,并且要注射2-5年时间。
针对媒体报道"增高针"被滥用一事,长春高新及安科生物相关负责人回应北京商报记者时均表示,公司不存在滥用的情况,且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问题。
"增高针"真的是孩子长高的唯一机会?
很多家长担忧孩子身高不够,"输在起跑线上",抱着"打打也无妨"的心态注射生长激素。但是,在没有确诊孩子是否缺乏生长激素的情况下,注射生长激素,只会扰乱内分泌系统,适得其反。
据悉,我国药企申请的生长激素适应症是,由于生长激素缺乏等罕见病造成的矮小症,努南综合征和SHOX基因缺少但不伴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患儿。而医学上对矮小症有着严格的诊断标准,大约有5%的孩子较同龄人个子明显偏矮,这其中有的是家族遗传因素,也有病理因素。而这其中因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发的矮小症,占比并不算高。也就是说,生长激素并不适用于所有出现身材矮小状况的孩子。
此外,注射生长激素可能带来副作用。业内人士表示,常见的副作用有局部红肿等轻微症状,极少数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偏低、颅内高压等症状。有些孩子的甲状腺功能会发生暂时性降低的情况,产生疲劳、乏力、虚胖等症状。有些孩子在注射生长激素后,还会出现血糖高的问题,需要定期监测,以免埋下糖尿病的风险。
注射生长激素能否有效改善身高仍是未知。根据新华社报道,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北京商报记者 姚倩 实习记者 胡悦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