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期,宋太宗赵光义出于防范武将的目的,搞出个授阵图作战的方法。
即前方将领要严格按照宋太宗提供的阵图布阵作战,不得擅自更改。
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战争动态是随时在变化的,如果不懂得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很容易打败仗。
宋太宗给前线将领规定了布阵方法,看似减轻了将领们的脑力负担,实际上,却是让他们变成了只能打硬仗,不会打巧仗的庸将。
特别是北宋面对的主要敌人,如辽国、西夏,他们的军队机动性超强,按照固定规则跟这样的军队作战,是很容易吃大亏的。
其实,最早给宋太宗提出用固定的阵势对付敌人的官员,他的初衷是好的,献出的策略也相对合理,是宋太宗把他的献策改动了。
这个官员叫宋琪,是宋太宗还在潜邸时的旧臣,深得宋太宗信任,在宋太宗一朝,还做过宰相。
宋琪是幽州人,对北方的局势,以及宋、辽两国之间的优劣,都了解得很清楚,宋太宗在谋划攻打辽国时,也很愿意听取宋琪的建议。
根据《宋史·宋琪传》中的记载,就是宋琪在给宋太宗的献策中,提出了利用北方地势配合战阵对付辽国骑兵的建议。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雍熙北伐”之前,宋琪还在给宋太宗的“平燕十策”中,将“排阵讨伐”列为其中一策。
宋琪在奏疏中详细阐述了步兵阵势的用法,如前阵和后阵各应该有多少人,如何布阵,兵种如何应用、配合等等。
这是宋琪根据宋、辽两国军队的特点而提出的建议,步兵对骑兵,没有合适的阵列,只能面对骑兵的屠杀。
这也是后来宋太宗授意前方将领用阵图作战的来源,宋太宗很赞赏宋琪的建议,《宋史》记载:“颇采用之”,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使用战阵的建议。
但是,宋太宗对于宋琪的献策,忽视了无比重要的一项。
在宋琪的奏疏中,还有“临事分布,所贵有权”这一建议,即允许前线将领有随机应变之权,可以根据面对的敌军动向,适当对阵势予以修正。
独独这一条,被宋太宗抛之脑后,他授权前线将领要使用他赐予的阵图,严格按照阵图列阵作战,却决不允许擅自更改阵图中的阵列战法。
这就让宋军将领头疼了,每一次交战并非都是固定的地点打仗,也非固定的军队人数,周边的环境也不一样,按照一成不变的阵图如何作战?
如适合一万人的战阵,在一个只能容纳数千人作战的区域中,不能变动的话,该怎么打仗?
即使改了阵图或作战方式,打赢了仗,也有可能会被宋太宗治罪,如此一来,谁又敢随便改动?
而宋太宗却不管这些,特别是两次北伐燕云的战争失败后,宋太宗担心自己在军队系统的威望不足,更是对武将重点防范,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宋太宗执政后期,对前线战事的干涉,主要就是在后方跟宰相们一起研究阵图,然后把画好的阵图交给前线将领,让他们按照阵图打仗。
宋军的战斗力其实不差,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多都不差,否则,哪来的强汉盛唐?
但如果灵活性和机动性都失去了,就只能变得很差。
北宋时期,宋军在面对辽国和西夏军队时,总是打得很辛苦,即使打赢的仗,也大多是惨胜,根源就在于宋太宗搞出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在宋太宗死后,继续被沿用下去的主因是,文官集团也觉得这个制度好,可以有效控制武将。
当皇帝和文官集团达成一致后,就是不可变动的制度了。
后来的宋朝皇帝中,唯一对用阵图作战不满,含蓄提出过批评的是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不是特别循规蹈矩的皇帝,否则,他也不会搞变法,积极开疆拓土了。
宋神宗曾在一次审查官员们献上来的阵图时表示:“果如此辈之说,则两敌相遇,须遣使预约战日,择一宽平之地,仍夷阜塞壑,诛草伐木,如射圃教场,方可尽其法耳,以理推之,知其不可用也决矣。”
但宋神宗也没有刻意去改变什么,因为,“从中御将,惩五代之事”,防止将领不听指挥搞割据,显然比让他们懂得随机应变的去打仗更重要。
宋神宗也只是发发牢骚,不会真的给前线武将解绑。此种约束,到南宋时期,因面对的外部压力太大,才有所改观。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