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在现代社会来讲,作为一种娱乐性质的表演艺术,以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带来超乎想象的奇特景象,极为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欢迎。中国作为魔术的发源地之一,在公元前500年前,就已经发源“连环”这一传承至今的古老魔术。而汉代,魔术发展已经极为繁荣,汉代著作《百戏》已经详细介绍了幻术,即魔术。
角抵,鱼龙,曼衍之戏
汉代,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吸取汉朝的教训,对于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做出了一定的措施与政策。尤其以汉武帝为例,武帝雄才大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与文化,兴修水利,促使工商业的发展也有所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俗话说“饱饭思淫欲”,社会娱乐方面发展繁荣,戏曲小品发展亦极其繁荣,出现了幻术的雏形。
另外,汉朝外交发达,张骞多次出使西域,与中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西域的文化经济也随之传入汉朝。永宁元年,蝉国王对汉朝的朝贡上,献上了“乐工”“幻人”,幻人即是幻术师。
国家的太平以及经济文化上的繁荣昌盛,导致了汉武帝对于娱乐消遣活动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天子之需”导致民间娱乐活动的发展大大提速,此中,以“角抵,鱼龙,漫延之戏”极为受到汉武帝的喜爱,且听信文人方士之言,追崇“道家仙界,长生之境”,这一现象大大推进了汉代幻术文化的发展。
“角抵之戏”,类似于今天的相扑,摔跤活动,而角抵一词则来源于“以角抵人”,其最初作为军队之间士兵互相训练,磨练技巧的方式,逐渐演变为娱乐性质的观赏表演。
《汉书·刑法志》记载,“春秋之后,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而秦更名角抵”,角抵在秦朝时期就已经极为流行,秦始皇为了降低民间的武力威胁,推崇角抵,暗示百姓放下兵器,因此角抵在秦朝时期就已经极为流行。汉代,角抵戏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双方打扮成蚩尤与黄帝的样子,头戴角盔,穿戴兵甲,手拿剑戟,以角盔互相顶撞。以还原蚩尤黄帝之战。
“鱼龙戏”是百戏之一的鱼龙杂戏。鱼龙戏中,一个由人扮演的吉祥巨兽,在台上表演杂耍,之后突然跳入水中,而在水中,巨大的吉祥兽则突然变成了一条巨大的比目鱼,在水中嬉戏,卷起波涛,在水雾气中,人们仿佛见到了一条巨大的龙,翱翔于雨雾之中,如“云凤休徵满,鱼龙杂戏来。”
所言“曼衍”,在汉代《西京赋》指的是一只八十丈长的巨兽逐渐登场,在场中蜿蜒徘徊,而其背上突然出现了一座巍峨的大山,在上面又飞鸟走兽,人行之迹,还有孔雀白象,白虎猛兽等,景象逼真,让人分不清虚实。如 《蓦山溪》所言:“看水戏、鱼龙曼衍。”
之后,汉光武帝实行思想统治,为了让百姓认为他是“天子”,即“受命于天”,因此汉光武帝将所有带有奇幻,玄幻色彩的术法都称之为妖法,大力传播妖妄之言。只有少数的医道圣手,如华佗,郭玉等人除外。《后汉书·方术传》记载,当时的方士之术与神仙术,都被认为是妖术,而费长房等会“缩地成寸”之术的修道者,更是被是为妖术代表。
左慈戏曹操
东汉末期,三国鼎立, 而枭雄曹操在一次宴会上,却被人戏弄。 《后汉书·左慈传》记载:“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珍馐略备,所少吴鲈鱼耳。’放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鲈鱼出。”
左慈是庐江人,有着不少神奇的法术。一次宴会上,曹操准备了不少奇珍佳肴,但唯独遗憾没有吴国的松江鲈鱼,而左慈听到后,立马回答道说有,并让人准备一个装满水的铜盆,之后用鱼杆从铜盆里钓出了一大条鲈鱼。
“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操曰:‘可更得乎?’放乃更饵钩沉之,须引出,肥美生鲜,大惊,操使刽之,周浃会者。”曹操拍手大笑,而宴会上的其他人都十分惊讶,曹操又说一条鱼不够宴会上的人吃,于是左慈又钓出了几条大鱼,条条鲜美。
“曹操又谓曰:‘既已得鱼,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操恐,而使者突得其生姜,固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语顷,得姜,并获操使报命”曹操又说道有鱼了,但是可惜没有蜀国的生姜,而左慈又说有,不一会儿曹操派遣去蜀国买布匹的人送来了生姜,说是突然出现的。曹操大惊失色,以为蜀国军队来袭。
“后操出近郊,从者百许人,慈乃为酒一升、脯一斤,坐于石壁之旁,悠哉悠哉,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饱。操怪之,行视诸罏,操怀不喜,因坐上收欲杀之,慈乃却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而当曹操逃到近郊之后,身后跟着众多官员士大夫,但却看见左慈喝着酒吃着肉,而曹操极为不高兴,打算杀了左慈,而左慈却突然消失在石壁之中,留下一脸茫然的曹操与众人。
为什么说汉代佛教传承,魔术功不可没?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汉朝,以其神奇的法术获得了皇帝与百姓的信任,得以在汉朝传播开来,但法术其实就是魔术。汉代永平八年,即汉明帝统治时期,来自天竺的阿育王禅师觐见汉明帝,像汉明帝传播佛教信仰。
但汉明帝根本不受阿育王的传教,而阿育王则施展神奇的法术,即突然从手中变出一座佛塔来,而汉明帝立即在全国传播佛教信仰,并任命阿育王为护国法师。但其实,阿育王手中的佛塔其实是隐藏在衣袖中的折叠佛塔,可见,不同的情况下,魔术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阿育王以魔术取得了汉明帝的信任,使得佛教得以在汉朝传承,可以说汉代佛教的传入,魔术功不可没。
佛教的宗教魔术自其创始人乔达摩就是一名魔术师,其出身于尼泊尔与印度之间的一个部落之中,其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修成正果,成佛,即释迦摩尼。而其实乔达摩是一个极擅长幻术的人,他在传播宗教信仰的同时,用幻术与说教两方面来打动众人,使得大部分人都心悦诚服,纷纷加入佛教。
东汉末年,三国鼎力,战争不休,而佛教之人也靠着魔术获得了三国之一吴国的信任,自天竺而来的佛教高僧康僧凭借着“空手变珠”“坚不可摧的舍利子”获得了孙权的信任,因此吴孙权设立佛教为国教,大力推广佛教信仰,其过程类似于佛教传入之法,同样是以法术取得国家君主的信任,从而推行佛教,但其法术也都是魔术而已。
再之后,佛教高僧佛图澄,其以高超的魔术技艺,再次将佛教传承推向高峰。公元311年,佛图澄带领僧众投靠十八骑之一的石勒,佛图澄面见石勒时,直言其已经400余岁,且能够未卜先知,逢凶化吉。
但作为十八骑之一,石勒极具枭雄之志,也并不是这么容易被忽悠的人,因此石勒要求佛图澄展示佛教的神奇之处给他看,佛图澄就命人拿来一个装满清水的佛钵盂,而眨眼间,佛钵盂就长出了一朵莲花,花香四散,而石勒也就被佛图澄神奇的法术所蒙骗,因此也加入了佛教之列,而之后石勒也多次试探佛图澄,但佛图澄都能“未卜先知”,石勒也因此对佛教深信不疑了。
佛教传播信仰,往往从统治者入手,一方面则以其高深的宗教哲学与精神境界吸引众人,另一方面以其高明的法术,即魔术取得人们的信任,且魔术的不仅推动了佛教的传承,还稳固了信众的思想精神统治,其对于佛教的传承功不可没。
外域魔术的传入
外域幻术的传入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成王时期,周成王时期就以及有外来魔术传入中国了。
如《拾遗记》中记载“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朝贡之与汉朝,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可腾云驾雾,缀金玉毛羽为衣裳,吐云喷火,声如惊雷,鼓腹则如雷霆之声。或变虎兕或化为群犀巨象狮子龙蛇之状......神怪倏忽,口中生人炫丽于时,故俗谓之婆猴伎,则扶娄之音,讹替至今。”
周成王时期,南方的扶娄国,派遣了能变换面容,服装的幻术师,甚至能够催生云雾,变大变小。另外还有能够模仿动物之声,之形的幻术师,能够表演出百兽争鸣的战局。
而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在公元前108年,就已经有西域的安息国国王、派遣幻术使者到中原来表演幻术,如 “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而在《列子-周穆王》中,在周穆王时期,就已经有了西域魔术传入到中国的例子,但其是西域魔术的传入主要在于汉代。
汉代汉武帝对于魔术极为喜爱,且汉代极其重视外交领域的发展,张骞多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域之间的交流壁垒,中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快速互传,而西域幻术也因此真正传入中原地区,为百姓所知。
总结:
魔术即是幻术,中国作为幻术的发源地,有着极其悠久的幻术发展史,而幻术最初并不被认为是娱乐性质的表演,反而被认为是妖术,直到汉代之后才有所改善。
尤其是汉武帝极为喜欢幻术,直接带动了幻术在民间的发展,而汉代外交上的发达,导致西域幻术也传入中原,中西域幻术的交流与合并,大大推动了我国古代幻术的发展,可以说汉代魔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古代魔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