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七贤的由来
魏晋七贤是在建安七子之后,名声大躁的几位文学家,被时人称为魏晋七贤,当时文坛最著名的几位文学家有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又因七人常于山阳竹林相聚,故又称其七人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历史图
“魏晋七贤”主要指的是嵇康七人在玄学上的成就,他们是当时玄学的领军人物,当时是儒学衰微,玄学异军突起。在当时的思想文化中,玄学当道,整个社会都非常崇尚玄学,世家大族犹以清谈为耀。
而在玄学中,其子成就颇高,虽称七贤,但七贤心中所主张的玄学思想也各有其派别,竹林七贤七人分为了三个派别。以嵇康为首,另加七贤中阮籍、刘伶、阮咸三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是纯粹的道家学派。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内核,倡导自然为主,反对名教对自然的压迫。山涛和王戎二人,则是杂糅两家,以老庄学说为主调,同时添加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出世,主张一身才华献于帝王家,建功立业,而道家则是正好相反,道儒相结合,可见其心思,后来山涛与王戎二人具是出任司马政权官员。而竹林七贤的最后一人向秀,想的却是自然与名教相结合,可惜思想上成功了,但在实际中,向秀还是没有平衡的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竹林七贤水墨图
其实若是能懂他们的作品思想,其人物之后的遭遇不难推测。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在群众与世家大族中引起轩然大波,司马氏为了制止这种不利于自己的言论,采取政治高压政策。儒家虽讲究一身才华献于帝王家,但也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司马篡位,明晃晃的乱臣贼子。故而当时朝堂上的世家大族为躲避政治暗害,转而投向无为而治的道家。同时多年的战乱,打破了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幻灭了天下对儒道的期待,而人民需要修养生息,更适合使用道家无为的思想。
名教在当时暗指司马政权,自然则是暗指纲常伦理。嵇康等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自然是反对司马政权的,讽刺司马政权破坏天道自然的纲常伦理。
嵇康动漫图
嵇康之死:
我们总是在惋惜嵇康的死,觉得嵇康是有可能活下来的,说实话嵇康能活下来才是奇迹,嵇康的死是必然的。他不被司马集团所融,司马氏不会允许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号召力的人活着反对自己,所以说嵇康之死无可避免。
嵇康之死其主要原因有三:
原因之一,我们要从嵇康的身份说起,嵇康出身世家大族,虽年少丧父,但总体而言是锦衣玉食长大,且家族素有贤名,被举荐当官是很正常的事,而嵇康一族选择了曹操,家族成员都为曹魏政权效力,已有两三代之久,而嵇康比其他族人走得更远一点,他娶了曹魏政权的长乐亭主为妻,天然偏向曹魏政权。更别说在此之后,嵇康担任了曹魏政权一系列的职位。但此时的曹魏已经渐失权柄,权利为司马氏所得,时任大将军的司马昭甚至弄死了新上位的皇帝,虽是手下士兵所为,但决少不了司马昭的示意。而嵇康是看不惯这样的小人行径,觉得这样的行为倒行逆施,违背天理伦常。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马氏篡夺了曹魏政权后,有很多官员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从自己原本的职位上掉下来,为司马氏一派官员让位,其中不少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向司马政权投诚了。而我们的嵇康却是一个倔脾气,他看不惯司马氏的种种作风,不仅拒绝出任司马政权的官员,而且常常写文暗讽司马政权。
司马政权没有名目搞一个没有罪名的名人,担心自己原本就不怎么样的名声,进一步被口诛笔伐。但看不惯嵇康已久,只是缺个借口而矣。
嵇康水墨图
原因之二:嵇康隐居在上阳,打铁为生。但作为一个名士,咱们嵇康自然有很粉丝,其中一个狂热粉名叫钟会,钟会乃是大书法家钟繇之子,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天才,自十九岁从政以来,一路高升,但他却在文学这方面却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跻身不了名士之列,可不能阻挡他对高台之上文学泰斗的向往之心,他最崇拜的就是竹林七贤的嵇康。
钟会曾两次拜访嵇康,第一次带着自己的新作《四本论》,期待嵇康能够指点一下自己的作品,又担心嵇康看不上自己,于是就将自己的作品扔进了嵇康的院子,急匆匆地扭头就走。第二次来拜会嵇康,而此时钟会已是魏帝身边的红人,位高权重。他想他现在够格了吧,却没有料到嵇康一直旁若无人的打铁,一点儿也没有理会站在旁边看他打铁的钟会吗?嵇康他是不认识钟会,不知道钟会来干什么吗?不,嵇康一直清楚,他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清楚的知道钟会所求,但钟会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位高权重又怎样呢?钟会看了嵇康打了半天的铁,觉得悻悻然,感觉被冷落了,心里有些不开心,但又觉得很正常,嵇康又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是来拜访他的,他正在打铁,自己不该打扰,钟会想了想,于是准备回去了。只是没有料到嵇康会在他走的时候问这样一句:你因何而来,又见何而去。钟会本来仅是失落,听到这样一句,顿时怒火中烧,原本以为你是不知道我是来拜访你的,原来你一直知道,明知我多有仰慕,便可以这样对待我吗?便回答道:我为传闻中的你而来,见到了真实的你而离去。从此粉转黑,致力于打击报复嵇康。若说钟会错了吗?不,其实两个人都没有错,只是观念不同而已,嵇康鄙薄为司马政权效力的钟会,不想结交,故而一直冷淡对钟会,践行道不同不相为谋。而钟会却是认为我现在位高权重了,可以和你做朋友了,却没有料到你这样看不起我。
嵇康打铁图
原因之三嵇康本身的性格使然,嵇康为人旷达,洒脱不羁。喜欢的就喜欢,厌恶的就厌恶,厌恶司马政权便远着点,终身不仕。这本也没什么,讨厌司马政权的人多着呢,司马昭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杀光,对于这些不能够影响司马政权的小人物,权当看不见。但遗憾的是嵇康不在此之列,他本人有着极高的文学才华,在民间有极高的号召力,同时莘莘学子之中同样有着不俗的影响力。这样一个人反对司马政权,对司马政权的影响是极大,司马氏一旦抓住把柄,结局自然而然可以料到。所以当他卷入吕安事件时,他明知这件事可能让他陷入糟糕的境地,但是他却没有弃自己的好友吕安不管,出庭作证。但事实的真相并不重要,司马昭并不想知道所谓的真相,他只想杀了嵇康,无论这个理由看起来多荒谬,只要能用就好。正好自己手下的心腹钟会也向自己进言,这就越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所以在嵇康赴刑场时,才会那样的坦然,明白此事不可为,自己性命是保不住的,无论谁给自己求情都改变不了现状,何不从容些,故而临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唱。
嵇康刑场赴死图
嵇绍之死:
嵇绍是嵇康之子,相传继承了父亲的好相貌,为人正直而又才华横溢。嵇康死的时候才十岁,但笔者认为嵇康对其中嵇绍的影响是非常大。司马氏掌有天下,已经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而自己的儿子也要像自己一样吗,终身不士吗?嵇康做了一个他以前不会也不可能做的事情,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家戒》,该《家戒》打破了他一向原则,曾经鄙夷的,唾弃的,都想让自己儿子拥有,这样就可以活得更久一点。而嵇绍的确是按照父亲的期待,一步一步走向高位。
嵇绍水墨图
遗传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嵇康效忠于曹魏政权,嵇绍效忠于司马政权,二者并无本质不同,各为其主,都有内心的信仰,并为此信仰可以丢掉性命。“八王之乱”使魏晋走向下坡路,而我们的嵇绍便是死在这场皇室内斗中。永兴元年,晋惠帝第二次登基,也就是公元304年,晋惠帝被司马越挟持,司马越也想像曹操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正统的名义,夺得天下,可惜东海王司马越有其心却无其力。在与成都王司马颖交战时,大军溃散,伤亡惨重。晋惠帝司马衷因坐着高大的御撵成为战场的靶子,文武百官皆弃晋惠帝,四处逃散。而嵇绍反其道而行,穿着官服一路直奔晋惠帝之御撵,想要帮助晋惠帝脱困。而两军此刻已经杀红了脸,根本不管你是谁,司马颖的士兵突破防御,杀向晋惠帝,嵇绍挡在惠帝身前,竭力驱赶杀向惠帝的士兵,文臣毕竟和武将不同,嵇绍被士兵按在御撵直木上乱刀砍死。
战场图
嵇绍是有机会逃离这乱军之中的,但是他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心中的大义信念,慷慨赴死,其精神是值得嘉奖的,其人品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难道他不知道司马衷只是一个傀儡吗?
曾有同僚建议嵇绍撤退保全性命,可见他原先并没有处于特别危险的境地,而是自己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难道他不知道战场上刀剑无眼,什么事都能发生吗?
嵇绍是清楚的,也是了解,但他没有退缩,毅然决然。
殊途同归
嵇康与嵇绍之死,性格使然,两个人一脉相承。嵇康为心中之道,为其信念,不投向司马政权,就算是得罪当权者也不改其志。一个人与整个司马氏势力相抗衡,明知自己会败,但依然没有改变其行为。嵇绍又何尝不是呢?保护晋惠帝司马衷是忠,亦是仁,是效忠司马政权的证明,也是自身人品的证明。人在危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总是自己先脱困,其次才是其他的,但是嵇绍是不同,信念的力量指引着他前行,虽前路崎岖,亦不回头。
总结
嵇康与其子天命难改,难在难改其性,但是真的有必要改吗?不,不需要的,这人性的光辉指引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禹禹独行。
嵇康水墨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