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他1922年至1923年间写下的一本亚洲旅行日记表现出了对亚洲人、特别是中国人的“歧视态度”,被认为有“种族主义倾向”。在日记中,爱因斯坦竟把他眼中的中国人描述为“勤劳、肮脏而迟钝的人们”。
他这样写道:
“中国人吃东西时不坐在长凳上,而是像欧洲人刚在丛林中方便完毕时一样蹲在地上。一切安静又拘谨。甚至连孩子们都无精打采,看上去很迟钝。”
“(上海)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即五四运动)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在劳动着,在呻吟著,并且是顽强的民族,……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即使是那些被迫做牛做马一样工作的人们,也永远不会表现出受苦意识。一个牧群般的奇特民族…与其说是人类,他们更像是机器人。”
“中国人在迟钝的经济机器下,因为太能生而吃尽苦头。”
“中国人是没办法被训练成有逻辑思维的人的;他们特别没有数学天赋。”
“我注意到男人和女人没啥区别;我不懂啊,中国女人有什么样的致命的吸引力,能勾引男的到这种程度,让他们没办法抵御“桃李满天下”的诱惑?”
“中国人不坐在板凳上吃饭;他们蹲着吃,像欧洲人去树林里解手时那样。吃东西时不发一言,畏缩拘谨。连小孩都无精打采,表情呆滞。”
爱因斯坦还提到中国人的“子嗣繁盛”及“繁衍力”,并称“如果这些中国人取代了其他种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仅这一想法本身就令人感到难以言喻的沮丧。”
加州理工学院爱因斯坦论文项目高级编辑、副主任罗森克兰茨(Ze’ev Rosenkranz)对此表示:“我认为其中很多言论都对我们造成了冲击,令人非常不适,特别是他对于中国人的说辞。这些言论某种程度上与其‘伟大的人道主义代表人物’这一公众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相较于他的公开言论,看到这些令人相当震惊。这些言论更加没有防备,他并未想过要出版。”
图为爱因斯坦1922年在中国写的一页日记
罗森克兰茨编辑并翻译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他说:“爱因斯坦在日记中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所谓‘智力低下’归咎于生物起源,这绝对不是轻描淡写,而可以被看作种族主义者。他多次将其他人描述为‘生物性低劣’,这明显是种族主义的标志。他认为中国人可能‘取代所有其他种族’的言论也揭示了这一点。他将‘外族’视为威胁,这也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之一。”
罗森克兰茨认为,爱因斯坦曾被视为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联合国难民署还曾在活动中使用爱因斯坦的形象,并配以标语“难民为其新国度带来的不仅仅是财产。爱因斯坦也是一名难民。”而这样一个人,也可能曾写过“仇外”言论。因此他强调,更加全面地研究爱因斯坦非常重要。他认为,在面对他人时,连爱因斯坦有时都难以认识自己,而当今世界,仇外情绪仍在世界多地盛行,研究这一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爱因斯坦对当时中国人的观察,可能是基本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但是,如果将其归咎为人种问题,其实已经涉嫌种族歧视了。
爱因斯坦的言论说明了,即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一旦逾越了他的本行,面向真实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现象发表意见的时候,也很难摆脱当时世俗流行的偏见,就是说,对时代的普遍舆论,潮流的想法,哪怕这些在后来被证明如何如何如何虚伪,但在当时都是常识,都会被基本接受。
尽管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具有很强的反思能力的,但是这种反思能力是很难过渡到另一领域的。就像现在我们很多人对黑人兄弟的观点一样,黑人确实呈现出很多人格上的缺点,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同情地去理解他们。
和爱因斯坦一样,罗素也曾批评当时的中国人自私、贪婪,但是罗素看到了这后面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这是由几千年的专制政府所造成的的。
相比爱因斯坦,罗素更为客观公正、同情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