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嘀!36.4℃!”一手扫过电子测温计,一手展示手机苏康码,一秒钟一个人,科学、有序、迅速。9日清早,雨花台区翠竹园小区北门,居民们戴着口罩、保持间隔,通过“查验”,走进“家门”。门岗外侧,外卖暂存点、快递堆放处,“红马甲”正耐心整理、逐一消杀;数米之隔,实时滚动的显示屏上,防疫指南双语呈现、简洁明了。
这样的场景,在雨花台区雨花街道翠竹园社区已持续了半个多月。翠竹园社区共有居民3036户、8000多人,其中,黄码人员424人,集中隔离15人,居家隔离人222人,防控要求日益提高,居民诉求与日俱增。但实际情况是,社区只有十名工作人员,更精准化的防控、更科学化的管理,被强烈呼唤,也迫在眉睫。
“再回想第一轮核酸检测,确实有点‘遗憾’。”翠竹园社区党委书记单亚丽直言,烈日下排队到“拐弯”的居民,以及后续巨大的人工录入工作量,引起社区党委的思考。“四方平台”连夜复盘梳理,社区抗疫行动先锋队紧急成立,统筹矩阵、宣传矩阵、检测矩阵、服务矩阵陆续组建,共同筑起社区疫情防控“首道防线”。
“小巧思”呼之欲出,“大难题”迎刃而解——看错峰采样,设计印制21色分楼栋检测卡,挨家挨户上门发放,为后续核酸检测快速进行做足功课;看流程重塑,将检测须知制成手绘图广而告之,物业管家实时播报现场进展,居民有序到达指定检测地点,经测温、查码,按10人一组登记、检测;看信息录入,在传统“扫楼”基础上,以科技力量赋能,开发信息登记小程序……二轮核酸采样现场,仅一个上午,已完成超七成住户核酸采样。7旬老党员贺秀英颤颤巍巍地竖起大拇指:“五分钟做完!社区组织得好!”
看似平平无奇的“小程序”背后,翠竹园社区有着更层次的考量。作为全市唯一入选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的翠竹园社区,面对“大战大考”,必须交出让居民放心的“翠竹园作业”。社区党委认识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不能仅靠电话、扫楼等“规定动作”,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创新“自选动作”。居民将身份证拍照上传“小程序”,与后台数据进行实时比对,社区就能第一时间“找”到尚未进行核酸检测的人群,再通过电话逐一核实。既节省了人力、时间,也提高了精准度、满意度。
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一次比一次优化,一次比一次高效,一次比一次团结,离不开基层工作人员的昼夜奋斗,也离不开居民志愿者的鼎力相助。他们组成“志愿服务队”,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快递、倒垃圾;他们组建“黄码俱乐部”,先行脱掉“黄马甲”的居民变身心理导师,为群里的“小黄人”指引方向、安抚情绪……50、60后党员先锋身体力行、榜样引领,70、80后中流砥柱出智出力、不计得失,90、00后青年一代无惧风险、奋斗青春。统计显示,翠竹园社区疫情期间志愿服务超450人次。
在翠竹园社区战疫一线,来自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近百名志愿者,站出来、顶上去、冲在前。如何将他们真正聚成一股力、拧成一根绳?社区党委提出,要根据每个人的年龄、特长,科学合理分配,最大程度发挥能动性。比如,60后志愿者年纪较大,负责爱心通道秩序维持;90后志愿者头脑灵活,配合采样人员进行信息录入……
“核码测温组,上午,崔军辉;秩序维护组,11点半到1点半,纪华秀;信息录入组,14点到18点,狄胜玲……”在翠竹园社区微信群里,一张五颜六色的表格每天都在更新,志愿者们据此“轮值”“排班”,既保证定时定岗定人,又让志愿者存蓄体力、持续作战。“信息采集组比较特别,他们需要‘全副武装’,根据天气状况,1-2小时一班,其他组别‘在岗’时间相对长一些。”单亚丽说。
“书记,我来报到!”上午十点,阳光依然刺眼。70岁的居民志愿者龚翠红,穿着红马甲,带着小喇叭,快步赶来“上岗”:“各位业主!进入小区,请带好口罩,配合测量体温,配合出示苏康码……”
一件件“红马甲”活跃在第一线,成为翠竹园靓丽的色彩;无数个“翠竹园”如微光般汇聚、融合,照亮这座城市的“战疫之路”。
交汇点记者 王世停 周敏
编辑: 鹿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