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陪伴
说起露天电影,大家或许不陌生。小区、公园、广场,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电影周活动,接连放几天的露天电影,老老少少,场面热闹。这样的场景,让我仿佛回到了昨天。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家从九龙坡的李家沱搬来人和场,人和公社是我小时候看电影最多的地方。每次放电影,成了人和场的一件大事喜事,见面有问:“看电影去”?公社的球场上,人声鼎沸;喇叭里播放着革命歌曲,响彻云霄,远在数百米之外,也能听到它高亢的歌声。
1965年一个深秋之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和公社上映,它是我年幼的记忆,很是深刻。一部时长近120分钟的电影,让一个九岁的孩子一动不动钉在那里,被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美妙动听的音乐和舞蹈所吸引。一部电影里的歌曲,传唱几十年、影响几代人。耳熟能详的《赞歌》《南泥湾》《情深意长》《松花江上》《歌唱祖国》《游击队之歌》《团结就是力量》《八月桂花遍地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至今仍是我们这代人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今晚有电影”,这条消息足以让人高兴一整天。上学、放学,来去匆匆,没有丝毫的停留;当天的作业、煮饭、做家务是不需要大人多说一句的。一切都为了看电影,电影有挡不住的诱惑;那时的生活差,吃得不好,电影可以充饥当饭吃。
那时的电影,从拍摄到放映用的都是胶片(拷贝),电影的放映过程中,突然“嚓嚓”的声响,银幕上瞬间就不见了人影,完了,又烧胶片了。放映员会把胶片接起来(或者换一盘同样的胶片),如果烧的多了,接起来的胶片会损失一大截画面,非常影响观看效果的。
等胶片放映,这个“等”,是我们最猴急的时候。有时要等上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都半夜了,还在坝坝里,谁也不愿离开。厂里派人派车在那里等着,等这盘胶片一放完赶快拿走;焦急中,听到喇叭声,“片子来了,片子来了”!那才叫高兴,真有些喜极而泣的感觉。
上世纪五十、六十甚至七十年代早些时候,国外电影纷呈,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波兰、匈牙利、朝鲜、越南等,无一不是丰富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道大餐。
1972年上映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被称为一个时代的绝唱。《卖花姑娘》是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讲述了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故事牵动无数观众的心。那优美的旋律、哀婉动听的歌声,感动过多少观众泪湿衣襟。我是在两路口山城电影院看的,大家都说:“要多带张帕帕啰”。当时有一种说法:“男的要带两条手帕,女的要带四条手帕”,真是的,多数人都拿出了手帕抹眼泪。
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欢娱,让我们思考,也让我们成长。我感恩电影的陪伴,六十年漫长而一瞬的陪伴!
(作者系大渡口区作协副主席)
版面欣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