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 依样
立轴152×41cm
1926年作
《依样》作于吴昌硕谢世前一年。吴昌硕画葫芦作品颇多,本幅作于秋天,正是葫芦熟时,或为写生之作,画题“依样”,旧谚谓“依样画葫芦”,画家断其句而全其意,最是此题妙处,有一种自我解嘲的幽默在内。吴昌硕画葫芦的作品亦常题“胡芦胡芦,尔安所职?剖为大瓢,醉我斗室?”充满诙谐之趣。据说,吴昌硕生前不苟言笑,观其画,乃知其不过将智慧与幽默敛于腹而形于纸罢了。
画纵长近五尺,上下不留天地,构图充满纸幅。绘藤蔓盘缠纠结,墨叶偃仰舒放,自上而下,贯穿通篇,一炷香式的题跋,使画面更见气势。两只硕大的葫芦被安置在画幅中央,一只垂挂于下方,高低、前后呼应。葫芦坚实的体态,加以浓重的色调,突显出体量和重量感,夺人眼眸。
吴昌硕有诗云“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又说“作画时,须凭一股气”。画家以融草篆于一炉的老辣笔法入画,错杂纠缠的藤蔓,如龙蛇疾走,横伸直垂以至翻卷屈曲,笔势酣畅纵横,一气呵成。三只葫芦则用没骨法写出,在轻薄的藤黄打底后,复以浓重饱满的色彩刷染,显出肌理,仿佛葫芦将成熟时,皮壳剥落形成的斑驳质感。值得注意的是,最高处的葫芦覆写于藤蔓之上,从厚重的藤黄中,仍可隐约看到墨叶的痕迹,当是考量后补画,而恰是这最大的葫芦,成为画面的点睛之笔,可见画家经营的匠心。整幅画布局、气势通盘考虑,浑然为一,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旺盛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