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二元论,其实也没这么高深莫测,就是根据字面意思掰开来理解,一个事物两个面,一分为二。
问题就是在于这到底是谁的二元论,是按照什么维度划分的。
二元论和一元论相对应;二元论突出那个多,突出那种变化;而一元论,就强调那个唯一,强调那个静止不变。
历史上最有名的就属柏拉图的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都是世界的本源。
然而对于一元论来说:认为世界本源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意识,两者之中只能是其一;进化到最后,划分门派之后,也就成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者其他唯啥主义。
1.柏拉图:世界由物质和精神构成
柏拉图的二元论,既包含物质又包含精神,两者同等重要。
物质是构成事物本体诸要素的统称;各种事物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说白了,就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
精神是指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运动,包括你的想法,你的意志,你的人格,七情六欲等等;看不见又摸不着,然而它就是存在;你没办法把意志这玩意儿单独拎出来看一看,也没办法把人格取出来秀一秀;拿不出来,但是它一定是存在的,完全感受得到。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人绝对不是一堆零件的组合,不是一台冷冰冰的机器而已。
柏拉图: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
思想在一定意义是超越物质的,并且是能够统领物质的。
柏拉图对于精神再次划分,就成了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
认为解决问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依靠理型;一种是依靠直觉,说得俗一点就是依靠感性解决问题。
2.康德:我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即经验,以及可能经验的事物;而物自体不可知
康德的二元论,简单来说就是分为:可以认知的部分以及不可认知的部分。
在这里先解释下物自体:是指认识之外的,又绝对不可认识的存在之物,这是现象基础;既然要承认“可以认识现象”,那么就首先得承认“作为现象基础的物自体”存在。
康德看来,有三个实体是不可认知的:灵魂,宇宙与上帝。
可以认知的部分:通过实验,通过理论,通过逻辑,通过方法,去得出那个科学的结果。
不可认知的部分:干脆放一放,不知道就不知道了;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3.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阴和阳的相辅相成,相互推移,运转不息,为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
顺着这个道,产生万物的就是善,成就万事的就是性;在这阴阳之间顺其自然,才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伏羲开创了易经,这本天书就是强调二的重要性;伏羲的二元论,是中国开天辟地的二元论;在这里不仅仅只是由一变成了二,这个二代表的乃是万事万物,是生命的起点开端以及发展变化。
中国有两个开辟天地,一分为二的神话故事:
1.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2.伏羲一画开天:有谓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无光;忽焉一画开天,而阴阳动静迭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运行,万物之生生不息。
世间万物的创造,生命的诞生全来自于伏羲这一画。
易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首先有了天和地,才能够有万物存在;有了万物,才开始有生命出现;有了生命,才能够有人类世界的生生不息。
可见伏羲这一画太极,盘古那一斧天地,所创造出来的二元论,是多么的惊天地泣鬼神。
4.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的祸与福之说,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论。
二元之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转化的,善恶,明暗,昼夜,男女,生死,乃至于冬虫和夏草,春夏和秋冬。
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处理问题应该从容易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天下难事,一定是从简易的地方开始;天下大事,也一定是从微细的部分起步。
困难与容易,远大与细微的对应关系,也就是相辅相成的二元论。
塞翁失马的故事,体现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之道:
塞翁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良驹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
后来,塞翁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
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唯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论,必定是变化多端,是不断发展前行的。
5.子思: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子思在这里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应该去说人家坏话,多多赞扬对方优点;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都听一听,最终采取适中方法与人交往。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内心不应该有阴暗念头,总想着去害别人,去报复他人,应该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正念,永远看到光明之处;面对现实,承认世界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然后在此客观条件下,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中庸之道,惩恶扬善,采取最适合于此时此刻的行动。
1.子思: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告诉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愚笨的人又对事情想不明白,弄不清楚。
2.子思: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告诉我们:自以为是贤人君子,往往过于道貌岸然,束手束脚;然而不屑于成为君子的那批人,做事又完全不遵循规范,没有任何约束,社会就动荡不安。
3.子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告诉我们:始终没有喜怒哀乐情绪,永远保持那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做到八风不动心,就可以称之为中;因外界原因导致不良情绪,能够及时做出调整,适度而有节制,重新回归平静,就可以称之为和。
中是天下万物之根本,和是天下万事之道。
能够达到中和之术,就能与天地同根,与万物化为一体,生生不息。
中庸整本书,介绍的也就是对于二分法的拿捏把控。
如果只剩下一,那绝对是没有办法采取中庸之道的;唯有存在着两个极端,冷暖,善恶,快慢,松紧,才能够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合理最合适的那个点;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分析问题 ,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一元论者,往往固执地认为只有那个一;做事容易极端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成功则成仁。
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只要是有那个“唯”的概念存在,就是“一”,就是一元论。
一是不可再分的,因为一分就会变成二;若世界是一,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静止的世界;若世界是二,那么它将无穷无尽。
世界必然是可分的,物质必然是可分的:物质可以分为分子,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可以分为电子与原子核。
思维也必然是可分的:思维可以分为正面思维,反面思维;可以分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对于二元论者来说,不仅仅有二,还有三,还有四...这个二代表了那个无穷无尽地变化,代表了动态地运动;乃至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界毕竟是多姿多彩的,不仅仅只有唯物主义,也不仅仅只有唯心主义;氢离开了氧就是只是氢,氧离开了氢就是只是氧,两者合一才是水。
在哲学世界里面,应该是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还有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人本主义...
有用即真理,我们完全不必选择进入某个思想阵营;只看儒家,只看道家,只看佛家,只看西方哲学,希腊哲学,德国哲学,英国哲学,印度哲学;一站到队列里面,知识就受到了限制,思维就有了范围,就势必会错过很多经典。
最好的选择就是成为杂家,成为一名实用主义者;古今中外,只要对自己有用的,就拿进来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这样才是最为有效的阅读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