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欢 张玲 文/图
编者按
南阳有着灿若星河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尤其是凝聚着历代先民智慧与情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是一笔必须保护好、传承好的巨大财富。“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宛城现存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即日起,本报开设《走近南阳非遗》专栏,让我们一起感受那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本期关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三弦书
“百善之首孝当先,嗯啊,哎嗨呀,嗯啊,哎嗨呀……”台上,14岁的燕书宁和16岁的盛华楠挥着铰子唱着三弦书……
75岁的三弦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雷恩久端坐台下深情凝视着舞台,一眼望去,那仿佛都是他年轻时的模样——
那一年的夏夜,在位于建设路原北关剧场的南阳县曲剧团内,揉着酸胀胳膊短暂休息的14岁少年,想不到这一唱三弦书就是一辈子……
兴于斯 忆往昔,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学习者自然众多。1959年,雷恩久加入当时的南阳县曲剧团,14岁拜三弦书大师裴长义为师,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其所作曲演唱的三弦书多次获奖,成为南阳盆地的名角儿。
2008年6月,三弦书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为南阳市说唱团。2009年6月,他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弦书(南阳三弦书)代表性传承人。
“雷老可是国宝级大师啊。”8月15日,雷恩久的大弟子、市说唱团团长王国政说,从农家小子变成一代大师,师父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炼——
他从三弦书的手、眼、身、步学起,再学习铰子、鼓子、钢尺、扇子等道具使用技巧,从用道具引领节奏,到唱腔的紧、慢、迟、疾,抑扬顿挫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吃尽苦头……
寒冬腊月,他双手撑地头搭墙壁练习“上顶”,雪地上留下的两个巴掌十个手指印如同冰雕;为练习跪步,膝盖经常被磨得淌血……
为了博采众长学到真本领,他向多个派系掌门人虚心学习,背着行李与师傅们同吃住……
成功的路上谈何容易!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最贴切的诠释。
乐于斯 “艺术和人生一样,必须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看着台上这群跟团已实习近半年的来自南阳艺校以及各县豫剧团的孩子们,雷恩久说这是其最近重点关注的对象。“教书育人,必先立志再授艺,只有品行端正才走得远。”
现如今,除了这群“娃娃兵”外,还有很多人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三弦书。再忙,他也要抽空在网上对外地一些三弦书弟子进行视频指导,他觉得,这是三弦书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全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每到学期末,指导高校的大学生们以三弦书为研究课题的论文,他同样乐此不疲。
“一点儿都不累,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三弦书的艺术生命力愈强盛愈能发扬光大,这是艺术传承者最开心的事。”基于这个原因,早已退休的他一听说团里要返聘,立马就答应……
记者走时已近中午,燕书宁和小伙伴们仍在练着《龙三姐拜寿》等传统曲目,一旁,市说唱团的艺术家们还在议着如何将刚代表河南省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作品《彩虹》修改更完美……
雷恩久摇着蒲扇满眼深情,初心如昔,中兴有望……
源自宛 在豫西南盆地,三弦书可是很多老南阳人的心头肉。不管是在阡陌街巷,或是在田间地头,兴致来了,随时随地来上一段三弦书解解闷逗逗乐,可谓寻常。
三弦书全称“三弦铰子书”,因伴奏乐器为三弦而得名,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上溯历史,三弦书始于明,盛于清,已有400年的历史,演出由一人完成,俗称“一人一台戏”。三弦书是曲艺艺术中正统的曲种,堪称曲艺中的“活化石”。
三弦书群众基础广泛是有原因的,在演唱中,或是伴奏人员与演唱者共同接腔,或是伴奏人员向演唱者饶有兴趣发问。其间亦白亦唱,一个哼,一个啊,一叫一应,一问一答,场面活泼,气氛热烈,滑稽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百听不厌的艺术魅力。
编辑:冯长顺
审核:李萍
终审:柏伴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