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冒发烧是小儿内科常见疾病,多数感冒患者没有高热及全身症状,只有发低烧、头疼、不舒服等感觉。虽然发热是一种潜在疾病的临床症状,但发热程度并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儿童感冒发烧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烧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对于无基础性疾病的儿童,保证孩子适当喝水和多休息。如果明确发热病因且无液体电解质紊乱,大多数发热是良性的、自限性的。从理论上说,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即使不吃药,只要多喝水,护理周到,大多数孩子一周左右就可自愈。但是,小儿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弱,病情变化迅速,即使是轻微的感冒,也不能掉以轻心。
有专家认为,体温不太高时不必用退热药,只需密切注意体温变化,当体温超过38.5度时,就要吃退热药。主要是对症处理,常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等成分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有解热镇痛的作用,但也有肾毒性,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肾脏损伤。
但是,不要私自给4岁以下的儿童任何感冒药或止咳药。一些研究显示,对于年幼的儿童,一些非处方药对感冒症状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有可能会导致其他一些潜在的危险性。
男童用中药灌肠退烧,却查出肾衰竭
据新闻报道,患者xxx,半岁,武汉人。因发烧在居住地一家诊所就医,因孩子小,无法口服退烧药。家长说孩子灌肠比静脉输液少受罪、更安全,医生也说灌肠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效果好。于是,医生用中药灌肠的方式给孩子退烧。结果孩子不仅没退烧,反而病得越来越重。父母赶忙送到武汉某大型医院就医,检查发现孩子全身多处脏器受损,出现了急性肾衰竭。每天要做10个多小时的透析。医生称,如果经过救治孩子的肾功能恢复,可能不影响健康及生长发育。如果肾功能不能恢复,可能要终生用药或透析,或做移植术。
专家表示,灌肠是自肛门灌注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方法。药物灌入后在肠腔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与临床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存留时间愈长药物吸收越多。灌肠给药的吸收途径有两条,第一条途径,通过直肠上静脉进入肝脏,进行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第二条途径,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大静脉,再进入大循环。但是,直肠给药主要目的是避免肝脏首关效应,并不能减少药物可能带来的神经、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损害。直肠给药可能会减少药物对胃、小肠的刺激,但可能增加药物对直肠、结肠损害的风险。
研究发现,栓剂塞入距肛门口约2cm处,可有给药总量的50%~75%的药物不经过肝,避免药物首关效应。根据文献报道,幼儿灌肠时的肛管插入深度,从3~4cm到15~25cm不等。也就是说,灌肠给药方法根本不能避免药物首关效应。
中医能治疗儿童发烧吗?
专家表示,儿童发烧可以用中药汤剂来进行治疗,首先要弄清病因病机,然后辨证分型,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中药汤剂可以选择。如果是风寒发热,可选择麻黄汤加减;如果风热发热,就要用银翘散加减;如果湿热发热,就需要用新加香薷饮加减来进行治疗。其次,可以用推拿的方式来帮助儿童缓解,选择的穴位包括天河水、风池等。小孩发烧,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以下方法:
1、小儿推拿。包括开天门、推坎宫、清天河水、退六腑、拿肩井等,建议去正规的小儿推拿门诊;
2、物理降温。用75%的医用酒精加适量温水擦浴皮肤、腋下夹冰袋、冷毛巾敷于额头等;
3、口服药物。不管是吃中成药还是中药汤剂,首先要分辨风寒、风热、食积、阴虚、气虚还是受到惊吓等。风寒感冒可以选择风寒感冒颗粒、小柴胡颗粒,风热感冒可以选择感冒清热颗粒、999感冒灵颗粒,气虚感冒可以选择人参败毒散、玉屏风散,舌苔黄厚腻有食积者可加服肥儿丸、鸡内金或山楂丸等,应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使用口服药物。
4、小儿食积发热,在临床上见到小孩发热,化验血显示正常,口服退烧药体温可降至正常,然而不过多时又升高,反反复复不愈,舌苔黄厚腻,多食肉者,可予肥儿丸、鸡内金片或山楂丸后,常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5、针刺拔罐刮痧。用三棱针大椎或少商放血、针刺十宣穴、拔罐走罐、刮痧等;
注意事项:发热期间,尽量保持清淡饮食、大便通畅,补充适量糖盐水,随着小孩体温高低适度加减衣服等。一旦小孩出现肢体抽搐,持续高温不退,耳朵疼痛、皮疹、呕吐,或者精神饮食状态急剧变差等情况,家长务必要送小孩去医院,不要私自在家尝试各种方法。
如何安全服用中药?
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偏盛偏衰,而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是利用药物的偏性调整阴阳偏盛偏衰,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说:“药以治病,因毒所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
既能取得好的疗效,又保证用药安全。如何正确使用中药?
1、辨证用药。“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病的精髓和优势所在,中医学强调整体观,重视“证”的判断。临床诊病时,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获得病情资料,经过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综合分析得出对“证”的判断。选方用药都是基于对“证”的认识,如果缺乏“证”的判断或辨证有误,选方用药不准确,甚至误治,就难以取得临床疗效,或导致不良反应。
2、配伍用药。用药由单味到复方(方剂),多种药物配合使用,并逐步形成了配伍用药的规律,既照顾到复杂的病证,又增强了临床疗效,同时又减少了毒副作用。通过配伍,形成了中药“七情”的配伍关系:“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的配伍方法。“相恶”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中药处方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原则有机配伍组合,不是简单的拼凑。
3、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中药临床使用时,大多数是生药经炮制后的中药饮片。一般来说,安全剂量范围较大,但用量得当与否,也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和安全。药量过小,疗效不显而贻误病情;用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药材的浪费。中药个体化程度较大,同时又受地域、时节的影响。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是有差异的。
4、煎药适当、服药忌口。汤剂是中医传统剂型,因为中药通过煎煮保证了药效成分的溶出和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发挥复方的综合效力,且便于临证加减,更切合病情,个性化程度高。在煎煮中,也可以减少一些药物的毒性和提高效力。中药煎煮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等;服药忌口,简称食忌,是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
5、药材质量的保证。中药的来源除少部分人工制品外,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中药的品种、种植、产地、采收与贮存以及加工炮制等,都是影响中药质量和安全的因素。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黄雯;约2750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