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不仅关乎个体人格的健全和自身的完善,也关乎未来人类生存质量的提升和美好生活的实现。高校美育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责任担当。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应在价值、内容及路径维度上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才能实现高校美育的育人功能。
坚持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的旨归。首先,立德树人是以美育人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的首要目标。只有在以美育人中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统筹规划和细化高校美育工作,才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回应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以美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以美育人的“美”和立德树人的“德”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以美育人是以美的内容和方式培育人们的道德感,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通过“美”引导个体情感的健康发展,在感化人和激励人中塑造充满活力的个性生命,最终达到“美”与“善”的统一。最后,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也是现实个人和美好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以美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共同指向。美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对其他四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促进作用;同时,“德智体劳”四育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为高校美育实践提供了多元的平台。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在五育融合并举中协同推进以美育人与立德树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推进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相协同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的基本遵循。一方面,学校美育为社会美育提供理论指引。学校美育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懂得美的基本理论,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去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学校美育的教学内容、过程及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产生影响,进而延伸至社会领域。因此,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不仅要在学科建设、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着力,还要善于在教学和生活中积极融入美育内涵和美育元素,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审美素养。另一方面,社会美育是学校美育的实践拓展。社会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内容、资源、形式上更具有广泛性。社会美育既能为学校美育提供实践的载体和空间,又能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学校美育的进一步发展。美育不仅要根植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平凡质朴中发现崇高之美,还要积极回应时代要求,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工作,唯有在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相协同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才能达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美育的实效性。
促进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相融合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实践的重要路径。美育课程是美育实践的主要载体。美育课程是一个多维的课程体系,既包括美育基本理论课程,也包括艺术类课程。在美育课程的设置中既要遵循美育规律,又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还要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融知识学习、技能提高与素养提升为一体。课程美育是美育课程的拓展延伸。课程美育不仅包括教学内容及过程的审美化,还包括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审美化;不仅包括显性课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包括隐性课程中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生活世界、网络平台等教育空间的美育熏陶。课程美育进一步丰富了美育内容,拓展了美育的载体,优化了美育的环境。当前,要积极实现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深度融合,使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在同向同行中不断完善大美育课程体系。既要注重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审美思想情感的体验;既要发挥艺术类课程的感化作用,也要充分发挥文化活动的熏陶作用,在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中逐步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共同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何迪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