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曹操是奸雄,这是作者罗贯中有意引导的结果,其中最具说服力的例证是吕伯奢血案。这件事将曹操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无法翻案。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件事还是可以再说道说道的。
邮票曹操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要从曹操的刺客秀开始。董卓专权,胡作非为,王允等一帮大老爷们除了扮娘炮,做抱头痛哭状,再想不出别的办法。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提出用王允的七宝刀去刺杀董卓。这注定是一件有去无回的自杀式行动,董卓身边防卫森严,还有个武功高强的吕布整天屁颠屁颠跟着。再说曹操也没有什么武功,此一去凶多吉少。
董卓当时很赏识曹操,曹操如果是势利眼的话,完全可以跟着他混。即便是刺杀董卓,也可以找个替死鬼去干,没必要亲自冒险。就凭这件事,你不能不承认当时的曹操是一位很有正义感也很有胆识的热血青年。
但刺杀任务完成得并不顺利,曹操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下手机会,结果还被董卓、吕布发现,引起怀疑。趁着这两位蠢货稀里糊涂还没有醒悟过来的瞬间,曹操随机应变,弄了匹马一路狂奔,竟然全身而退,绝对是美国西部片里的戏码,活脱脱一个孤胆英雄的高大形象。换成别人,遇到这种场面,都能当场吓得尿裤子,看看荆轲刺秦王时那位宇宙超级壮汉秦舞阳的表现就知道了。如此有勇有谋,日后必成大器。
连环画《捉放曹》
曹操前脚刚跑,后脚董卓、吕布就明白过来,毕竟俩人还是有脑子的,于是立即发布通缉令,大范围追捕。曹操逃过一关又一关,结果到中牟还是没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被捉了个现行。按照故事的本来逻辑,下面就是将曹操被押解回京,然后斩首,事情到底也就结束了,读者各自洗洗去睡。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故事的二号人物陈宫出现了。之所以叫二号人物,是因为他不仅参与了后面的事情,而且还负责抹黑曹操,曹操奸雄的坏名声和他有直接的关系。
前面笔者夸曹操是位热血青年,有勇有谋,必成大事,可能有人不同意。其实,这不是笔者一个人的看法,也是陈宫的看法。要知道这个时候,陈宫可是中牟县的县令,官虽然不大,但曹操的小命就握在他的手上。
结果一番审问之后,陈宫断定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竟然连官也不做了,决定跟着曹操混,合伙干大事。两人一起朝曹操老家奔去,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反抗董卓的武装斗争。
连环画《捉放曹》
就冲这一点,陈宫也不是一般人,古今中外,还有谁能放着县太爷不做,跟着一个逃犯混江湖。此举估计连曹操都大感意外,没想到自己命这么好,不停地去咬手指头,确认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如果后面不出现戏剧性的变化,陈宫必定前途无量。
走了三天,天色已晚,曹操想起附近有个熟人,那就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吕伯奢,于是两人一起过去投宿。说起来也是命中注定,正好在这个时间路过这个地方,也正好想起了这么个人。否则曹操遇不到吕伯奢,也就没有后来那些破事情。
到了吕伯奢家里,老人家还真热情,并没有因官府抓捕就将曹操拒之门外,而且还冒着风险好酒好肉招待。按说随便管顿饭、找个房间让俩人睡一觉也就打发了,曹操同样会感激不尽,也就没有后来的糟心事。谁让老人家是父亲的把兄弟呢,谁让家里正好没好酒呢,于是热情好客的老人家骑上毛驴,到西村小卖部买酒去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吕伯奢剧照
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一路狂奔,惶惶如惊弓之鸟,潜逃至此,心里本来就不踏实,警惕性高,加上性格多疑,这个时候很容易疑神疑鬼。当他听到磨刀的声音后,一下警觉起来。吕家大概有一阵子没有吃肉了,早不磨刀,晚不磨刀,偏偏在这个时候磨,让人听得心惊肉跳、毛骨悚然。
再一联想吕伯奢刚才的过度热情,明说是出去买酒,谁知道会不会暗中去向官府通风报信呢?再说出去买酒,也不找个人来陪客,把人晾在这里。曹操越想越觉得反常,越想越觉得可怕。
两人悄悄摸到草堂后,偏偏又听到“缚而杀之”这句话。你说天都这么晚了,家里有什么食材就做什么饭吧,还杀哪门子猪。杀猪就杀猪吧,还非要喊出来,猪可不就是得捆起来杀吗,它不可能站在那里等着你用刀捅,还在那里喊个什么劲。
高马得绘《捉放曹杀奢》
三件事很巧地凑到一起,又是在曹操逃亡的路上,你说曹操会怎么想,不光曹操这么想,陈宫也是这么想。注意,当曹操决定先下手为强时,陈宫也动手了,他可不是普通的吃瓜群众,既没有阻拦曹操,也没有袖手旁观,凶残程度不亚于曹操。且看慢镜头回放:
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杀死八口。(《曹孟德谋杀董卓》)
惨剧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发生了,两人也够狠的,一口气将人家大小八口全都杀了。按说觉得不对劲,两人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赶紧骑马跑路,结果偏偏要下先下手,而且这么狠,一出手就是抄家灭门那种。吕伯奢灭门血案如果走法律程序的话,曹操是主犯,陈宫也脱不了干系。
董辰生绘《捉放曹》
看起来是偶然,细细想来也是必然。要命的是,两人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场误会,一场没法消除的误会。事情到了这个份上,两人只能是立马走人。走人之前,陈宫开始吐槽:“孟德多心,误杀好人。”这句话应该说没错,但问题是,你陈宫呢?你当时怎么不拦着,还一起动手,不要乌鸦嫌猪黑,你也是双手沾满鲜血,绝对不是局外旁观者。
两个人跑了不到两里地,更为尴尬的一幕出现了,他们竟然遇到了吕伯奢。面对蒙在鼓里、依旧那么热情的老人家,曹操无话可说,随口敷衍两句,“不顾,策马便行”。如果撇下一头雾水的吕伯奢,曹操带着陈宫就此扬长而去,悲剧固然无法挽回,但事情的发展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后人对曹操的评价也许会有所不同。
京剧《捉放曹》剧照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光陈宫目瞪口呆,连我们吃瓜群众也惊呆了:
又不到数步,操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将吕伯奢砍于驴下。(《曹孟德谋杀董卓》)
看到此处,不能不强烈谴责曹操,对这样一位热情接待自己的老人怎么能下得去手。对此曹操的解释是“伯奢到家,见杀死亲子,安肯罢休,吾等必遭祸矣”。说是怕吕伯奢报复,为了避祸而斩草除根,这样的借口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情感上很难让人接受。
曹操遇到吕伯奢,本来是准备跑路的,“不到数步”,说明他有一个短暂的心理活动,曹操此举,可能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他没脸再见吕伯奢,无法面对这位古道热肠的长辈。但问题是,无法面对就是杀人的理由吗?
面对陈宫提出“知而故杀,大不义也”的质疑,曹操说出了那句为他留下万世骂名的名言:“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将曹操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的形象板上钉钉,连作者本人都忍不住从幕后跑出来发议论:“曹操说出这两句言语,教万代人骂。”
骂归骂,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是应该弄明白的。
刘泽棉制曹操塑像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曹操不杀吕伯奢,不说那句名言,是不是就不会落下骂名?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宽恕乃至原谅?
第二个问题是,陈宫为何只在乎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前面残忍地杀了人家一家八口,难道就不用追究?难道心里就不愧疚?
第三个问题是,陈宫本人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他是不是凶手?一出事就甩锅,推得一干二净,这也不是好汉应该做的事情。
最后一个问题是,从整部小说的描写来看,曹操的为人真的像他这句名言所说的那样自私吗?这句名言真的是他的座右铭吗?比如说他和关羽,到底是谁负谁?一个公司的老大天天标榜“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手下的伙计们会真心为你卖命?
不管怎样,最后这一剑砍下去,曹操算是有了案底了,其负面形象无可更改,陈宫对他的评价也从“天下忠义之士”一下变成了“狼心狗行之徒”,当夜就分道扬镳,甚至还纠结了一下,要不要杀死曹操。
京剧《曹操与杨修》中曹操剧照
郑重声明,笔者一点都没有为曹操翻案的意思,不过是想把问题弄得更明白。在愤怒谴责曹操之余,脑海中一直在想着这样两个假设,那就是假如曹操没有砍下最后那一剑,而是和陈宫一起狼狈逃窜,吕伯奢回去看到自己一家八口被杀,他该如何面对呢?假如曹操见到吕伯奢后马上说明真相,痛哭流涕表示歉意,吕伯奢又会怎么做呢?问题是,杀死人家一家八口,这是能原谅的事情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