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广绣作为粤绣之一,以构图饱满,纹理清晰,色彩鲜艳,针法多样等特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桂城街道东区社区开始挖掘三山地区的广绣历史,并于2016年在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东区社区“广绣坊”,旨在传承三山人广绣技艺,整理三山广绣记忆,传承广绣文化。近年来,由于团队发展陷入困境和受疫情的影响,广绣技艺的传承面临着技艺后继无人和活动开展困难等问题。
为传承东区社区的传统广绣文化,传播妇女自强不息的广绣精神,近日,桂城街道东区社区“和谐共建,活力东区”居民动员计划项目籍着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在广绣坊开展“温情七姐诞,再续广绣情”社区文化更新座谈会,二十余名传统广绣爱好者齐聚一堂,为解决东区广绣的传统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研讨。
温情七姐诞再续广绣情。
七夕节,也是乞巧节,是古代女性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活动当天,正值“七夕”,项目社工带领广绣爱好者一起唱东区广绣坊的坊歌,回忆与广绣的感情和故事,并且与广绣爱好者一起对广绣坊的未来一起描述对广绣坊未来的美好展望,引导广绣爱好者对广绣坊未来发展的工作各抒己见描绘了对未来广绣传统技艺传承的愿景。
绣娘小玉说:“刚开始大家还比较热情,但很难坚持下来,绣花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现在很多人都很难静下心来做这个事了。”同样,传统技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就是机器绣花,在座的绣娘也认同:“机器绣的花,可能整齐又漂亮,而手工绣花花费时间不少,细节上看比机器更精致,但通常大家都不会去注意这种差别。”
对于广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社区、社工和绣娘等都在考虑,“至少我们希望能将广绣坊保留下来,让居民想学广绣有学习的地方;想参观了解,也有地方。”小玉说。也有绣娘提议:“日后可以将‘七夕’作为东区广绣坊的节日活动,号召社区的妇女齐聚一堂,传承传统刺绣技艺的同时,学习三山妇女自强不息的广绣文化,也可以把技艺传授给困难妇女,让她们掌握技能,早日走出困境。”
合照。
据了解,桂城街道东区社区“和谐共建,活力东区”居民动员计划项目作为桂城关爱项目之一,在东区社区党委的引领下,以社区热点议题为切入点,通过凝聚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有能之士等社区力量共同关注社区事务,由多元主体骨干带动广大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以社区文化为载体,通过核心骨干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而本次活动,项目切合社区的广绣文化特点,针对广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重新组织广绣传统技艺传承者参与广绣传统传承活动,关注广绣传承的的重点难点,寻找突破方向,以更好地发展广绣文化。结合座谈会“帮助社区困境妇女赋能”的战略共识,下一步项目将发动社区妇女,鼓励全职妈妈和困难家庭学习传统刺绣,拓宽东区广绣宣传途径,推进东区广绣技艺传承进入良性生态循环。
文/珠江时报记者 梁棋清 通讯员 莫嘉彬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