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单县京剧百年》一书出版。该书翔实记录了单县京剧票友活动百年发展史,为传承国粹艺术、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力量。
追溯单县较早的京剧票友,要在二十世纪之初。
街头茶馆里练嗓子
据一篇票友的回忆文章记载,能记清早先票友名字的是郭效法、贾仲愚两位老票友。祖居单县旧城的郭效法于1920年回到家乡,在南门里黄家隅首开了一家茶馆。每天下午,郭效法怀抱一把京胡,桌子上放一壶茶水,自拉自唱,引来了不少茶客与听众。
不久,茶馆后面的贾举人之孙贾仲愚(时任单县中学国文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任青岛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常来茶馆伴唱。不久,黄家隅首的黄包山和北关街的马万春、李长清等也来茶馆练嗓子。当时,大家爱唱的有《女起解》《定军山》《借东风》等名家名段。京胡一响,路人、街坊就会赶来,有的饮茶欣赏,有的伫立围观,叫好声无休无止。
再后来,做大买卖的山西人张文卿(北大毕业生,在京求学时常常逃学看京剧)捐资购买了不少乐器,组织成立了演唱班,整日在其楼下唱念做打。演唱班有琴师张醒华、刘振华,武生张秉红、王墨香、张西岩,须生朱瑞廷(后任新五军政治部主任)、贾子安、夏振河,花脸谭汉英、刘达三及老旦徐冬梅等,科班出身的黄包山为辅导教师。
荷塘边建起京剧院
1932年,在社会各界人士及京剧戏迷的要求下,演唱班筹资在单县县城西南角修建了京剧院,时称“易俗社”。易俗社一旁的大水塘里荷花争艳,清香四溢,醉人心脾。
首场演出专门从济宁请来了“小艳琴”“小月楼”两个京剧名班,售票演出,观众如潮。其间多是县府人员、城乡豪绅、商号老板、社会名流等,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同盟会会员朱鸿铎每天坐专用黄包车来看戏,成为剧场的“座上宾”。
后来,朱鸿铎之孙朱启忠亦酷爱京剧,十几岁就能装扮演唱《武家坡》。朱鸿铎还修建了一处专供练唱京剧的亭子,名曰“国粹亭”,又谓“进德会”。亭边竹茂松翠、水绕置石,阁内名人字画琳琅满目,观者络绎不绝。常来演唱的有张醒华、李祥义、王墨香、夏振河、贾子安、刘达三、张兴立等。琴师是陈啸剑、刘振华等。
唱响抗日救国进行曲
1938年,单县沦陷日寇魔爪。京剧票友除了年龄稍大的留城之外,其余的都加入了国共合作抗日宣传队,经常在乡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编演了许多抗日救国的新曲目。后来,宣传队改为抗日工作队,张醒华、陈啸剑任队长,队员有朱子轩、王舒一、徐天培等。
日寇投降后,冀鲁豫区党委重新成立,在训练大队组建了“娱乐会”,张西岩任主任,刘振华任副主任。“娱乐会”结合时势编演京剧曲目,常到各县大队慰问演出。淮海战役告捷,在外地的单县京剧票友陆续回乡,演出活动再度红火起来。
京剧班改成京剧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单县文化馆经常组织票友排演京剧曲目。1956年实行合作化,单县各行各业被政府组织起来,京剧爱好者愈来愈多,遂成立了京剧演出队。每逢县里有重大活动或逢年过节,便在湖西人民礼堂演出,《打渔杀家》《法门寺》《捉放曹》等曲目很受群众好评。
1970年末,单县在师范学校成立了“五七红校”,设立了京剧班,招收了一大批京剧学员,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三年后,京剧班改为单县京剧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京剧团解散,花旦梁超娥、老旦孙素华等演员加入了票友队伍。
上世纪九十年代,单县京剧票友应邀到济宁、青岛等地与当地票友切磋技艺、联袂演出,受到欢迎。
2005年8月,中国京剧票友协会编篡《中国京剧票友大典》,郭友训、李天慈等12名单县京剧票友入选。
2020年9月27日,单县京剧百年庆典活动举行,来自江苏、安徽、山东等11个市县的百名京剧名家粉墨登场,为观众送上了一场精彩的国粹盛宴。
百年来,单县京剧票友协会的票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服务群众的传统和作风不曾改变。如今,无论“文化进万家”和节庆活动,还是“京剧进课堂”教育教学;无论在公园广场,还是才艺赛场,都有京剧票友们的靓丽身影…… (刘厚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