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体力劳动过时了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什么要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8月2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相关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对这一问题作出回应称,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要抓好体力劳动;另外,要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我相信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已于2020年7月印发施行,明确了劳动教育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途径及关键环节和评价、学校劳动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等。目前教育部教材局正在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调研评估,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和改进机制。
《指导纲要》印发之后,大众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边界的看法不一,有观点认为,“体力劳动如今已经过时了”。
8月24日,田慧生对此作出回应:“我相信体力劳动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体力劳动是劳动的基础,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两种劳动形态,各自有各自的作用。”
田慧生表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结合,即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为什么上述两份文件均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田慧生解释称,这是针对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根据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提出首先要抓好体力劳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
田慧生表示,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这些观念、精神必须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靠简单的知识讲解、概念灌输,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形成对劳动的真情实感和正确认识。
此外他强调,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看,每一育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和独特的教育内涵。劳动教育一方面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防止以“智育”取代劳动教育,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既要防止泛化也要防止窄化。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刘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