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区划
地震区划,本质上是对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划分。国家地震区划则是根据地震危险性将国土划分成的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区域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参数。地震区划图是表达划分结果的技术图件。
地震区划图编制主要是为了满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需求,为工程抗震提供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国家地震区划图编制回顾
(一)
第一代地震区划图
李善邦于1957年完成了以最大影响烈度为指标的全国地震区划图,一代图的主要技术特色是首次系统研究了我国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发生构造背景,提出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重复的地震危险性判定原则与地震区划编图方法。
(二)
第二代地震区划图
二代图于1977年编制完成,由国家建设部门和地震部门以部门章程形式颁布实施,要求全国建设工程依据该地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二代图颁布后,城市房屋建筑和重大建设项目全面进行了抗震设防,极大提升了国家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
(三)
第三代地震区划图
三代图由国家建设部门和地震部门于1990年联合颁布,以此作为建设工程建设的依据,为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
第四代地震区划图
四代图的编图参数采用了抗震设计地震反应谱的两个重要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给出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参数区划结果。
五代图及其主要技术特色
五代图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为建筑物抗倒塌提供科学依据为编制原则,防止地震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标准规定了常遇、基本、罕遇和极罕遇四级地震作用,给出了建筑物规划选址、抗震设防和应急备灾的地震动参数,其主要技术特色如下:
(一)开展地震区划关键技术攻关
(二)提出地震动反应谱场地影响双参数调整
(三)提供确定四级地震作用的技术与方法
(四)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抗震设防需求
(五)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公共服务产品
第五代地震区划图编制依托的部分科研成果
五代图应用成果
五代图于2015年6月1日以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306—2015的形式正式实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双百目标”提供地震安全保障。该标准在科技进步和长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全面消除了不设防区域,实现全面地震设防。同时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调整和提升了大型地震断裂带附近大城市的抗震设防标准。
五代图的发布推动了各行业抗震设计规范(标准)的修订,并被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之中。
五代图的编图基础资料和方法体系支撑了全国86个试点县市的危险图编制,住建部门通过五代图信息服务系统,开展全国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普查中的抗震设防标准确定工作。
五代图还广泛应用于全国地震风险普查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五代图确定地震易发区的范围,按其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房屋设施抗震性能鉴定。
在城市规划建设、重大建设工程规划选址等工作中,五代图的应用也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以来,我国开展的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基本上以五代图建立的潜在震源区模型、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衰减关系为重要依据。
国家核电、中广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院等单位利用五代图成果,开展了核电工程规划选址工作,增强了普选工作的针对性。
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五代图在全国地震危险性输入的确定、地质灾害调查研究、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为全国和重点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防灾抗灾救灾减灾专题研究和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普查中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等重点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五代图在推动我国地震巨灾保险工作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中国地震巨灾模型”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巨灾模型,其中应用了五代图所建立的中国及邻区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模型、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模型和分类场地地震动参数调整模型。
资料参考:《中国地震区划技术的发展与展望》高孟潭。
来源:济震微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