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如果可以把一个地域比做书的话,沁园街道应该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来品读她。
对于今天的济源人来说,沁园街道仅仅是城区的一个地理名字。然而,作为城市五个街区之一,沁园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始肇于1992年的沁园街区,原名曰“双桥”,因于河合桥和留村桥而名,后因日渐繁华的沁园路而易名。沁园辖区四通八达,常得风气之先。市委、市政府及党政机关皆在辖区,济源的重要景观诸如篮球城、文化城以及职业技术学院、济源一中等著名院校都落户沁园,使这里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能清晰地触摸青春的脉搏,感觉这座城市年轻的心跳。这里也是文化交流的广场、创意飞扬的乐土。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让当代思考漫步在历史大道上,就是在城市的历史和现实中寻找“时间和谐”。只有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城市和谐中、我们才有更好的城市,更好的城市生活。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形象名片”,沁园人正是清楚自己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才让沁园没有在现代生活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并不断焕发着活力。这个以都市乡村为载体的街区,不仅带动了济源城市发展的历史轨道,上世纪90年代新市委的选址,还有黄河大道沿边各局委办公大楼的矗立,工业园区的规划落地,“丹尼斯”的进驻。历史曾多次把决定济源经济走向的大事定格在这里。天降大任于斯,这个弥漫着新生文化气息的街区,注定要为济源的未来走向表现出非凡的历史担当。
风起云涌的岁月,给这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值得书写和回味的往事。无论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益事业建设;无论是外来投资项目,还是城中村改造项目,都倾注了沁园人的心血和智慧,都见证着沁园人曾经的风雨和坎坷。
如今,我们只有透过一组组历史的回眸,去回望并不遥远的“双桥”时代,但是,想象历史,尤其是想象渐行渐远的艰苦岁月,总会引起某种难以言状的陌生感和苍茫感。
清晨,拉开窗帘,看看四处崛起的森林般的楼宇,看看市声熙攘的闹市通衢,遥望远去的云卷云舒,倒是觉得城市的变迁如雨中春笋。你会感受到这里有一种超乎想象的精致之美。高耸的建筑,静流的河,城中村的变迁,无不展示着沁园的青春和靓丽,可以入诗,可以入画,可以轻吟,也可以低唱。这里是溴河在市区的主要流段,历史的长河仍在昼夜不舍地从我们身边缓缓流过。是溴河造就了这个市区重镇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也洗涮出了一个城市的心理和思维。这样的城区,当然是属于今天我们每一个居民的,但她也是属于历史的。站在沁园的阳台上,我们更容易找到历史的方位感。
依然是林荫遮盖的宽阔的马路,依然是纵横交错的长街短巷,却使你仿佛穿行在一条漫长的时空隧道。这个无形的空间,虽然只在你的感觉中存在着,但你分明感受到这里滚动着一阵阵悠远的风声,散发着从那个风云时代飘来的空气,其中还裹挟着一幅幅并不规则的蒙太奇画面。那些画面是历史传留的青春影像,是令人回味的历史记忆。
其实,沁园的街道和下面的村庄,都是那么的普通,尽管沁园很多的地方从外部看,好像有了“现代化”的气息。但是,从骨子里来说,沁园市民生活的理念一直没有改变。所谓生活理念,用时髦的话说,就是长期形成的“民风”。沁园“民风”内在的气质就是透过体面的衣着、优雅举止背后的“务实”精神。“西装革履”只是交际场的“行头”,脱下“行头”,男人可以到煤气站去扛煤气罐。沁园的女孩子更是外柔内刚,表面文静,却倔强得要命,一个人完全可以撑起一片天。因此,在沁园,那些最繁华铺面的主人,常常就是一位面目娇好的女子。
整个世界在拼了命似的往前赶,忙不迭地剥离着昨天,只有在沁园,繁华中却能顽固地坚守着很多“不合时宜”的旧时习俗。诸如一些传统小吃、弹花轧花、修锁补锅……生活中不管有何消遣方式,不管有那么热闹的时空片段,宁静古朴、不动声色仍然是老街不曾改变的性格。淡泊达观的人生态度,足以在喧哗中生出一份清静的心境。
沁园,是个不大出名的地方,也很少有人去研究她的历史与文化。外地人更觉得沁园是一个说不清楚的街区,好像没有文化,其实,沁园有非常多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我个人认为,还是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比如说,湨梁的传说。湨河之名虽古籍难考,但可能与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活动有关。他们由甘肃沮水一带迁徙到王屋山居住后,以两族图腾命名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故产生了湨水之名。有趣的是,湨水右偏旁上半部“目”是“且”字的演变,代表女娲氏;下半部“犬”代表伏羲氏。后在湨水旁的河合、御驾、留村等地筑堤,史称湨梁。《尔雅·释地》曰:“梁莫大于湨梁”,可见当时的湨水之规模之大。《春秋》云:“襄公十六年公会晋侯,宋公……于湨梁。”湨梁之名,出于春秋,始于何时,古籍无考,也无遗址可证。湨河历经百般迂迴,进入市区,便已出落成了大家闺秀,大气而娟秀。它与黄河、沁河、济河,还有数不清的山间小河,共同构筑了济源文化的空间,厚重的湨梁文化,承载了沁园的灵秀与大气。湨河,分明是一阕独领风骚的千古绝唱。在阳光的照射和微风的吹拂下,静静地流淌着,传递给人们的,是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永恒。满身沧桑的湨河似乎告诉了我们许多,也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继续去品读。河湨,可以说是沁园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容器。而今,沁园的新农村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仍然建立在这个古老的、宏大的物质实体上。这个精神的最后塑造,为今天的城市、今天的社会,树立了一块思想和理想的不朽丰碑。
在沁园,还有汉时王莽撵刘秀的传说,许多居委会的得名均与此有关。这些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一直以固有的向心力在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着聚合作用。另外,沁园的地域文化还形成了兼容、开放、从容、淡定的个性。
好在沁园的决策者们是懂文化、惜文化的有识之士。他们以文化为载体,用如椽巨笔在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情挥洒。“两横不说二,一竖干到底。”这个看似直白的说法,却是沁园人干事创业的真实写照。
立足实际主动干,抬升标准持续干。如今的沁园令人振奋和期待。一栋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排排标准化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商场星罗棋布,一个个城市建筑项目让人赞叹不已,一处处城市小品令人回味无穷。还有,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规划,无不凸显着沁园人的远见与卓识。我钦佩沁园人“干”的要义,我更赞赏沁园人“干”的内涵!
转眼间,沁园已走过20载历程。譬之于人,正是已入成熟稳健之境。蓦然回首,我们恍然间发现,湨水的流向记载的是走向远方的豪迈,湨梁文化描绘的是广采博纳、有容乃大的气势,沁园之春彰显的是图强自新的承担与开拓。正是因为这种创新发展的气概和胆略,沁园才无愧于“领风气之先”的自豪,正是有了对文化催生和传播的情怀,沁园文化才静水流深,内敛不张。
一个人要赢得人们的敬重,往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一座城市,一个街区要赢得人们的敬重,则更为不易。她不但需要品质修炼,而同样需要思想胆识,需要正义与勇气。
在我儿时的印象中,这里尽是依附在小县城四周的乡村,荒陌而缺乏生机。多少年后,我来了,我融入了沁园。感受了她的新奇、时尚,同时也体验了她的狭窄和拥塞,还有一股浓厚的市俗气息。原来,品读一个街区乃至一个城市,比了解一个人,需要更长、更透彻的过程。
漫步沁园街区,犹如阅览一部史册,我被一种弥漫经年而依然香馨缭绕的古风所袭。唯有祝愿,愿沁园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徐战云,河南济源人。曾从事过政策、党史、文史及茶文化研究。喜爱文学,文章多见于报端,出过几本书,也获得过数项社科成果奖。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