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进家长群交流
近日,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发布了《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
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来源于全国各高校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满一年的基础数据,按照工资水平、就业率、人才成长率、薪酬增长率等四个要素,以相应权重,通过统计学模型计算得出。
榜单显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及北京外国语大学位列前十,其中985高校7所、211高校10所。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位列三甲,毕业生平均薪酬分别为10992元、10602元和10690元。
图源:中国薪酬网
1、平均薪酬
单从平均薪酬来看,毕业生月薪能超过10000元的高校有24所。北京交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东南大学虽然薪酬指数排名在30名之后,但毕业生平均薪酬仍然过万。另外,平均薪酬在9000-10000元的高校有31所,8000-9000元的高校有24所,7000-8000元的高校有21所。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经济发达城市的高校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2、薪酬指数排名
从薪酬指数排名来看,前20位高校中,除排名第11位的浙江大学外,其余无一例外位于北上广三座一线城市,其中北京10所、上海8所、广州1所。
3、工资水平
仅看工资水平,趋势同样明显:在24所毕业生平均薪酬超过10000元的高校中,除北京13所、上海6所、广州2所外,剩下的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及东南大学均位于长三角发达城市。
尽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薪酬指数排名第四,但毕业生平均薪酬全国最高,达到11032元,也是唯一一所超过11000元的高校。上海交通大学薪酬指数虽然超过北京大学排名第二,但平均薪酬不及北京大学。
4、排名上升最快的院校
百强榜中,中央美术学院排名上升最快,2020年排名第47名,今年排名第32名;浙江财经大学在去年排名第70名,今年上升15位;中南大学由去年第58上升至第45名。
其他一些排名显著上升的高校,因专业设置符合当前经济环境和行业需求,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就业率、人才成长率、薪酬增长率相对增幅均较为明显。
图源:中国薪酬网
排名的特点
第一,指数排行比较高的大学集中在财经类、信息科技类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少数传媒类和师范类大学位置也很靠前。
第二,理工类院校占比虽然很高,但仍然低于社会期望,原因很复杂。理工类部分专业就业形势好,但也有一些理工类专业正处于转型时期,过去急需,但现在供大于求。再者,很多工科院校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自身定位有待调整。
第三,看收入榜单不要把薪酬绝对化,不能简单地看表面的数字,还要看所在地区(城市)的房价、物价等消费指数,甚至要看动态变化、隐性收入以及社会贡献,比如航天事业和公益事业等。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因其专业更符合市场需求,满足用工单位实际需要,薪酬水平呈现总体趋好态势。
图源:中国薪酬网
根据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可以发现,毕业生平均薪酬集中在6000-7000元。其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排名第一,薪酬指数为79.2,毕业生平均薪酬为7242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紧随其后,毕业生平均薪酬为6926元和7140元。
以上数据证明:薪酬待遇不仅要看学校差异,还要看地域,更要贴合市场需求,好的待遇的决定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新华网:今年本科生最爱报考这些专业
2021年高考结束,而从今年考生专业选择中,医卫类持续向好、师范类大火、强基计划吸引力增强。
“新华试点”记者采访发现,在专业选择和职业预期呈现强相关特点的同时,考生个人志趣、对未来产业的前瞻等越来越成为志愿选择的关键因素。
动向一:师范等专业受热捧,就业前景明确成重要考量。
2021年师范专业火出了圈。在一些省份,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飙升,有的大学录取线已经接近北大、清华,非部属师范院校也水涨船高。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说,师范专业持续火热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的求稳心态。就读师范专业有将来获得在编教师岗位的竞争优势,升学深造的机会又不比其他专业差。尤其是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大学生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带来的就业不确定性让考生、家长专业选择心态更加趋向求稳。
动向二:强基计划第二年吸引力增强,人数与生源质量大幅提高。
强基计划今年实施第二年,吸引力增强。新华社记者采访多个院校发现,去年强基计划第一年,部分高校出现未招满、校考弃考、大幅降分等情况,今年强基计划录取人数增加,考生报考更加理性,认可度提升。专家分析,总体上今年强基招得比去年更好,报名的学生更多是真正喜欢基础学科的,考生和家长都更理性了。
北京理工大学招办主任徐建表示,今年学校有近4000人报考强基,最热的专业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高考处处长王跃说,愿意学基础学科的考生多了,今年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比去年增加了50%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招生组组长王亚星表示,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选择喜欢或适合的专业,不能图虚名而通过分数稍低一些的强基计划上名校。强基计划不能转专业,如果不喜欢就不一定能学得好,可能造成厌学。
动向三:未来产业升温,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越来越热。
从聚焦当下到放眼长远,今年考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前瞻性增强。除了传统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与软件、金融、经济类等专业受欢迎以外,一些新兴专业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也越来越热。
王亚星说,虽然很多高分理科生还是相对青睐传统一些的理工科好专业,但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的分数已经不低,未来可期。
专家分析,医卫专业曾一度是报考低谷,如今一路冲高,吸引大量高分考生,除了新冠疫情凸显了医生职业价值和职业形象外,不少考生也意识到老龄化社会到来将产生求医高需求。
动向四:从家长意志转向考生兴趣,专业选择更加遵从内心热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前高考报志愿大多会以父母的意见为主,这两年,更多转向以考生个人志趣为出发点。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说,整体感觉学生在志愿填报时更遵从内心的热爱。
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学校已经重视从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更早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应更重视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时将个人志趣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让一些重要的“冷门”专业热起来。
“没有永远的热门,只有不断切换的热点”,不要过度跟风,选专业还是要听从孩子内心的声音,无限的热爱才会奋斗一生!
扫码进家长群交流
▍来源:网络
好看你就点点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