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张敏杰王菲
单位 | 咸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前 言
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是一种全球分布的机会性致病原虫,为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真核细胞之一。人和哺乳动物通过摄入被贾第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被感染,被吞食的包囊在十二指肠脱囊形成滋养体,滋养体寄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以吸盘吸附在肠黏膜表面,与宿主竞争营养并机械性损伤肠黏膜,引起以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贾第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寄生虫之一。
案例经过
2021年7月5日,我们总院检验科人员收到来一例来自分院送检的粪便标本。与分院大夫沟通后得知该患者曾感染过阴道毛滴虫,此次患者急诊入院时粪常规提示存在滴虫活动,但在分院多次检测粪常规结果均为:未见寄生虫。
主管大夫为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再次送检该患者粪便标本至我科。检验人员对患者粪便标本盐水涂片镜检。镜下观察时发现虫体,特点为:体积比白细胞稍大,似透明状,有拖尾,难以辨认具体为哪种寄生虫(如图1)。
图1 粪便标本盐水涂片镜检(×40)
为进一步观察虫体形态,待涂片自然干燥后,革兰染色,油镜下观察,可见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形态特点:虫体前端钝圆,后端尖细,纵切呈倒置梨形,有一对平行轴柱将虫体分为均等的两半,轴柱1/2处有一对爪锤状中体。可见前、后、腹侧和尾鞭毛(如图2)。
图2 粪便标本革兰染色镜检(×100)
案例分析
患者,沈某,女,56岁。以“腹泻伴恶心、呕吐7小时”之主诉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大便性状为稀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无发热,无胸闷、气短,无胸痛,有腹痛,无便血,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咳嗽、咳痰。10年前患者在我院确诊为“滴虫性阴道炎”。
经治疗,已痊愈。10余年前进行胆囊切除术。发病前一天进食卤菜。入院前急诊粪常规结果提示:镜下可见滴虫样的活虫活动。急诊科以胃肠炎、肠道寄生虫感染之诊断收住我院传染病科。
实验室检查如下:
尿常规:无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11.81×109/L[参考区间:(3.5~9.5)×109/L],中性粒细胞9.51×109/L[参考区间:(1.8~6.5)×109/L],其余无异常。
阴道分泌物检查:白细胞3~5/HP,滴虫未检见,清洁度Ⅱ度。
粪常规:大便颜色为棕色,性状:糊状;红细胞未检见,白细胞0~3/HP,脂肪球未检见,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生化指标:总蛋白56.6g/L(参考区间:60~85 g/L),球蛋白17.1g/L(参考区间:20~30 g/L),谷丙转氨酶116.4U/L(参考区间:0~40U/L),谷草转氨酶87.7U/L(参考区间:0~40U/L),钾3.47mmol/L(参考区间:3.5~5.3 mmol/L),其余无异常。
粪便培养:经普通培养未检见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患者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入院,入院后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增高,经粪便培养未见致病菌感染。总蛋白降低,转氨酶增高提示患者存在肝功损害。
患者10年前确诊为“滴虫性阴道炎”,引起该病的寄生虫为阴道毛滴虫,是寄生在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也可感染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是以性传播、接触传播为主的传染病[1]。
患者此次入院后主管大夫请妇科医师会诊,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提示未见滴虫,阴道分泌物培养也未见异常,排除了滴虫性阴道炎。
当我科检验人员再次收到患者粪便标本后,生理盐水涂片发现虫体,但未见“落叶翻飞状”运动(可能是在从分院至总院的途中精力耗尽了)。经过革兰染色(瑞-吉氏染液刚好用完了)确定患者粪便中存在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
此虫全球分布,常寄生在人体小肠,可造成患者腹泻、上腹不适,乏力、眩晕等症状[2]。其形态类似阴道毛滴虫(如图3),生理盐水涂片检测难以进行鉴别。为尽快明确虫体,检验人员采用革兰染液快速染色,在最短的时间为临床提供具有诊断价值的检测结果。对患者的治疗及传染病的预防节约时间。
图3 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阴道毛滴虫对比
图a、b:盐水涂片镜检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40),图c、d:瑞氏姬姆萨染色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阴道毛滴虫(×100)
总 结
本案例体现了我科检验人员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专业技能,以敏锐的辨识能力为这类疾病的检测发挥重要作用。避免了误诊、漏诊,有效制止了疾病传染给他人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也提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粪便常规标本要多加留心,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熟悉掌握寄生虫形态学。同时应注重与临床沟通,对于临床上一些怀疑存在特殊寄生虫感染的患者,应积极联系检验科进行沟通,使我们能够在大量的看似无异的常规标本中对部分特殊患者的标本进行重点关注和处理,提供更高效、精确的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1]桑红,周文泉.男性阴道毛滴虫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2002,8(1):61-63.
[2]徐宁,尹建海,沈玉娟,等.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8,36(6):661-665+672.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