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临床常见。其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中年以上更为常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饱胀、食欲缺乏、泛酸、恶心等。目前,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手段。
症状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即便有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多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出现食欲缺乏、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伴随症状
1、胃黏膜糜烂的患者可出现呕血、黑便,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有些慢性胃炎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并发症
1、消化性溃疡
大约15%~20%的Hp相关性胃炎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以胃窦炎症为主者易发生十二指肠溃疡,而多灶萎缩者易发生胃溃疡。
2、恶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内因子(一种有助于肠道吸收维生素B12的物质)减少,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进而引起恶性贫血,表现为全身衰弱、疲软、厌食、体重减轻、贫血、舌炎等。
3、胃癌
慢性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较少数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中医治疗
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调治。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对于病程较长、萎缩、肠上皮化生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可守方治疗。
1、辨证论治
(1)肝胃气滞证:予以疏肝理气和胃,主方用柴胡疏肝散。
(2)肝胃郁热证:予以清肝和胃,主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3)脾胃湿热证:予以清热化湿,主方用黄连温胆汤。
(4)脾胃气虚证:予以益气健脾,主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5)脾胃虚寒证:予以温中健脾,主方用黄芪建中汤。
(6)胃阴不足证:予以养阴益胃,主方用一贯煎。
(7)胃络瘀阻证:予以活血化瘀,主方用失笑散和丹参饮。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对慢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作用,用温针配合艾灸,可有效地缓解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针灸治疗常用取穴有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等。
临床案例
患者周某,男,66岁,胃痛10余年,进食稍多即胀痛,曾多次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迭进中西药物不见疗效。刻诊:舌鲜红少苔,脉微弦。脾胃病应重舌象,患者舌鲜红少苔,据舌象常理应以滋养胃阴凉药为主,而患者反映前医处方多用凉药,且服后症状加剧,平时畏生冷之品。考虑此病例舌象与主证不符,治以温胃健脾,行气止痛,处方:高良姜10克,制香附10克,茯苓1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怀山药30克,丹参10克,炒麦芽、炒谷芽各15克,陈皮6克,神曲10克,甘草6克。7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注意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饮食习惯。
一周后复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舌鲜红,但较前有薄苔出现。效不更方,按前方略事加减,15剂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按:舌象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依据。舌证相符,辨证论治准确性就大,但临床“证”“舌”不一致的情况也不少,多见于久病患者或疑难病例,这时医者必须全面考虑,辨析真伪,排除主观臆断,抓住主要矛盾,在“证”“舌”辨证发生矛盾时,就应因人、因病制宜,结合其他症状进行分析,不能拘泥于书本。这是临床提高疗效的重要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