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6
September
02.09.2021
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 ,1483年-1520年)是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作品以平和秀美着称,充分体现画家本人一派文雅的气质。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是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生于1483年,比米开朗琪罗小八岁,比达芬奇小三十一岁)。虽然拉菲尔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1520年病逝于罗马,但是他的成就却不因为年轻或短寿而失色。
1508年,年仅25岁的拉斐尔受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PP. II,原名朱利安诺·德拉罗韦雷,Giuliano della Rovere)所召,自佛罗伦萨到罗马为教廷服务。在他一鸣惊人地完成教宗儒略二世委托的署字厅《雅典学院》等壁画之后,人们发现他的艺术是如此谐和优雅、精致完善,且对于大幅壁画的构思与掌握能力均极为出色,使拉斐尔立刻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一时声名远播至整个意大利,甚至全欧洲。拉斐尔也因此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前辈齐名。
拉斐尔年轻俊美,个性善良温和,对于他人的要求总是尽力配合,不轻易拒绝,为人处事进退合宜,因此人缘极佳。他的作品风格甜美典雅,却不媚俗。从职业生涯来看,拉斐尔在罗马接到的工作委托,数量远远超过固执孤僻的米开朗琪罗和不切实际的达芬奇,是炙手可热的艺术家,可谓功成名就。然而他的成功也绝不是凭空而来的。
拉斐尔自画像 1504年-1506年,乌菲兹美术馆藏
拉斐尔虚心好学,领悟力强,从前辈大师的优点中汲取了许多养分。他综合了达芬奇的明暗用色,米开朗琪罗的力量表现和古代艺术的高雅贵气,加上自己特有的创造力和对美感的敏锐、对平衡的本能和叙事的才情,故而能承先启后,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峰盛期为后世奠定了“古典主义”的基础。
由于拉斐尔在罗马期间工作量日益加重,他便组织一个工作团队,由他负责整体规划和创作构思,并寻求能够忠于他理念和风格的助手完成。于是他教导并带领许多年轻艺术家一起工作,许多作品都是在他的指导下由弟子和工作室成员共同完成的。
在罗马的十二年中,拉斐尔和他的工作室,完成了教宗委托的梵蒂冈的大量房间壁画和装饰,十幅西斯廷礼拜堂的装饰挂毯设计图稿, 十五幅人物肖像和超过二十幅的宗教绘画。拉斐尔工作室中以两位门生最为重要──詹弗朗切斯科·潘尼(Gian Francesco Penni)和朱利奥·罗马诺(Giulio Romano),他们在拉斐尔死后继承了老师的工作室,并为拉斐尔完成他未完成的最后遗作,如《基督变容》。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 (La Belle Jardiniere) 1507-1508年,法国巴黎卢浮宫
拉斐尔的艺术养成——从佩鲁吉诺到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1483年出生于乌比诺,那里也是意大利文化高度发展的地区之一。他早年习画主要受佩鲁吉诺的影响,1504年起决心前往当时的艺术之都佛罗伦萨,继续他的艺术养成之路。他在佛罗伦萨学习的对象从已故的唐纳泰罗,到当代的大师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都有,当时这两人正为维奇欧宫的议会大厅进行壁画竞赛。拉斐尔很快地掌握到他们的风格,并融入自己的作品。
拉斐尔早年在佛罗伦萨的创作,包括《圣乔治大战恶龙》 、《圣米迦勒屠龙》,《花园中的圣母》(La Belle Jardiniere)等油画作品。这些作品画幅不大,却显示出拉斐尔在二十五岁前往罗马之前已经展现的天赋和绘画成熟度。和谐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完善的构图与空间处理加上人物的神情、姿态都非常生动自然。只是偶尔也因经验不足而出现缺陷,如《花园中圣母》(La belle Jardiniere)的脚出现透视不正确的问题,但总体仍瑕不掩瑜。圣母和两个儿童形成的金字塔构图显然来自达芬奇《圣安娜》的影响,而风格上也不脱老师佩鲁吉诺的甜美风格。
拉斐尔在罗马──成熟期的祭坛画
拉斐尔在罗马受到儒略二世、里奥十世两任教宗的器重,工作繁重。即使如此,拉斐尔还是继续为私人创作奉献画(tableau de dévotion)。他的作品常常被流传到罗马以外的地区,名声也因此传遍意大利甚至欧洲其它国家。里奥十世甚至把他的四幅画(包括《大天使圣米迦勒》在内)作为外交礼物送给了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
拉斐尔 《圣母子与大天使拉斐尔、托比亚斯、圣杰洛姆》
这类的主要作品有 《圣母子与大天使拉斐尔、托比亚斯、圣杰洛姆》(简称《有鱼的圣母》)、《圣米迦勒屠龙》、《圣且契莉亚》(Santa Cecilia )、 《圣家族》、《背负十字架的耶稣》等五张大幅油画,同时还展出这些作品的多张素描草图。这些也是拉斐尔在罗马成立工作室时接受委托制作的作品。
拉斐尔 《圣且契莉亚》
这些宗教作品当中,拉斐尔多采取传统上“神圣对话”的构图,但是在其中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新意——比如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更为深入,群像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密切。在大幅画《圣且契莉亚》里面,拉斐尔甚至发展出一种生动的叙事性,这叙事性在《背负十字架的耶稣》(Lo Spasimo 或 Il Spasimo di Sicilia,又译《耶稣在往骷髅地的路上跌倒》)中更显出色。
拉斐尔《背负十字架的耶稣》 (Lo Spasimo 或 Il Spasimo di Sicilia)
《圣且契莉亚(的异象)》作于1516年─1517年左右。圣且契莉亚是音乐家和教堂音乐的守护神,在一次异象中听见天使的合唱,完美天籁使得圣女不觉放下手中乐器(管风琴),散落地上的乐器更象征凡间音乐无法与天堂仙乐相比(或天上的圣乐是凡间乐器无法弹奏)的寓意。画中在两侧相伴的圣人有圣保罗、圣约翰,圣奥古斯丁和抹大拉的马利亚。据文艺复兴《艺术家列传》的作者瓦萨里认为,圣人们的脚下散落的乐器是由拉斐尔的学生乔瓦尼‧乌迪内所画。
难得的是,展览也将油画和创作过程中的素描和草图同时对照,观众可以从习作中观察到拉斐尔对学徒们基本功的要求,从形体结构、和明暗关系的准确到画面构图,既有形态巧思,又不失古典美所必备的平衡与和谐。其它的绘画语言包括色彩、质感也都达到相当高的专业水准。
拉斐尔工作室的运作模式,通常是拉斐尔的构想确定后、由经验丰富的成熟助手进行素描稿,如有时由潘尼负责,有时则交给罗曼诺。而拉斐尔本人也会为画面中所需要的人物造型作实体素描,例如:《背负十字架的耶稣》中骑马的士兵就是一例。
然而当工作繁重、画幅变大、画面人物众多、要描述的故事与内涵复杂时,绘制工作会直接分配到工作室的其他成员,拉斐尔除了负责构思,也要兼顾品质的掌控与画面整体的和谐一致,特别是主要人物的神情、灵性和心理刻画,还需由拉斐尔亲自下笔,学徒们还无法掌握不同人物应有的精神面貌。
在这种情况下,偶尔出现作品完成度不一的缺陷。例如《有鱼的圣母》中,圣母和圣杰洛姆的脸部相当细腻传神;但右下角的狮子就显得粗略。特别是拉斐尔工作室草创时期,集体创作作品中人体结构、透视、精致度、色彩过渡、形体的描写等或有不尽完美之处,与拉斐尔本人亲笔绘制的《雅典学院》的水平无法比拟。
从拉斐尔本人的素描中可以看到,拉斐尔很重视人物的动态、结构比例、透视关系、衣布褶纹等的准确和艺术性。拉斐尔为《背十字架的耶稣》所作的两个骑士的速写,是观察真实的人物而得到的造型。还有人物裸体素描,以及人体加上衣服的草图,从构思、草图、完整图,整个古典油画的连贯作画步骤与过程,让人有亲身体验到绘画创作的严谨与艰辛。
画室中的助手、学徒们的学习功课之一是要练习临摹大师拉斐尔的素描,并且从古文物或雕像中去学习人物的造型、动态,以及空间的处理。
《花园中的圣母》的圣婴习作
在罗马,拉斐尔的唯一竞争对手是米开朗琪罗。但是这个竞争是温和的,虚心的拉斐尔甚至受益良多。他模仿了西斯廷礼拜堂《创世纪》的人物造型,也达到了可以跟开朗琪罗抗衡的“慑人的威力”(terribilita)。拉斐尔也是达芬奇的仰慕者,1513年至1516年达芬奇正好在罗马,拉斐尔从他那里学到了晕涂法以及背景偏暗的风格;此外,拉斐尔对丢勒的版画中表现出的空间深度和悲剧的效果有感而受到影响。
在罗马的伟大装饰工作
1508年教宗儒略二世召拉斐尔到罗马装饰梵蒂冈宫殿的许多房间,工作量的巨大使拉斐尔到1520年过世时都还没完成,最后由他年轻的助手潘尼和罗曼诺协助完成。
拉斐尔要如何带领创作这样庞大的壁画工作呢?除了要熟悉壁画的技巧,还要挑选最合适的助手,分配工作。拉斐尔先构思各种场景,反复琢磨拟定构图后,再根据完整构图进行习作,包括如全图素描和一些局部人物的习作,然后助手或学徒把定稿的构图翻制在墙壁上。绘制时助手们也会参与,但为了保持品质和整体一致性,拉斐尔必须很严格地监控。
1513年里奥十世继儒略二世登上教宗宝座,此时拉斐尔正处于艺术创作的高峰,新教宗任命他继续主导装饰房间的工作。1514年开始,里奥十世委托他为西斯廷礼拜堂设计十张圣徒故事的壁毯图案,和教宗仪式床用的三片挂毯装饰,其中包括一幅置中的壮丽天主图样。
1516年,拉斐尔又奉命设计教廷宫殿侧边的阳台,他为这个大长廊设计了一种古代风格的装饰,将圣经故事中的场景饰以泥灰糊成的花边,和造形奇特的边框。除了梵蒂冈以外,拉斐尔也为其它宫殿和城市提供许多设计,例如为银行家阿戈斯蒂诺·基吉的别墅设计以小爱神与赛姬故事为主题的仿古装饰壁画。
拉斐尔以小爱神与赛姬故事为主题的仿古装饰壁画 (la Loge de Psyche)
布拉曼帖死后,拉斐尔继任圣彼得大教堂的营造总监;隔年(1515年)又承担起罗马古代遗迹发掘监督官。他曾写信建议教宗将罗马的古迹画图造册。梵蒂冈城内收藏着高质量的古希腊、罗马艺术文物,由于工作职位之便,拉斐尔得以从古文物中观摩参照前次文明的艺术精华;他的工作团队也从中受惠。
古文物素描稿
画展现场展出了许多拉斐尔和工作室成员对于古文物的素描稿,还有潘尼与罗曼诺的仿古人物群像构图。相对于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艺术风格,拉斐尔更着重追求理想的古典美,包括色彩的协调,造形的优雅和构图均衡完美,被后人视为古典主义(classicism)的倡导者。
拉斐尔的学生朱利奥·罗曼诺 《割礼》(La Circoncision)
成熟期的大幅圣母画像
即使拉斐尔的最后几年主要致力于巨幅装饰绘画和大的建筑计划,但是他从未放弃私人的奉献画或表现圣母子、圣人的宗教作品。这是他在佛罗伦萨藉以发迹的绘画形式,也因此找到了后来更有力的罗马的赞助者。他的圣母画多是从达芬奇的《圣安娜》中得到的灵感,那是达芬奇晚年到罗马还在继续的主题。拉斐尔从中学到了纪念碑式的人物安排和造型的和谐感,而且能从几个人物中变化出很多的构图。
拉斐尔的圣母画在人物的优雅秀美、表现力的丰富上已与他崇敬的大师达芬奇不相上下了,而他更为画面添加了幼儿的童真喜悦、圣母的慈爱、圣安娜或圣约瑟的若有所思的忧郁神情。此外拉斐尔也把场景做了多样的尝试,有时处于一个古典建筑的严谨架构中;有时候浸润在黄昏的暖色调中——特别是他晚期的作品。
这些圣母画广受欢迎,故而被冠以各种别名,如《神性之爱的圣母》、《橡树圣母》、《玫瑰圣母》、《珍珠的圣母》等等。十九世纪以后,美术史学家对这些画的绘制品质比较保留,但非针对拉斐尔的构思。画展将这些画集合展出,也有利于比较、厘清创作的各种因素,并定义这些年轻学徒与拉斐尔在晚年的创作方式。
拉斐尔《玫瑰圣母》 (La Sainte Famille avec le petit saint Jean Baptiste, dite Madone à la rose)
资优门生——朱利奥·罗曼诺(Giulio Romano)
拉斐尔的学生朱利奥·罗曼诺生于罗马(1499年至1546年),是意大利画家和建筑师。相对于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主义风格,罗曼诺的艺术被认为是16世纪后期的矫饰风格。
罗曼诺十六岁就成为拉斐尔的工作室的主要助手。他素描功底好而且经验丰富,拉斐尔接的案子里所有的步骤他几乎都参与了:从准备的素描草稿、最后的厚纸板精细素描到正式绘成图画,都受到拉斐尔的指导;但他突出的人格很快就使画风有别于拉斐尔。
罗曼诺对古代的文物和雕刻非常热衷,以至于在他的绘画表现里会加重人的轮廓跟立体感,也喜欢描写罗马废墟的建筑。他强调人物的姿势和表情,有时夸张到像漫画的地步。有时喜欢在室内画加入家庭温馨的情节,在风景画中加入雾气和光线。1520年拉斐尔死后,罗曼诺和潘尼一起继承了拉斐尔的工作室,也接手了未完成的工作计划,罗曼诺指挥完成了梵谛冈君士坦丁大厅的主要壁画与装饰,以及《基督变容》(Transfiguration)等作品。
但他在拉斐尔死后却毫不犹豫地改变了老师的一些原始构思。罗曼诺热情夸张而好幻想的个性,喜好追求画面的戏剧性效果,使得构图经常出现拥挤、躁动的现象,与拉斐尔庄严稳重的古典气质大相径庭。后来他前往曼都瓦发展,投效贡札加公爵(Federigo Gonzaga),在1524年到1534年间替他整建了特宫(Palazzo del Te,又译“德宫”),《巨人的灭亡》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壁画。矫饰风格也因之传入意大利北方。
朱利奥·罗曼诺《巨人的陨落》
忠实的助手—潘尼( Gianfrancesco Penni)
潘尼(Gianfrancesco Penni)1492年生于佛罗伦萨一个织布工家庭,在拉斐尔前往罗马之前就结识这位年轻的未来大师。不久潘尼也追随拉斐尔到罗马并进入他的画室。潘尼在画室的工作很多样,于是得了一个外号“fattore”——类似“打杂的”之意。然而拉斐尔会特别让他去完成难度比较高的东西,比如一个构图完整素描稿。
他与拉斐尔工作室共同合作了包括梵蒂冈多个著名大厅的壁画,以及法尔内塞别墅(Villa Farnesina)、罗马等地的工程。
拉斐尔死后,潘尼与罗曼诺继续完成拉斐尔未完成的工作,例如康斯坦丁大厅(Hall of Constantine),《基督变容》(Transfiguration)和《圣母的加冕与升天》(the Assumption and Coronation of the Virgin,1525)。
潘尼也为克莱门特七世装修梵蒂冈的会议大厅(Sala del Concistoro,教宗召集红衣主教开会专用),提供“基督生平故事”的挂毯设计。1526年,他离开罗马前往曼图亚(罗曼诺1524年就已经到曼城)。然而根据瓦萨里的记载,他在曼图亚没有受到好的接待(虽然他曾与罗曼诺在特宫合作过),所以很快立刻自谋发展,途经伦巴第(Lombardy)、罗马和那不勒斯。1528年,潘尼死于那不勒斯。
拉斐尔《基督变容》 (Transfiguration)
拉斐尔,一位肖像画大师
从职业生涯的一开始,拉斐尔就接到许多肖像画的委托,顾客从乌比诺大公到佛罗伦萨的中产阶级都有。从他的首批肖像画中可知拉斐尔非常重视人物的写实,所以对法兰德斯的写实主义和呈现人物的方法非常推崇,因为这种方式能使画中人直接与观众沟通。他以老师佩鲁吉诺与达芬奇作为模范,特别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综合了北方的自然主义与意大利的理想主义,是拉斐尔最佩服的一幅画。
到罗马之后,拉斐尔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他不但画了两位教宗的肖像,也画了教宗的家庭成员,和许多红衣主教的肖像。虽然这些画像比较传统,但拉斐尔还是加入纪念碑式的、权威的、伟大的权力表征,而且他会根据不同人物特性为这些人做场景搭配。比如说他用阴沉的权威感去表现毕别纳红衣主教;为美第奇家族画像就搭配豪华的绿色绒布,为拿波里王妃则搭配宫廷的华丽的背景。然而拉斐尔最动人的肖像画是身边的亲友的画像,这些画充满着单纯和友谊,而不是权力与富贵。
大部分肖像的背景都深沉厚重,但拉斐尔以人物亲和的表情和独特个性使画面充满灵性和生命力。这种以简洁的手法表现出人物内心力量的风格,可能受威尼斯画家吉奥乔尼、提香或赛巴斯帝安的影响,扎实的素描和甜美感性则为拉斐尔的独门功夫。文艺复兴理论家阿伯堤(Alberti)主张肖像画应“让缺乏的展现出来”,在拉斐尔的画像中展现无遗。
画展中最优美的作品之一是拉斐尔的《带头纱的妇女》(La Donna Velata),传说是拉斐尔为心爱的情人所作。女子含情脉脉,一只手放在胸前,含蓄地传达坚贞的爱意。丝质的金线服饰,复杂又精致的衣褶,细腻的脸庞和皮肤,可以看出拉斐尔对此画极为用心。
拉斐尔《带头纱的妇女》 (La Donna Velata)
最后一幅介绍的作品,是拉斐尔与得意门生罗曼诺的双人半身肖像。此作绘于1519年至1520年间,属于拉斐尔晚期作品。画风技巧近似卡斯蒂廖(Baldassare Castiglione)肖像,但布局更生动活泼的。双人肖像画在当时颇为流行,可以表达画中人物的关系。画中拉斐尔在后侧,一只手搭在前方的罗曼诺肩膀上;他的位置(地位)较高,而且眼光直视观众,直接和观众沟通,同时意味着他作为大师的主体性;而身为学徒的罗曼诺回头带着谦逊的表情看着老师,手却指向前方(可能有面镜子,镜中反射的也是拉斐尔),似乎意指他传承自拉斐尔。拉斐尔平静而自信地把手放在罗曼诺肩膀上,似乎代表着信赖与肯定,同时似乎在向世人宣告,罗曼诺是他的衣钵传人。
拉斐尔 《Portrait de Baldassare Castiglione》
拉斐尔 《Autoportrait avec Giulio Romano》
然而换个角度解读,年轻的罗曼诺生动的姿态显示他的热情,但也流露了他不安分的性格。他似乎并非全然被动地接受拉斐尔的意见,而拉斐尔在此态度也相对保守。
无论如何,拉斐尔敢于让罗曼诺位居中央主要位置,占据画幅的大部分面积,已经让人感受到拉斐尔对后进的慷慨大度。从展览中观众也了解到,拉斐尔不同于米开朗琪罗,坚持全程自己一个人完成整体的挑剔心态,也不像鲁本斯工作室那种强烈的个人风格。拉斐尔在构思画面之后,给予工作室成员发挥空间还是很大的。当然不是说拉斐尔对作品不要求品质,他知道学徒的不足,但还是包容、支持和鼓励这些年轻艺术家。或许因为拉斐尔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他愿意让更多的人一起合作,好成就更大的事业。
拉斐尔在完成这件作品不久之后就离世了,因此这幅画正好印证了朱利奥·罗曼诺作为拉斐尔艺术继承人的重要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