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实践团为响应2021年上海市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积极作用,结合沪滇对口扶贫政策,实践团前往云南楚雄地区对当地的彝绣产业发展展开调研。本次实地调研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其中,由实践团成员中研究生组成的队伍于2021.6.3至2021.6.7针对彝绣行业标准化展开实践调研;由实践团中本科生组成的队伍于2021.7.24至2021.7.28围绕彝绣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展开实践走访。本次实践共历时十天,两个阶段共走访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一市六县,参观包括各地彝绣散户经营户在内的数十家公司、门店、加工厂等,开展系列座谈会近十场。千年回眸,惊艳时空。彝族刺绣纹饰精美,色彩丰富。彝族妇女勤劳能干,她们指尖下绣制的不仅是装饰图案,更是对彝族先民起源故事、宗教信仰及原始图腾崇拜的记录与传承,是彝族灿烂民族文化与悠久历史的浓缩与写照。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项传统技艺从小山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从创新产品到培训绣娘,彝绣不仅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是逐渐成为了楚雄州的文化新名片。标准发展,打牢根基。实践期间,为更好地了解彝绣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实践团成员走访了以彝绣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售卖彝绣绣品的门店散户和彝绣加工厂三类经营个体,并分别与各县的彝绣行业从业者开展了座谈。在调研及座谈的过程中,实践团与当地从业者围绕彝绣产品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一方面就彝绣特色纹样的修改、针法的补充发表了意见;另一方面围绕绣娘技艺测评的考核指标与方法,还有绣娘工资设定水平与各县实际情况展开了讨论。除此以外,实践团分别以绣娘和经营户为调研对象发放了线下调研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逾700份。
通过问卷,实践团对彝绣产业的业务范围、客户群体、绣娘的培养方案、薪资水平等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传承创新,点亮未来。目前很多对彝绣乃至彝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很多只停留在调研、认识其工艺价值的阶段。彝绣衍生品也以受众范围较小且样式传统的文旅产品为主。此次调研,实践团走访了彝绣行业内几家在彝绣创新型产品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的公司,并与公司的设计师、创始人进行了沟通。纳苏将彝绣绣品制作成精美的笔记本、书签等,打造高端礼品系列产品,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彝家公社聘请了专门的设计团队进行彝绣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并创新性地将破损的老绣绣片的完好部分制作成耳环、手镯等饰品。虽然彝绣创新型衍生品的销售额在众多彝绣相关的业务中仍占比较少,但更加贴近现代人审美的产品对宣传彝绣这一小众绣种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以外,彝绣行业协会也开始注重对绣娘基础设计素养的培训。彝绣的传承与创新仍任重道远。扶贫助残,文化牵手。在调研公司、彝绣制品销售门店以外,实践团于7月28日深入乡村,走访了位于武定县猫街镇仓房村的彝绣扶贫车间。该车间的负责人李丛梅女士,她的丈夫五年前因病腿部落下了轻微残疾,一家人也因此成为了贫困户的一员。得益于政府的关注与帮扶以及李丛梅自己在彝绣方面的造诣,五年来,他们先是成功建立了华梅工艺品经营部,又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几家彝绣公司达成了合作。去年更是拓展了电商业务,将彝绣的生意做到了广东一带。
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李丛梅的合作社还为留守在家中的彝族妇女带来了大量的彝绣订单,进而推动了整个村子的脱贫工作。除此以外,李丛梅夫妇还在进行彝绣贸易的空闲时间,积极收集遗落在乡野的彝绣绣法等非遗手艺,为非遗传承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基于实践内容,实践团成员撰写了关于彝绣标准化的调研报告,并将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用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制作成实践微纪录片。除此以外,知行结合,实践团成员以个人对彝绣的感悟进行了彝绣相关的系列设计。一针一线,一步一响,千年彝韵,与时偕行。
调研的十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走进层层叠叠的山峦,行至烈日炎炎的街道,不仅领略了彝族刺绣的美轮美奂,还从纺织专业的角度参与了彝绣行业标准化制定的工作、考量了传统绣种创新设计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当然,实践团成员将不忘初心,继续用实际行动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为非遗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纺织学院/周语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