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至今的大部分古代的书法作品都是文人书法,如王羲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等。文人书法是从文人画的概念演绎而出,如果书法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书法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书法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便是文人书法。
相对文人书法的民间书法,其主体自然就是那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平头百姓。这些平头百姓中,有账房库管、有抄经手、有铸刻工匠、有戍边官兵。尽管他们身份卑微、文化不高、生活窘困,但由于长年累月的书法,磨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成为民间书法的书写者。
文人书法与民间书写也有区别,文人书法中透露的文雅、隽秀,是民间书法所不具备的。民间书写则更多地传递出质朴、野性、稚拙的出身特征,带有原始性。
中央美院教授王镛曾说,李可染先生把他对审美的理解,也给我讲过好几次。比如他特别跟我说,一个真正高明的、水平高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如果不浑厚的话,那是达不到很高境界的。你想浑厚的反面就是浅薄肤浅,我这个这一说法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不管是篆刻、书法还是中国画,一定要有厚度。李可染先生的教诲,让王镛对艺术有了新的思考。如何解决浑厚的问题,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支撑自己艺术前行的支点,这成了王镛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经过大量的考察实践之后,王镛发现但从魏晋书风、秦汉古印、宋元明清的经典当中,获取信息是不够的,只有走出去,深入民间,才能捕捉到古拙质朴、苍茫浑厚的艺术元素,赵之谦、伊秉绶、金农、何绍基、康有为等等,清朝书法之一流高手,无不因民间书写的滋养而成功。
于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王镛将艺术的触角伸向了“秦砖汉瓦”。王镛认为,不管是瓦,还是器皿,一个壶一个罐,还是砖,这些东西一概把它叫做陶文,因为在那个时代,文字书体也在变化,是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时代。但是他们很真实地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很朴素的民间大那种审美的东西!
民间的审美在这其中表现得都很强烈。专业的工匠搞的东西,有很多人说他没有价值,说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我现在不这么看!文化水平高,那艺术水平不一定就高,这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民间还是有很多美的东西,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这些民间的陶文,包括金文这些东西,有不可泯灭的艺术价值,而且这种价值恰恰是文人艺术所欠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