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代宝象獬豸鹏翅金甲。
仿唐代双龙斗狮纹明光铠。
萧何国甲工作室复原的甲胄。受访单位供图
“热播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甲胄,197套出自惠州!”日前,在2021年南国书香节暨第十一届惠州书展的主会场——新华文化广场,陈列了4套纯手工制作的甲胄,让参观的市民眼前一亮。
这些甲胄由“热血匠人”何东明带领其工作室成员制作而成。自幼沉迷于古代盔甲世界的何东明,成立萧何国甲工作室,挖掘古代甲胄制作技术,追寻历史硝烟中令人惊叹的制作技艺与武备文化,未来力争在惠州打造国内首个民间甲胄博物馆。
南方日报记者 糜朝霞
破圈▶▷197套甲胄亮相《长安十二时辰》
疫情之下,今年的南国书香节暨第十一届惠州书展稍显冷清,但霸气威武的甲胄作品展览,让观众挪不开眼。参展的4套甲胄均是仿照明初至明末时期甲胄的作品,其中外表金光灿灿的甲胄名为“大汉将军仪仗甲”。这是明朝早期高规格的甲胄,根据明十三陵长陵大将军石像仿制而成,适合重大典礼使用。
“参展书香节,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何东明说,当真实的甲胄作品从书籍、影视作品步入现实生活中,对很多武侠迷来说是一种惊喜。“很多人看了书香节的新闻报道后,特地为着甲胄而来,让我们非常意外”。
何东明的高光时刻,发生的时间其实更早。在2019年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剧中将士不再像以往古装剧穿着轻盈的塑料甲,而是披上了质感十足的金属甲胄,用火炼冷甲的细节呈现最为真实的长安。这些“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炫酷甲胄,充分展现了古代将士的阳刚之美,引无数观众惊叹折腰,不少人在视频弹幕里为甲胄点赞,称它们是唐代题材古装剧中“最认真的复原甲”。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300多套甲胄中,有197套由何东明的萧何国甲工作室打造。“这197多套甲胄,我们工作室60个人不分昼夜,耗时一年完成。”何东明介绍,非常感谢这部电视剧选择使用最接近历史原貌的甲胄复原品,让古代的甲胄文化为更多人知晓。
一部甲胄进化史,就是古代兵器的进化史。作为古代防护武具的甲胄,兴起于战争的需要,伴随着古代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甲胄在当代也是有所体现的,比如人民解放军作战时戴的钢盔、身穿的防弹衣,其实就是甲胄在新时代的演变,部件还是那些部件,只不过变得更轻盈舒适。
制作一套甲胄的工序并不简单,在铸甲师的手中,一块原料需要经过划线、裁剪、塑形等多个步骤,最后才能组装成一套盔甲。比如,甲胄的胸甲部分由800至1000片铁片组成,重约10公斤,要花上3—5天的时间才能做成。而一名铸甲师单独完成一套甲胄,则需要3个月时间。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崔器虽是一个“小人物”,却长期穿着一套黑钢鱼鳞甲,是一副典型的“战争机器”,格外吸睛。这套甲胄以鱼鳞甲覆盖需要活动的身体部分,龟背甲双层甲覆盖胸背加强防御力,头盔省去固定装置,整体去除肩吞和腹吞,最大程度上将所有元素用于实战。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崔器的甲胄真实还原了历史上甲胄的防御能力。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帧画面,都透露出浓厚的艺术美感和历史的沉重感。”何东明介绍,这套甲胄正是出自他们团队之手。由于历史久远,中国目前没有出土过任何唐代札甲片,团队只能参考大量的唐代壁画雕塑,尽可能地还原。
缘起▶▷“小人书”里酿出甲胄梦
在南国书香节初次见到何东明,棱角分明的他身着黑色休闲装,一双白色板鞋,双手因为长期和铁器打交道而长满茧巴,左手中指指尖还有一道鲜红的血口,不说话时给人感觉高冷犀利,好像是从古代沙场穿越而来的战士。
出生于1986年的何东明,在惠阳淡水长大,孩童时代的消遣便是在家里看连环画,就是大家俗称的“小人书”。他还经常在收音机里听单田芳的武侠评书,从而接触到大量的古典文学,了解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等英雄的故事。武侠故事里对武将以及其兵器、甲胄的大量描述,让何东明对古代甲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小学时,何东明照着画册用纸做出了一套甲胄。上初中后,他尝试动手制作甲胄,在暑假期间到废品站收购制作甲胄的材料。遗憾的是,暑假过去,材料收集得差不多了,制作甲胄的时间却所剩无几了。
2006年参加工作之后,何东明忙于事业,关于甲胄的梦暂时搁下了。直到2009年,一部武士电影再次将何东明深藏心底的甲胄梦彻底激活了。“影片里呈现的盔甲让我热血澎湃。”何东明发现,一直以来,他对甲胄的热情丝毫不减,于是决心动手制作古代盔甲的复制品。
作为新手,何东明只能参照史籍,从现有的研究资料中慢慢摸索。在样式繁多、各个朝代的甲胄中选定要复原的铠甲,拆分铠甲的结构,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与作用,剖析铠甲连接的方式,如何制作书中没有提到的结构,摸索如何用绳子编齐铠甲,查资料,反复试错。
划线、裁剪、塑形……何东明在3年的敲敲打打里,将铁片组装成一套套精致的甲胄。甲胄定制的商机也被何东明发现了,他决意辞掉工厂的工作,于2012年成立萧何国甲工作室,致力寻根和复制历朝历代的甲胄。
除了要有精湛的手艺外,打造出一套高还原度的盔甲,制甲师还需要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此,何东明不放过任何一个与甲胄有关的信息。为了寻找史料书籍,他最高的纪录是一年大概阅读超过300本史书,跑遍全国各个省市博物馆、历史古迹等地,通过追溯、研究、思考,对甲胄进行了一定的“推理性复原”。
如今,萧何国甲工作室有20多名工作人员,近10年间复原制作了1000多套甲胄,主要供应给国内甲胄爱好者和博物馆,比如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广州南岳王宫博物馆等。
“湖北随州博物馆曾请我复制了8套清代甲衣,其他大部分是进行一些甲胄修复工作。我们在国内陈列最远的甲胄,位于西藏的一座庙宇里面。当地的信众将两套甲胄奉为金甲武士,每天都有信徒前来敬献白色的哈达。”何东明说。
宏愿▶▷在家乡打造甲胄博物馆
在何东明的微信朋友圈里,99%的内容与甲胄有关,其中大部分为2014年来工作室制作的甲胄。值得一提的是,他曾晒出自己在2012年制作的第一套甲胄,那是一套红色的仿清棉甲。
“虽然工作室自成立以来订单不断,但遗憾的是,未能够在经济效益上实现突破。”何东明坦言,虽然精工制作的甲胄报价5万—6万元一套,简易版1万元一套,但利润仅有10%左右。
何东明特别提到,甲胄制作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每一套甲胄,都要独立开发一套模具,由于未能掌握最官方、最准确的数据资料、照片、音像、VR影像,模具开发只能不断实践、试错,这是一项巨大的研发成本。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直到第7次尝试,模具才最终研发成功。而一套模具的研发成本要5000元,再加上人工、原材料等方面的耗费,甲胄制作的利润是微乎其微的。
2018年底,何东明设立萧何国甲工作室上海办事处,并布置了一个展厅,陈列有73套不同样式的甲胄,这些甲胄仿制的年代基本贯穿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
“《长安十二时辰》让甲胄一炮而红后,很多人劝我往影视方向发展。”何东明表示,“我们还有很多顾虑,因为影视剧必须优先考虑视觉效果和收视率,经常会为追求炫酷而压缩制作成本,从而缩减道具尤其是甲胄的支出。如此以来,为影视剧打造的甲胄很难与真实历史接近,我们没办法作出妥协。”
记者了解到,目前,何东明团队的订单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复制品展陈以及私人收藏家。“纯粹的文化跟商业捆绑在一起很容易变质,所以我们一直不愿意进行大规模商业运作。尽管现在入不敷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何东明说。
“甲胄文化是中国千年军魂、英雄文化的代表,我希望甲胄文化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心中,给青少年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归属感,激发大家的英勇气魄和爱国精神。”何东明说。
作为土生土长的惠州人,何东明还有一个宏愿:在惠州打造一个甲胄博物馆。在他的愿景中,这是一座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的甲胄博物馆,馆内按照历史脉络分类陈列不同的甲胄样式,打造成为惠州的一个文化卖点,吸引更多人来惠州旅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