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年底,那场使得唐朝从巅峰跌落,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统治者开始了近八年的艰难平叛之旅。经过了一系列的苦战之后,随着史朝义的自缢身亡,安史之乱宣告结束,但是,安史之乱的遗留问题——藩镇割据却成为了唐朝统治者心中的一块心病。
面对这一情况,结束了安史之乱的唐代宗选择了姑息之策,使得各地藩镇逐渐失去控制。与此同时,因为安禄山的前车之鉴,唐代宗开始不再信任朝臣与边将,尤其是在代宗宠臣仆固怀恩起兵叛乱后,这一趋势更是达到了顶点。从这之后,唐代宗开始将兵权交给了自己亲近的宦官们执掌,程元振、鱼朝恩等人便就是在这一时期内成了为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时间来到了唐德宗在位时期,刚刚即位的唐德宗面对着藩镇势力的离心力愈发增强的局势,毅然决定进行武力削藩,使得本就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与骄横跋扈的江淮数镇先后叛乱。而后,唐德宗在调动泾原军东进平叛之时,又因未给予其恰当待遇,使得泾原军将士在长安城下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
虽然在不久之后,一代名将李晟率军收复了长安城,河北三镇、江淮数镇的叛乱也都先后被平定,但是经此一事后,唐德宗锐气尽失,再也没了一丝一毫削藩的念头,反而采取了与父亲唐代宗一样的对策——对藩镇姑息。不仅如此,在泾原兵变后,唐德宗更是对朝臣大失所望,直接将护卫京师的禁军精锐神策军都交给了宦官执掌,更是将此制度化,使得宦官在此后的宫廷政变中占尽优势。
到了唐德宗晚年,各地藩镇骄横跋扈,对中央的命令阳奉阴违,而中央政府内部也因宦官干政,而使得皇权衰微,吏治腐败。如此一来,怎样从宦官手中收回兵权,重振皇权,抑制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重新构建一个高效、廉洁的中央政府与重建中央集权体系,成为了摆在唐朝君臣面前的一大问题。
公元805年正月,缠绵于病榻日久的唐德宗在留下命太子登基的遗诏后,便撒手人寰。随后,太子李诵在一众朝臣的见证下登基即位,是为唐顺宗。
唐顺宗李诵,在登基即位之前,曾足足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历朝历代之中,一般如同李诵这般长时间处于储君位置上的皇子皆会成为一个“靶子”,或因威胁到皇帝而被冷落,或因其余皇子的威胁而受到欺凌,李诵也不例外。
在他成为储君的这二十五年时间里,他多次因为触怒唐德宗而险些遭到罢黜,所幸有不少正直大臣拼死维护,这才使得李诵多次化险为夷,而使得他多次触怒唐德宗的元凶便就是那些被唐德宗委以重任的宦官们。
宦官们如此处心积虑地对付时为太子的李诵也很正常,首先来说,李诵的重要谋臣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皆是清流出身,对于宦官极其不喜,李诵也深知宦官与藩镇已是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两大问题,自然也不会给宦官们好脸色看;其次,对于宦官们而言,李诵的储君之位早已确立,就算他们愿意投靠李诵,也并不能取得多大的政治资本,而如果他们拥立另一位皇子,将李诵取而代之,那他们就是“从龙功臣”,能够得到的政治资本可想而知。
所以,鉴于此前的双方矛盾,唐顺宗在即位后,便迅速将朝政大权交给了王叔文,将韦执谊拜相,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纷纷委以重任,完成了革新前的布局。
随后,唐顺宗在与以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经过了一番讨论之后,决定从宫市这一使得百姓深恶痛绝的制度入手,拉开革新运动的序幕。于是乎,唐顺宗在朝会之上,下诏取消宫市,罢免充任五坊使的宦官。
宫市与五坊使这是在唐德宗年间,京城的宦官集团们为了剥削百姓,以买物为由,行抢掠之实的两大制度,百姓深受其害。早在唐顺宗还是太子之时,他便向唐德宗上书请求废除这两大制度,却适得其反,遭到了唐德宗的斥责。
如此一来,唐顺宗即位之后,将此作为革新的开端,也算是为自己出了一口恶气,而京城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后,欢呼雀跃。
随后,以“二王八司马”为首的革新派将矛头直指宦官与藩镇势力,取消了进奉制度,抑制藩镇势力,设置了一套针对官员的考核体系,罢免了一大批如道王李实、浙西观察使李琦这般的贪官污吏,使得唐朝一时之间吏治清明。
就在改革不断深入,触碰到宦官与藩镇两大势力的核心利益,阻力越来越大之时,本就体弱多病的唐顺宗突然中风失语,王叔文等人摆出了一副“挟天子以令群臣”的架势,引起了朝臣们的强烈不满。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的宰相韦执谊认为应当放缓改革步伐,与朝臣缓和矛盾,再度取得他们的支持,以此对抗强大的宦官与藩镇势力。可是,对于韦执谊的良苦用心,王叔文作为革新运动的主导者,认为韦执谊此举是懦弱、退缩之举,便与其公开决裂,直接导致了革新派的分化。
而后,王叔文认为唐顺宗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生怕他哪一天便会突然撒手人寰,于是便开始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接连推出力度极大的新政,根本不考虑文武百官与朝野百姓的接受程度。不仅如此,王叔文还开始加速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的策略,直接引起了宦官集团的警觉,使其成功架空了老将军范希朝。欲速而不达的改革措施、失败的夺权计划,就注定了这是一场如同空中楼阁的改革计划,只要宦官集团或者是藩镇势力稍稍反扑,这场改革就会迅速失败……
公元805年八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联合剑南、荆南等数镇节度使,凭借着手中兵权发动政变,迫使尚在病中的唐顺宗下达禅位诏书,太子李纯登基即位,是为唐宪宗。
在唐宪宗即位之后,以王叔文为首的激进革新派迅速遭到贬谪,王叔文、王伾随后还被唐宪宗下诏赐死,历时仅仅一百四十六天的“永贞革新”宣告失败。而以韦执谊为首的温和革新派则因韦执谊出身名门大足,本就是宰相,又是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宰相杜黄裳的女婿,唐宪宗本身就是一位锐意削藩,力主改革的君王,他便想借助韦杜翁婿的力量,重新开始一场改革,促成唐朝中兴。可是,韦执谊却认为唐宪宗逼迫父亲禅让,有违礼法,是大不敬之举,绝不向唐宪宗低头妥协,遂遭贬谪,两年后病死于贬谪之地的寓所之中。
公元806年正月十八,唐宪宗在朝堂之上突然提到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唐顺宗病重,次日便宣布太上皇驾崩。前一天向天下公布太上皇病重的消息,次日便宣布太上皇驾崩,如此做派,如同演戏一般,又如何能够令人信服呢?
再让人联想到在《旧唐书·刘澭传》之中,曾经提到过在公元805年十月,大行皇帝李适(唐德宗)下葬前夕,有人曾奉太上皇(唐顺宗)密诏要求陇西经略使刘澭发兵长安,罢黜非正常方式即位的唐宪宗,改立德宗养子、顺宗之弟舒王李谊为帝。陇西经略使刘澭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不久,舒王李谊便在府中突然去世,死了个不明不白。
不仅如此,按照唐宪宗的说法,太上皇是驾崩于兴庆宫,唐宪宗却将太上皇的遗体挪到了太极宫太极殿,并且在此为其发丧。一般来说,帝王在国都驾崩,一般是不会易地发丧。
以上种种,无不让顺宗之死充满了蹊跷之处,使之十分可疑。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更是提出,唐宪宗正月十八公布太上皇病重,次日宣布唐顺宗驾崩是在欲盖弥彰,唐顺宗极有可能是在前一年十月,舒王事件之后,便被唐宪宗联合宦官杀害,只是封锁消息,在次年方才公布顺宗死讯。如果这样一来,便能理解唐宪宗为何一反常态选择为顺宗易地发丧的举动——不想让其余人等看到顺宗尸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