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片满载荣光的红色热土。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邓小平及共和国9位元帅、7位大将、30位上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挥斥方遒,毛泽东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陈毅的《乐安宜黄道中闻捷》脍炙人口;数万中央主力红军将士转战于此,留下了无数鲜活感人的红色文化遗存——中央苏区四省之一的闽赣省在此成立、红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誓师大会在此举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色戏剧《庐山之雪》在此上演、红七军团在此组建、少共国际师最初在此被提议成立、有9个县被国家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
这是一片血性激昂的红色热土。作为中央苏区的北部屏障、“北大门”和中央苏区反“围剿”的主战场,中央主力红军在此进行了27次大型战役战斗,在中央苏区各地市中绝无仅有,其中,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的绝大部分战役在此发生。黄陂、东陂战役是第四次反“围剿”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也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大兵团伏击战;广昌保卫战中,红军付出了5000多人的伤亡代价,占参战将士的五分之一,是中央苏区时期伤亡最高的战役,成为中共领导内部对王明“左”倾错误领导路线抵制的开始。
这是一片英魂永存的红色热土。红五军团副军团长赵博生、红三军团第4师师长张锡龙、红三军团第5师政委陈阿金等10多位师级以上红军高级将领在此牺牲,是中央苏区时期高级将领牺牲数量最多的地区;数万子弟将热血融入故土,全市仅有姓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 9070人。
这是江西抚州,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党史中的抚州故事》专栏将连续推出发生在赣抚大地上的红色故事,与读者共同走进那段波澜壮阔、悲壮雄浑的历史,一起感悟初心、坚定恒心。
本栏目由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和中共抚州市委宣传部组织,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抚州市委党史办、抚州日报社承办,栏目内容由抚州市委党史办审定。
今天我们刊发党史中的抚州故事之红色人物第5篇:李井泉,投笔从戎的忠诚战士
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军、长征,是极少数在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均任职过的将领之一;他在抗日战争期间领导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主政四川和西南,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连任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他,就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井泉。
1909年,李井泉出生于江西临川唱凯。15岁时,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读书,随即就为校园内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热潮所振奋,与其他进步学生商议成立“读书会”,暗中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问题。
1926年10月北伐军进攻临川时,他与“读书会”成员一起秘密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深入城郊动员农民支援北伐军。大革命中,他积极参与组建工会、农民协会组织,惩处土豪劣绅。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部队南征,在三河坝被冲散后,李井泉留在广东东江地区做地方工作。1930年夏天,受东江特委派遣,去中央苏区红4军前委送信做联络工作,前委书记毛泽东接见了他,认为他很适宜做政治工作。此后,他被分配到红一方面军政委办公室担任秘书长,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31年至1934年10月,先后担任红35军、独3师、红21军政委,红3军团第4师政治部主任,期间参加了乐安战役、黄陂战役。
红军长征初期,李井泉任干部团政治教员、中央直属纵队没收委员会主任。他严格掌握党的有关政策,不该没收的坚决不没收,反对和制止滥打滥杀地主的现象,维护和扩大了红军正义之师的形象,在遵义会议后调任中央直属纵队政治处主任。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李井泉调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政治协理员。张国焘闹分裂,想利用江西老乡关系拉拢他围攻朱德、刘伯承。李井泉回应:“总司令、总参谋长比我站得高、看得远,我赞同他们的意见!”张国焘碰了钉子,把他贬到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任上级政治科教导员。面对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危局,李井泉对学员进行说服教育,对张国焘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抵制,维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井泉先后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副旅长、政委,大青山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大青山地区是通往大西北和陕甘宁边区的北部门户,又靠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北翼,地位极为重要。他率支队突破重重封锁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经过百余次战斗,粉碎敌人15次大规模“扫荡”和围攻,歼灭大量土匪、日伪军和汉奸,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李井泉历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书记、晋绥军区政委、晋绥野战军政委、华北3兵团政委等职。他十分重视地方部队建设,在贺龙领导下,将游击队等逐步整编升级为野战部队,使晋绥地区的野战机动兵力增加了近3倍,战斗力也日渐提高。1948年,晋绥部队歼敌5.5万余人。他还领导了晋绥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参加指挥了绥包战役。
在四川工作期间,李井泉与邓小平、贺龙等领导四川军民,开展征粮剿匪、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支援解放军入藏等工作,巩固新生政权。同时,发动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修都江堰,提高粮食产量。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委的他顾全大局,从四川调出150亿公斤粮食支援全国。他还大力发展四川省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后又领导西南三线建设全面推开,取得开创性成效。
1960—1985年,李井泉先后5次回乡视察、探亲。当了解到唱凯有一条河无桥,群众过往不便,洪水期有船翻人亡事故时,他积极支持群众倡议建一座“万年桥”,并亲笔为桥题词“发展经济,方便交通”。家乡人民赞他“掌权不忘民,井泉万年松。”1989年4月24日,李井泉在北京病逝。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