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9月6日07版)
及人民日报客户端
记者 张艺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9月6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截图
7月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清晨6点,天还没亮。奥莉加·叶列缅科准时起床,为新一天的网课做着准备。
从3月开始线上授课以来,为了让远在中国的学生们能在更好的状态下上课,奥莉加克服了5小时时差,并始终保持着每周20节课的工作节奏。
疫情之下,面对面教学,突然变成屏幕之外的千里之隔,难以适应是常态。
当然,跟奥莉加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哈尔滨音乐学院其他因疫情不能回到中国的外籍教师们。
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令许多人被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
为实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根据教育部、黑龙江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哈尔滨音乐学院倡议外籍教师采取多元化在线教学手段开展在线教学。
全体外籍教师积极配合,认真准备,有序开展了在线教学工作。
哈尔滨音乐学院俄籍艺术指导教师奥莉加·叶列缅科参加外籍专家专场音乐会
在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俄籍艺术指导教师、钢琴家奥莉加看来,当远程交流和教学取代了真实、有情感的创作性交流,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
2016年至今,奥莉加的多数时间都在哈尔滨度过,她也把最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们身上。
奥莉加为哈尔滨音乐学院带来了许多中国表演者鲜少知晓的新的欧洲室内乐及歌剧音乐。而哈尔滨音乐学院乐谱图书室里存放的柴可夫斯基、李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的俄罗斯歌剧原版钢琴改编曲谱也都是由奥莉加完成的。
此外,哈尔滨音乐学院还引进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管弦系、钢琴系、作曲系、声乐系的教材和教学法,初步摸索了一套卓有成效的中俄合璧的音乐教学方法。
在培训声乐硕士研究生举办独唱音乐会时,奥莉加也试图打造了大量有趣的、涉及俄语、法语、德语等多国语言的欧洲古典音乐节目。
“难得的是,这些充满创造性的尝试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都能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对此我常常心存感激。”
回忆起这些年最深刻的记忆,奥莉加觉得还是当看到学生们能力有所提高,以及在音乐会和演出时有很好的表现时,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最令她感到幸福。
多年来,哈尔滨早已成为奥莉加的另一个家乡。
奥莉加认为,了解一座城市,了解城市中不寻常的食物的味道,是很有意思的过程。豆腐、饺子、中国火锅......在哈尔滨,奥莉加在同事和朋友们的推荐下,尝试了很多从未品尝过的中国美食。
而哈尔滨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便是曾多次去过的哈尔滨大剧院,从奇丽的建筑外观到演奏厅的美妙音响效果都令她由衷赞叹。
“我感到自豪的是,哈尔滨大剧院曾举办过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的歌剧演出,我看到并感受到了哈尔滨人民是如何饶有兴趣地聆听俄罗斯古典歌剧的。”
每次假期归来,奥莉加都带着更多的能量和热情投入到新学期的教学中。
在被疫情困在俄罗斯的日子里,学生们发邮件给许久未见的奥莉加老师,“我们经过您的琴房,觉得您在这里……”
当然,被疫情打乱节奏的不止奥莉加。
2019年末,为完成在中国的工作任务,哈尔滨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施坦威钢琴艺术家安德烈·伊万诺维奇推迟了回国时间,也推迟了同家人庆祝新年的计划,却因此赶上了全球疫情的爆发,滞留在了中国。
思家心切的安德烈并未对此抱怨,积极配合国内和学院的各项抗疫工作部署,投身到抗疫战斗中,并为学院抗疫捐款捐物。
哈尔滨音乐学院俄籍钢琴教师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参加外籍专家专场音乐会
2020年,是安德烈最难忘,也是最艰辛的一年。
母亲突患重病,只有妻子在家照顾,一年未能回国的安德烈却束手无策。
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他会在网络教学环境中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用文字、比喻、联想等方式,使学生获得在理论层面的深切理解,这样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以及与老师之间的实时交流,将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实践。
而除网课之外,每天在线和同学们互动答疑,也成为了他的工作常态。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工作了20余年的安德烈,来到哈尔滨音乐学院,是机缘巧合,也是冥冥注定。
作为俄罗斯肖邦协会成员、德国拉赫玛尼诺夫协会理事会成员,以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节官方代表,安德烈·伊万诺维奇的演奏水准得到了国际业界公认。他的演出足迹也遍布世界各地,不仅定期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开设大师班和系列讲座,还多次担任国际钢琴比赛和音乐节的评审成员。
2010年,安德烈就曾来到北京,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大师班。
提起安德烈对哈尔滨的第一印象,是纪录片中的索菲亚大教堂。哈尔滨的建筑艺术风格,会让人联想到19世纪伏尔加河沿岸的城市建筑。
“索菲亚大教堂的创造风格非常‘音乐化’,看起来与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中的《基辅的城门》插图非常相似。我瞬间就爱上了它,并心生了在这座城市开一场音乐会的梦想。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安德烈说道。
初次来到哈尔滨音乐学院便给安德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良好的教学氛围,学院的宏伟楼宇,整洁干净的校园,高品质的教学设备以及整个学院对提高办学能力目标的追求给予了他在这里执教的最大动力,他对这里充满了惊喜和热爱。
在安德烈看来,哈尔滨音乐学院不仅是音乐之家,更是中俄友谊之家!
作为备受认可的钢琴家,安德烈除了享受音乐带给他的幸福,也热爱着作为音乐教师的另一重身份。
“我的音乐会经历,作为钢琴家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赋予我的课堂教学些许不同。当有学生问我这个音符怎么弹奏,我会建议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在乐谱中寻找答案。将音符演奏出真实的声音,就像我们透过地图欣赏现实的自然美景。”
安德烈与学生们一起,多次参加了哈尔滨音乐学院在全国各地举办的演出,沈阳、武汉、海南岛……是一起走过的路与共同经历的困难,让他与学生们渐渐团结在一起,组建成了一个亲密的大家庭。
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是哈尔滨音乐学院对俄合作交流的主要音乐院校,双方于2014年9月建立友好关系,并进行实质性合作。2017年5月,双方正式签订《哈尔滨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合作协议》,这成为哈尔滨音乐学院中俄合作办学的里程碑。
奥莉加、安德烈等众多哈尔滨音乐学院的俄籍教师,正是基于这种两国两校教育文化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才得以来到中国,诠释教师这一身份,并通过各自的方式与中国学生、同事和朋友共抗疫情。
2019年10月,是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研究生姜晓雅娣第二次以公派研修生的身份来到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能有机会到世界一流的音乐院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交流,或许是很多热爱音乐的学生,毕生的梦想。
哈尔滨音乐学院第一批赴俄短期留学生(右三为姜晓雅娣)
而姜晓雅娣在本科和研究生就读期间,一共去过三次。
在姜晓雅娣看来,哈尔滨音乐学院包容性很强,也能给她提供更多进步的空间。在这里,她清晰而确定地见证了自己的一步步成长。
而这些俄籍教师们,更为她的学习生涯打开了新的篇章。
“在学习俄罗斯作品的时候,因为不了解一些词语的重拍和语感,俄罗斯老师会读很多次来做示范,跟学生讲解作品的音乐风格及情绪,并耐心地带我逐字逐句的读词练习。在演唱技术方面,也带给我很多新的思考与启发。”
给姜晓雅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外籍教师的认真与热情,以及在专业方面的严谨与细腻。
在赴俄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最令她难忘的是去到一家俄罗斯艺术家养老院的演出经历。
这家普通的养老院,演出场地、音响等设施远不及音乐厅的恢弘大气,台下坐着的也只有几十位年迈的老人,但当姜晓雅娣演唱的《红豆词》歌声响彻房间的每个角落,老人们专注而动容,姜晓雅娣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确有超越语言的力量。
选派师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研修,作为哈尔滨音乐学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合作项目,不仅可以开拓学院师生的眼界和思路,更能使师生近距离地感受俄罗斯本土的音乐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
2017年至今,哈尔滨音乐学院已选派了42名师生赴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进行学习交流。
哈尔滨音乐学院自成立以来,不断扩宽国际合作渠道,多次受邀赴俄罗斯、芬兰、日本、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访问,与13所国际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
2019年4月,哈尔滨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签署了《哈尔滨音乐学院与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继续合作协议》,推动两国两校中俄合作办学迈上了新台阶。
2019年11月13日至16日,应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邀请,哈尔滨音乐学院赴俄参加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系列活动。
在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优秀代表符号、久负盛名的圣彼得堡冬宫,伴着圣彼得堡的母亲河——涅瓦河的粼粼波光,哈尔滨音乐学院举办了“从松花江边到涅瓦河畔”——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专场音乐会。此次论坛成为中俄两国音乐文化艺术交流互鉴的又一生动写照,两国人民通过艺术增进深层次的理解信任,哈尔滨音乐学院和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更以此为新的契机,加深友谊、巩固合作、共促发展。
作为一所全方位对俄合作特色办学艺术类高校,哈尔滨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互派、艺术实践等领域不断扩大同俄罗斯的合作,为实现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办学目标注入了动力。
在哈尔滨音乐学院,除了俄籍教师,还有一支颇具特色的中俄交响乐团。
哈尔滨音乐学院外籍教师参加“俄罗斯之乐”哈尔滨音乐学院外籍专家专场音乐会
哈尔滨音乐学院中俄交响乐团成立于2017年,但这支年轻的团队可是大有来头。
“乐团成员由中俄两国高水平演奏家共同组成,通常包含15-20名俄罗斯乐手以及30名中国乐手,以职业化、专业化的演奏水平,为学院师生音乐表演和创作提供高水平的演出协作,为学院专业教学提供高层次的实践基地。”哈尔滨音乐学院中俄交响乐团团长杨光介绍。
在这个年轻又富有激情的团队中,中国和俄罗斯的高水准乐手,因为不同的思想碰撞而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东西。通过与乐团艺术总监、哈尔滨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朱其元等高水平的指挥家合作,中外乐手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水平。
他们一起练习,一起演出,共同成长。对他们而言,音乐语言可以不分国界,音乐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
乐团的演出重点包括国际音乐赛事“哈尔滨音乐比赛”“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协奏任务,“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重要项目,以及日常文化惠民演出等。
中俄交响乐团成立以来,举办了“哈音周末”音乐会、“哈音时间”音乐会等30多场公益音乐会,为建设哈尔滨国际“音乐之城”作出了积极贡献。
哈尔滨音乐学院中俄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
音乐,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始终被赋予特殊的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哈尔滨是一座有着百余年音乐传承历史的城市,更是亚洲唯一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的城市。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段段美妙的音乐旋律伴随着这个城市共同成长。因此,在哈尔滨组建一所独立设置的音乐高等院校,是哈尔滨乃至黑龙江人民久久的夙愿。
2016年9月,哈尔滨音乐学院正式建立,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本科高校。
“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教学楼半环形排开,悠扬的音乐声不时飘逸入耳。”自此,热爱音乐的哈尔滨人终于盼来了属于这座城市的音乐学府。
哈尔滨与俄罗斯有着特殊的历史联系,对俄地缘、历史、文化优势极其突出,是国务院确定的对俄合作中心城市。成立哈尔滨音乐学院也是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打造中俄教育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需要。
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几年来,哈尔滨音乐学院与哈尔滨市政府多次共同主办了“哈尔滨音乐比赛”“勋菲尔德弦乐比赛”等大型国际赛事,为弘扬哈尔滨音乐文化传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
哈尔滨音乐学院院长杨燕迪表示,作为一所肩负教育文化责任与使命的新兴院校,哈音将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高水平音乐人才、探求音乐艺术新知、传承中外优秀文化为宗旨,努力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音乐学府,成为“音乐之城”哈尔滨的代表符号,成为中俄音乐文化交流合作的纽带和国家高水平音乐表演人才、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
未来,哈尔滨音乐学院将以音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奏响中俄睦邻友好合作的新乐章,谱写出优美酣畅的中俄友谊之歌。
图文编辑 | 黑龙江头条
图文来源 | 人民日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