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终生都会遇到的话题,叫做借钱,每逢节假日,碰到的概率更高。
欧美契约精神更强一点,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条约,也更多,他们借钱更多是问银行借。当然,也有弊端,欧美人一辈子在还银行贷款,比如月入1万,工资才上卡,就8千去还了贷款。
在亚洲,家庭、家族、部落和宗族,内外部的规矩都比较多,论资排辈严重,但血缘关系更重,所以亲友之间借钱的事,比较常见。最简单的比方,中国这么多“伏弟魔”,大多就是姐姐“借钱”给弟弟了。
但是弟弟并不一定还钱,所以这个“借”字在中国到了高深莫测的地步。比方在上海,你去租房子,别人都说你是借房子,明明给租金为何又叫借呢?为了好听。
关于借钱我也写过不少文章,比如下面几篇。
《同事问我借钱,能不能借?》
《第一套房,首付款一般是怎么来的?》
《如何向亲戚借钱才能提高成功概率?》
《谈判入门》
这个命题中,有很多道理。
曾经借过钱给你的人,下次一般还会借钱给你;曾经问你借钱的人,轮到你要他借钱帮助你的时候,没门,很容易被拒绝。
类比的例子就是帮助,互帮互助是常理,但真正你落难时,反而是曾经帮助过你的人继续帮你;而你曾经帮助过的人,一旦看到你,很可能先稳住你,然后私下举报你,通过其他人的手继续构陷你,或者落井下石,找人将你抓起来,等等。
这些在古往今来的无数历史故事中,已经反复甚至不分时代地上演过。所以,有人说人性经不起考验。
但大家不到没办法时,一般也不会轻易开口问人借钱,只是时代有艰难,或者自己正好不凑巧,你又生在亚太国家,成活成本也这么高,能借钱时当然可以借。尤其在房价飞速上涨的年份,第一套房的首付,一般是借的。
有人看到我说的这些,才恍然大悟。
实际上这里有个经典故事,2010年我做采购经理时,有次去宁波出差,我这次要带仨工程师去,一个负责项目,一个负责工艺,还有一个负责质量,这三位岁数都比我大1-3岁。人多,我就让供应商派车来接送我们。
哪知道,一上车,这三位就开始轮流报工资,这一幕我记忆犹新。
Oscar直接抱怨说:“Kenny你比我小一届,我才月薪7千,你比我还多了5百!”
Kenny立即不服气:“我好像岁数比你大吧,我1977年的,你78的吧?!”
Oscar没有答复,反而转过来问另外一个工程师:“Kevin,你工资多少?”
这位Kevin是上个月刚从昆山跳过来的,刚换的工作,但是Kevin反而劝住了这个工资话题:“不讲不讲了,找时间再谈论”,他示意指了指供应商的司机:“我们好歹还是白领,别被人家司机师傅取笑了去。”
实际上Kevin是不好意思报工资,他的工资更低,昆山三四千跳上海,也就谈到了五六千,更低,所以他打住了话题,不让说了。
不说更好,否则第四个报工资的就轮到我了。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三位工程师,工资加起来都比我低。我也是在那一刻才知道,在2010年的上海,还是有很多本科学历30岁出头的人,月薪不过万的。而且还跟我在同一家公司,中型外企!
我不但工资高,职位也是最高的,所以在路上我给他们安排了下这次出差各自的任务,并讲了些工作之外的事,比如学历、副业、出书、买房等。尤其买房,我也跟他们说了,“第一套房的首付款一般是借的”。
当天我记得晚上回到上海后,刚进入浦东路过一个新开的商业区,叫做“金桥国际商业广场”,我就让供应商的司机将我们放下来,让人家司机回宁波了。我准备请这仨工程师同事一起吃个饭,我自掏腰包,方便以后他们工作中配合我。饭后,我带他们逛了逛,我记得还去了个叫做“高点”的地方打了会保龄球和台球。
各自要回去时,都十年过去了,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来了,仨工程师其中两位身上都不足100块钱,那时候没有微信,支付宝也还没二维码。他们以为今天跟我出来都是供应商接送,吃饭也不要钱供应商请客,所以就没想到带钱。我就每人借1百或2百给他们打的回家了。
Oscar和Kenny都已婚,没想到他们的日常开销都老婆安排好了的,每天上班或者出去的预算,也都老婆事先给好,也就是他们身上一分闲钱都没有。你要知道,借钱出去的人会一直记得,问人借钱的人不一定记得。这俩工程师确实后来也没将这一两百还给我,但我记得。而且他们是可以回去用打的发票申请报销的。
我不是记得这个小钱,重头戏在后面。就是Oscar,我叫他奥斯卡,这位当时32岁了,老家跟我靠近,老乡,所以感觉上亲近一点。他虽然工资不高,但结婚时在康桥已经买了套小房子。那次出差路上听了我的建议,尤其副业和买房的,他有一天从工厂到我们总部开会,中午特地来请我吃午饭。
原来是来请教买房方法来了,他准备买第二套房,但是首付不够,问怎么办。
这是老生常谈。我当然告诉了他“海借”的思维,我让他问所有认识的人借钱,先问亲友借一波,再到身边的熟人。要不好面子。他听了后,虽然点头赞成,但明显将信将疑。
过了大概两个月,他又来找我了,第一句话“Henry,我在唐镇买了个二套房,首付要50%,100万,还差10万!”这Henry就是我的英文名。
大家听出来什么意思了没?我前不久那次让他海量问亲友借钱的,我这“师父”现在也成了他借钱的对象了,他说已经跟其他很多同事借了,现在问我借,给我的“指标”是10万。
10万也不是小数目,但借钱的方法也是我教他的,他又特地来找我,我就不能不借了,最后我借了5万给他。就这样,这位同事Oscar,几乎自己没有掏钱,凑了100多万买房去了。
他海量地问他的广大亲戚、老乡、同学、好友,甚至我们的同事他都借了有上百人,只要差不多认识他都借。每人先借20万,最终可能借给他的分别是8百到20万不等,大多一两万不少过5万,要利息可以答应给利息。是的,你没看错,8百块也是钱,顶多一个Excel表记录下借钱明细。
当然,后来这钱他应该都还了,毕竟他们夫妻俩也算白领,他之后也受我影响月薪翻番跳槽了。也不客气,这月薪翻番也是我指导的,否则工程师思维,只认为也相信猎头和HR说的“跳槽加薪的市场行情就是增幅30%”“不如不跳”“简历要好看”。
我的5万估计是放在最后还的,拖了我三年多。后面的故事不讲大家也能知道了,唐镇这套价值200万的房子,涨到了六七百万。
以上这样一个真实故事,虽然年份有所差别,但大体思路还是可以借鉴的。
用到本篇借钱的顺序上来,大家也记下,这又是所有职场类文章中的第一篇。
- 先问父母借,能借多少是多少,尤其兄弟姐妹多的你要早点争取资源,当然也要还,只是5年10年甚至20年中去慢慢还给父母。
- 接着问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娘娘阿姨等借。
- 然后堂的、表的兄弟姐妹借。
- 再接着是发小、哥们、同班同学。
- 然后是同校同学、老乡同僚、师兄学长。
- 再接着是目前公司、目前领导、目前同事、师父。
- 后面才是前同事、MBA同学、培训班等的同学。
- 最后才是群友、聊友、笔友、网友、作者、粉丝。
- 陌生人。
- 银行。
以上在中国借钱的10大海借对象,你挨个去分析,列出名单,慢慢借。借条、利息,当然看对方要求,不要更好,怎样有利于你怎样来。
大家看,如下这位雨同学,她就想在南京向单位领导借钱,属于第6类对象。
问父母借,排在第一位,你别不好意思,你是他们生的。当然,父母分家了,则他俩你都可以分别借,包括他们目前各自的配偶,这也是很亲的长辈。
借钱是个倒腾存量资产的事情,上了年纪的人更有存量资产,因此叔叔阿姨师兄大表姐等等一定要借。你问应届生甚至在校生借钱,倒也可以,只是人家没钱你怎么借呢,借人家挤出来的那点生活费?
如果你问我幽哥借钱,这“幽哥”排在哪里呢?在借钱优先顺序中排在倒数第三的“群友、聊友、笔友、网友、作者、粉丝”这个级别,也就是第8优先级,你是实在走投无路时,可以试一试。
我都不好意思说,过去十年,差不多我们群友中,每年总有20来个问我借钱,平均一个月2位。有时我也不好意思回他、她。即使有人拜我为职场师父,比如2018年后我收的职场徒弟、职业伙伴,对于他们来说,我也不过排在第6位,跟你工作中的师父一个档次,也算比较靠后的优先级别。
当然,说来奇怪的是,这些来找我借钱的人,反而没有一个是我的职场徒弟。还有知乎还是哪里看了我文章,当天早上加了我微信下午就来借钱的。说给你听,你都会觉得匪夷所思。
我更不好意思说的是,自从今年4月份在这篇文章《如何向亲戚借钱才能提高成功概率?》中,我介绍了“海借”的概念之后,以上来找我借钱的人数翻倍了,差不多每周都有一两位。
你心中有数即可,不再讲了,中国第一篇讲借钱顺序的文章,也揭示了很多人性的成分,大家看过即可,不需要转发。
当然,我们借钱,只是缓解一时之急,千万别成老赖。现在支付宝、信用卡等网上借钱手段那么方便,也是万不得已才找人借钱。别人也很精明,大多也困难,你别将人当作了提款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