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 致敬百年正青春,星光不问赶路人。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秉承“尚德敏学、唯实惟新”的校训和“雨耕勤作、赤铸精工”的大学精神,走出了以提升质量、打造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风雨磨砺出英才,含辛茹苦铸名师。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学校集聚并培育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育教学师德典型、党员先锋模范,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书写下可圈可点的育人诗篇。
蔡为荣:食品学界的老牛
蔡为荣,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学院教授,食品科学博士,主讲《食品技术原理》《食品添加剂》等课程。1984年入校工作以来,潜心育人,获安徽工程大学“教学骨干”“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咱们国家,吃饭就是比天还大的事儿。
一说到美食,总让人忍不住味蕾大开,然而真要说搞食品研究,却是枯燥乏味的,即便如此,蔡为荣一干就是37年,无怨无悔,至今仍未停息。
蔡为荣(左三)带领学生参加专业赛事
在省内食品学界,蔡为荣是名副其实的老牛。作为主要成员,1984年在安徽省率先创办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度申获“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点,2011年度申获 “食品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今年,对蔡为荣来说是收获的大年,前不久,由他领衔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顺利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旁人看来,也许这不算什么,但是这却是蔡为荣为之奋斗了半生的心血和结晶。从来不苟言笑的他,在拿到认证证书的那一刻竟难掩欣喜之情,快乐得像个孩子。
任教37载,矢志不渝。蔡为荣时刻以“新时代师德规范”高标准严要求,提醒自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淡泊名利。
前年,新加坡籍的原同事童尚勤回乡探亲,宴邀蔡为荣等老同事相聚畅叙,因为当晚要着急提交本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补充材料”,他最终未能赴约。电话那端,童尚勤感慨万千地说,蔡老师当年博士毕业时意气风发,那会就曾极力劝说一起去新加坡发展,如今十几年过去了,竟还在忙着坚守教育岗位、持续致力教学研究,敬业精神感人至深,着实可赞可圈可点。对此,蔡为荣却微微一笑说,老教师啦,做点工作是应该的,爱岗敬业既要有长时间的坚守,耐得住寂寞,更要在关键节点时冲一把。
做学问,蔡为荣就是这样韧劲十足,在课堂上、在实验室,教学状态中的蔡老师,一丝不苟、认真耿直、爱生如子。
“平时待学生和蔼可亲,实验教学时手持一把钢尺严格判定,铁面无私”。这是食品012班的学生牛彩霞在毕业10周年返校时对蔡老师的评价。科学实验来不得一丝马虎,蔡为荣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实验中,有好几名同学做的食品酸度滴定误差超过了0.2%,均被要求严格的蔡老师留下重新测定,直到晚上10时许,误差合格后,才让学生通过。有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习惯性地用餐巾纸擦拭桌面上的残液,蔡为荣看到后立即纠正,并告诫学生们千万不能这么做,因为实验中经常会接触到像浓硫酸、浓盐酸、强碱等危险品,一旦触碰到身体,后果不堪设想。
蔡为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入校开始便积极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实验室,参加课外实践、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每年都有二十余名学生在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专利比赛中获奖,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寒来暑往,岁月枯荣。蔡为荣以当一名普通老师为荣,以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为傲,仰望星空,步履坚定。
汪晓宇:感念师恩 更爱学生
汪晓宇,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讲《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课程。1994年入校工作,获省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三等奖,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首届微课比赛二等奖、“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三等奖等;获校“教学骨干”“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我心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在每年的学生评教中,汪晓宇的课得分都很高,近三年来排名始终位居学院前三。法学192班杨丹说,班上学生都很喜欢上汪老师的课,课堂上的他总是饱含激情、神采奕奕。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等课程的课堂上,汪老师将最新的立法动态、司法实践、热点案例生动地呈现出来,深入浅出地把法理讲解得十分透彻。
学生给汪晓宇献上鲜花
数十年如一日,上好每一堂课,汪晓宇的状态保持得非常好。他笑着说:“教育是艺术,有灌输,有点燃,更有对人性善的共同守望。当我走向讲台,我才真正明白‘老师’两个字承载的责任与担当,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就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行政管理(专升本)2017级的陈同学曾经给汪老师发了一封感谢信,她在信中回忆了上汪老师《宪法与行政法》课的情景,感谢汪老师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法学的种子”,让她对法学产生了极大兴趣,跨专业报考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确实,老师的一个小举动,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汪晓宇的人生就是被老师感染和影响着。
为什么会选择当教师?每谈及此,汪晓宇都会脱口而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同时在心中默默感念那些年给予自己无私关爱的一位位恩师。
高二语文殷老师对汪晓宇影响很大,那时殷老师的孩子很小,她既要带孩子又要带学生,辛苦与高压之下并没有让她有丝毫松懈,相反更加努力。汪晓宇看在眼里,内心默默种下希望的种子,立志将来要成为像殷老师那样的人。后来,汪晓宇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导师谢世诚从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每每抽身细致耐心地指导汪晓宇,从论文选题到结构和撰写,都一以贯之。汪晓宇满怀感激地说:“因为是在职读研,为了不影响我工作,所以谢老师总是牺牲休息时间来指导我。”期间,汪晓宇只要去南京,谢老师就会邀请他去家里做客,师母早早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留他吃饭,一口热乎的家常饭让汪晓宇在南京这座陌生的城市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汪晓宇心里,他们既是恩师也是家人,学习上对他严格要求,生活上对他温暖关心。正是这份温暖与感动激励着汪晓宇选择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27年。
汪晓宇,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从“经师”成长为“人师”,他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引领。将课程思政融于法理之中,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熟练的职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公正的道德品质、法律精神至上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课堂声声语,师恩在传递。汪晓宇说,他要继续念着师恩,带着一腔热忱,去培养新时代的法学人才。
袁一鸣:相伴成长的快乐
袁一鸣,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80后”副教授,硕士,主讲《信号与系统Ⅱ》《Matlab程序设计与基础》《电工技术》等课程。荣获安徽省线上教学新秀、安徽省教学学术创新奖,校级信息化教学竞赛第一名、课程思政说课第一名,荣获“我心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每当站上讲台,看着学生们满怀期待的脸,袁一鸣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生愉悦,胸怀热忱。
“好的老师不仅需要一桶水,更应该要有一池流动的‘活水’”。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这是袁一鸣的为师信条。于是,课外时间她积极“充电”,参加教学培训多达几百学时。为了备好一堂课,甚至花上五倍甚至于十倍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更新和利用,自觉拓宽知识领域,课堂上引用鲜活的经典案例,努力把最新的理念、技术和行业前沿分享给学生。
袁一鸣在给学生现场教学
袁一鸣努力创新思维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信息化和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她将智慧教学工具和慕课融入整个“课前、课后、课中”。基于重难点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设计,构建了“课前驱动、课中促成、课后巩固、全过程评价”混合式教学模式,效果显著。
疫情防控期间,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袁一鸣积极投身线上教学,形成了一套线上教学经验。她采用雨课堂+QQ群+直播平台开展网络教学,事先按照教学班建好群,制定A、B、C三套计划,网络通畅计划A雨课堂直播,网络拥堵计划B直播平台+雨课堂,网络瘫痪计划C推送录制好的视频+QQ群文字说明。结合线上慕课和习题,课前推送预习内容、课堂直播录播、课后推送复习。袁一鸣说,无论采用什么技术手段和方式,都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系统的闭环管理。
在实践中,袁一鸣将课程思政体系化融入专业课程,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理念为导向“课程思政”教学闭环体系。致力打造出有温度、有高度、有广度、有量度的四度课堂。课堂里欢声笑语、互帮互助,课下师生广泛交流、鼓劲加油,注重与学生的情感连接和情感关注。师生关系融洽,彼此之间都收获了满满的感动,相伴共成长。
就这样,在课堂上,她是认真敬业的好老师,在生活中,她是热情友善的好姐姐。在她眼里,学生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自动化专业每年考研人数较多,考研学校的选择、方法的调整、复试的准备等诸多考研问题,袁一鸣都会一对一地帮助学生解决,温暖学子心,照亮求知路。
袁一鸣说,回归岗位自身,便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教书育人路上,学无止境,只要心中有光,梦想就在前方。
□通讯员 查桂义 本报记者 张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