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来了一次短暂的河南之行去,洛阳、开封、郑州,每一个城市只有短短2天时间,从洛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到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妥妥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的洛阳博物馆,就给了我很大惊喜,里面的一个展厅居然藏着北京故宫慈宁宫的大佛堂。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的发生还得从洛阳的白马寺说起。1973年初,洛阳方面接到通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即将来参观访问,于是就想着要安排参观素有“释源”“祖庭”之称的白马寺,但是在1966年的“破四旧”运动中遭到严重破坏,为此提出“请佛像入寺”。
1973年3月开始,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慈宁宫的大佛堂被整体打包到了白马寺,据1973年的档案记载,大佛堂原状文物4039件,拨洛阳佛像、龛案供器达2173件。如今白马寺里展示的三世佛、十八罗汉、韦陀、天王都曾是故宫的珍宝,特别是那干漆夹纻的十八罗汉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关于十八罗汉像,曾经写过一篇小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戳链接回放 故宫唯一一套元“夹纻干漆”十八罗汉被借走46年,至今未归
为了布置白马寺和洛阳博物馆的接待室,又从故宫争取到了一批家具、挂屏、字画、瓷器等。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示、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给洛阳博物馆,曾参与文物调拨的黄明兰先生在《故宫大佛堂文物调拨洛阳的前前后后》一文中提到:在故宫东路某配殿,各式家具堆积如山。我们进得殿来,就好似阿里巴巴进了“藏宝洞”一样,贪婪地挑选着紫檀木的桌子、凳子、条几和各种挂屏。仅雕花红木椅子就挑选了20把,最后又要了几幅名人字画和明清瓷瓶等,约计120多件,这些都不是大佛堂内文物。
西哈努克的洛阳之行并未成行,但是大佛堂的全套家当却留在白马寺和洛阳博物馆了,所以,如今的慈宁宫后殿被设计成“佛教造像馆”和“砖石画像馆”,而非原装展陈。而此次行程较紧,没能前往白马寺十分遗憾。
“大佛堂”是从太皇太后孝庄开始才有的
在介绍洛阳博物馆藏慈宁宫大佛堂文物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大佛堂。
慈宁宫是专供皇太后住的,凡皇太后圣寿节、上徵号、进册宝、公主下嫁等均于此庆贺,甚至连皇太后崩,亦奉安梓宫于此。而慈宁宫后殿改为佛堂,是始于太皇太后孝庄,其所供诸佛皆为孝庄所供养。为什么这么说呢?1973年故宫在准备把慈宁宫大佛堂的佛像调拨给白马寺前,对佛堂所供佛像、佛龛、供器等作了拍照、登记以备日后查证,其中一座乾隆十二年供奉梵天无量寿佛佛龛的内背板上刻有乾隆的题记:“慈宁宫所供养诸佛皆圣祖母孝庄文皇后时鼎成者,岁月既久,乾隆丁卯春我圣母爰重新之相好式焕利益实宏,于落成日敬奉此梵天无量寿古佛,以申虔祝慈寿之愿。”
图片来源故宫官网
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初四日,内务府对大佛堂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查点记录,可观大佛堂陈设之盛:慈宁宫后殿中间楼上龛内供金胎释伽牟尼佛一尊,楼下三龛内供干漆夹纻胎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各一尊,龛前中供铜胎无量寿佛一尊,东西各供瓷胎自在观世音菩萨一尊。东二间供铜胎四臂观世音菩萨一尊,东边龛内供金胎站像弥勒佛一尊,西边龛内供释伽牟尼金塔一座。西二间东边挂供画像弥勒佛一轴,中供铜镀金亭一座。左右佛龛十一座,内供铜胎无量寿佛和释伽牟尼佛。东西墙平台上供干漆夹纻胎罗汉十八尊。
照片中的佛塔、供器都将在下文中出现
仙楼龛前置红漆粗木大供案一张,上供铜鎏金五供养五件、铜鎏金曼达二件,玻璃灯二件,铜五供五件,锡高足供盘五件。供案两侧供干漆夹纻韦陀和托塔天王。佛堂内还供奉有大量的佛龛、供案、经卷、法物、供器、塔等。
所以如果您到洛阳博物馆参观,别忘了仔细转转宫廷文物馆展厅,这里不仅展出了原慈宁宫大佛堂内的各类质地的佛造像及佛龛、法器、供器和礼佛用具,还有当时从故宫其他殿内运来的家具、装饰用的插屏、挂屏、字画、瓷器等。
所以,这将是一篇7500字,131张图片的文章,你准备好了吗
高6米重4吨的金丝楠木塔居然是榫卯工艺?
站在这座金丝楠木塔前,你是不是觉得,除了“震撼”两个字无以表达你的感受?
这座木塔是洛阳博物馆的一张名片,佛塔采用整根金丝楠木制成,高6米,重达4吨,通体呈深褐原木本色。而且全部采用榫卯工艺,不用1颗铁钉,堪称佛教艺术中的珍品。
宝塔设计有佛龛304个,每个龛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萨。所有铜佛的造型、容貌、体态、配饰均相同:双目微启,头戴宝冠,袒上身,披帛带,饰花形耳铛、颈饰、臂钏、脚钏等,双手于腹前结定印,手捧长寿宝瓶,跏趺坐于方形镂空台座上,身后有环状头光、背光,饰以联珠纹、火焰纹。每龛铜佛上均刻有“大清乾隆辛巳年敬造”字样。乾隆辛巳年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这一年是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69岁的生日,按照“过九不过十”的传统,铸造大量刻有辛巳年无量寿佛像,是取其吉祥寓意为皇太后祝寿所用。无量寿佛像身后置火焰纹中间镂空葫芦形背光,端坐在四方台座上,台布从中间下垂。
乾隆二十八年《慈宁宫宝塔挂龛工程奏销黄册》记载此塔: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慈宁宫添建八方楠木宝塔三座,各通高二丈八寸六分内,下方须弥座高二尺四寸,计三层。每层斗口重昂庑座拱子斗科,八脊攒尖或造装修背花券板二十四槽,琵琶栏杆十九槽。
底层高188厘米,每面佛龛4排5层20尊,八面共160尊。龛与龛之间饰以“丁”字形的宝相莲花缠绕卷草纹图案,佛龛外框饰以凸形纹饰。菩萨双目微闭,头戴宝冠,身穿天衣,全身有璎珞、耳珰、颈饰等各种珠宝饰物,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
中间一层高180厘米,每面3排4层12尊,八面共96尊。双层檐翼角挑起,亦同第一层有仿古结构的筒瓦和板瓦,基座上有雕花栏杆。
最高一层与塔顶高度为263厘米,每面2排3层6尊,八面共48尊。基座上有雕花栏杆,最上部为圆形宝刹。
特意为这座金丝楠木佛塔开了一个小天窗
木塔本身精美的雕刻工艺,塔的材质也极为难得,采用了中国历代宫廷御用的名贵木材——有“帝王之木”之称的金丝楠木。金丝楠木生长期极长,木质坚实,防虫耐腐,木纹中带有天然的金色纹理,十分稀有。
上文中的材料里提到了,当初乾隆添建的三座同等规制的宝塔,那为何如今的洛阳博物馆里只有一座八方楠木宝塔呢?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记载,“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九日,太监鄂勒里传旨:殊像寺殿内现供徵瑞呈进之紫檀木塔,殿大塔小。……如慈宁宫塔尺寸高大,请来在殊像寺供。将此处所供之塔移在慈宁宫供。……八月二十六日,紫檀木二座已安在慈宁宫。”
从上述信息可知,因殊像寺殿内现供徵瑞呈进之紫檀木塔殿大塔小,于是将供于大佛堂的两座金丝楠木佛塔进行了调换。
所以,在这个展厅中,我们看到的另外两座佛塔,便是紫檀木九级佛塔,通高一丈四尺六寸。塔身中空,每层八面各开龛门,每龛内各供奉一尊佛像,共计120尊。塔基为八角须弥台座,须弥台座束腰处雕饰缠枝花纹。根据1973年的《慈宁宫后殿原状大佛堂陈设档》记载,两座紫檀木九级佛塔原陈设地位于慈宁宫大佛堂三间正间金漆仙楼佛龛的前右和前左。
两座佛塔形制相同,高约5米多,为八角形九层楼阁式塔,佛塔由塔刹、塔身、塔基构成,塔刹设有圆形的天盘,天盘上面莲花座上的宝瓶托十字金刚交杵,天盘四周垂流苏。
远在承德殊像寺会乘殿内的两座金丝楠木佛塔内原本供奉的铜鎏金无量寿佛608尊,在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时期被盗了。
明代夹纻贴金三世佛
在洛阳博物馆宫廷文物馆展厅,除了三座宝塔外,来自慈宁宫大佛堂的明代夹纻贴金三世佛也是不可错过的。
三世佛其珍贵之处在于它的制作工艺为早已失传的夹纻干漆工艺。夹纻干漆工艺大概始于战国,隋唐时达到鼎盛。宋代之后,此种造像工艺渐渐失传,元明时期的作品在国内已经非常罕见。
三世佛五官、袈裟、台座、姿势雷同,只是所施手印不同。三世佛比例匀称,五官秀美,手脚柔软圆润,衣纹流畅生动。三尊佛背光全部木雕,以镂空和高浮雕手法刻有以什花卷草纹和如意宝相将暮云图案。
三尊佛的莲花座下置一雕饰华丽、满饰松石的四方形木质仿砖结构的叠涩须弥座式,束腰四周刻有圆形角柱,座的不同部位分别雕刻如意宝相、圆头蚂蚱牙、香草龙及法轮佛珠图案。基座正中、两侧突出的方池中各卧一雄狮,形象威武逼真,尤其是两侧的雄狮,纷纷甩头朝前目视,狮子的眼睛镶嵌的料珠,在灯光的映射下格外活灵活现。
应接不暇的佛像
千佛龛
这张图片中,罗汉身后墙上正中挂壁佛四件,拼合成一面大千佛龛,长方形木板框分成多排小佛龛,龛内擦擦佛为无量寿佛,每个均为横9格,纵18格,162尊,再加上西墙罗汉身后的四件壁佛,一共内藏擦擦佛1296尊。
无量寿佛头戴花冠,高发髻,弯眉细目,俯视众生,身饰璎珞、臂钏、手镯,双手于腹前捧长寿宝瓶。
鎏金铜观音
观音头戴高宝冠,冠上饰化佛,佛后有头光,冠上编织丝带覆于两肩,大耳垂肩,耳环下缀菱形耳铛,最有特色的为缠在宝冠上的丝带,化佛头光后六条丝带缠绕宝冠,一条长丝带从头光后面的六条丝带穿过,正好把化佛围起来。颈部饰一宽边项圈,上阴刻卷云纹,下垂五条菱形珠链,腰间以丝带束于前并打结垂于两腿间。
银鎏金六世班禅像
班禅头戴鎏金尖顶通人冠,眉间白毫处原镶嵌红珊瑚。身披袒右袈裟,内穿交领坎肩。衣缘处镌刻精美的缠枝莲纹边饰。
(鎏金铜观音和银鎏金六世班禅像并没有在宫廷文物展厅,而是在珍宝馆内,想看的小伙伴别走错了)
九莲座铜鎏金无量寿佛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造型,美,我觉得是真美。
在九支莲梗上分立三层莲花座,莲梗根部立于水中,周围环绕着礁石,九根莲梗上坐着九尊无量寿佛,组成一个无量寿佛曼陀罗。
中心坐菩萨装无量寿佛一尊,头戴五叶宝冠,耳际宝缯飞扬,饰以耳铛、璎珞、项链、臂钏、手镯,披帛在两手腕间分别绕成半圆环,然后从两腿下对称垂落在莲花座正面。莲花座下为五层曙红色仰莲座,上面刻画细线表示花的筋脉。
白玉送子观音像
观音菩萨立于木质镂空台座上,头微侧向下方双手持莲的小童子,附亭式木质嵌玉佛龛。佛龛正面二立柱上装玉质封板,重檐镂雕屋顶,屋顶为穹窿式顶盖,顶盖安葫芦形宝顶,宝顶下缘镶嵌松石,台座为凹字形台座,四周环以玉质围栏,透雕缠枝纹饰。
翡翠观音及紫檀木雕花葫芦形佛龛
观音高发髻,头戴披风,胸前饰璎珞,外着通肩大衣,下承束腰仰覆莲座,附有葫芦形镂雕紫檀木佛龛,佛龛雕刻了无数个小葫芦。
披袈裟宝瓶观音
观音束葫芦形高发髻,上饰摩尼宝珠,头戴五叶宝冠,耳际宝缯一高一低,如两片祥云。璎珞、手镯、脚链镶嵌珠石,胸前饰项链,正中左右对称缠枝宝相花,倒葫芦形肩宽细腰,手托宝瓶,全身披长袈裟。
披袈裟如意观音
与上图的宝瓶观音为一组,面貌及无二致,只是一个捧瓶,一个托如意。
漆金弥勒佛像
方头大耳,眉毛连成M形,挺胸腆肚,左手执布袋,右手持念珠,衣衫以一根粗绳相系。
樊石无量寿佛
樊石质地,束葫芦形高发髻,身披阴刻双线袒右袈裟,所承台座一反平常的仰覆莲座,而是卷云台座,一层向上翻卷,如仰莲花,一层向下翻卷,如覆莲花,云朵浮雕加阴刻线,造型生动别致。
你以为就这些了吗?那就再来看看下面这面墙吧。
乾隆皇帝在位时,每当自己或皇太后重要的寿辰,都要举行一系列祝寿活动,届时,清宫要制作一些与增福延寿的佛像,无量寿佛是最佳首选,同时京城内外王公大臣也要敬献大量无量寿佛以祝圣寿无疆。
铜胎珐琅无量寿佛像
据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初四日《慈宁宫后殿佛堂珠石堂印奏片》记载:慈宁宫佛堂中间供铜无量寿佛一尊,指的便是她了。佛像弯眉小眼,秀鼻小口,十分清秀。头戴宝冠,耳饰花形耳铛,披帛从两肩而下绕至双肘间飘起,再沿臂而下垂落身后。身披深红色天衣,腰束浅蓝色长裙,天衣长裙上饰描金卷草纹。下承三层仰莲座,宝蓝色莲瓣交错排列。
铜鎏金无量寿佛
眼窝深陷,细眉高鼻,从花形耳铛上垂落三条连珠项链,其中两条连接两边花形耳铛垂挂脖颈,另外一条长项链垂落至腹部。髻发高绾,束成葫芦形,上饰摩尼宝珠,项链、臂钏、手镯、脚钏上饰宝石。腰下束裙,裙褶飘逸生动,腿部衣缘处饰卷草纹。双手托无量宝瓶。
无量寿佛鎏金铜像
头戴五叶宝冠,葫芦形高发髻,耳际缯带弯转上扬,饰项链、臂钏、璎珞、手链、脚链,胸前三条连珠项链。头光和背光套连呈葫芦形,以红白蓝黄绿五色相间纹理表示火焰。
无量寿佛鎏金铜像
头戴五叶宝冠,上缀松石,不仅如此,项链、璎珞、臂钏、脚链上皆镶嵌绿松石。胸前的项链最为精致,靠近颈部的短链最为复杂,中间垂下三根珠串,两边对称悬挂U字形珠串,外侧还各出一长珠串。呈倒葫芦形的长璎珞,垂落到腹上部,华美异常。仰莲座下为束腰方形须弥台座,座前中央垂佑坐垫,束腰处雕有孔雀相对蹲踞,身光呈葫芦形,饰以大而疏朗的卷草纹,镶嵌绿松石。
无量寿佛铜像
头戴单叶宝冠,头冠、耳铛、臂钏、手镯、脚链镶嵌各色松石,双手托无量宝瓶。
无量寿佛铜像
尊胜佛母鎏金铜像
头戴三叶冠,耳铛嵌松石,颈部饰一长一短两条项链,脚踝处饰脚链,胸部和两肩部阴刻M形纹饰表示上衣,肘部各伸出一莲花枝,莲枝上盛开的莲花上左右各托金刚杵和金刚铃。腰束长裙,裙面上阴刻卷草纹。
在藏传佛教中,尊胜佛母是寿神,与无量寿佛、白度母共同组成长寿三尊。
尊胜佛母铜像
尊胜佛母三面八臂,冠叶上镶嵌绿松石,垂挂菊瓣式耳铛,下缀花形坠饰,嵌松石,左右两侧二脸,一祥和,一微怒,三面皆有三眼。胸前二手,右手捏宝珠,左手持索绳,右上手托阿弥陀佛小像,其余各手或托宝瓶,或手结印。
尊胜佛母铜像
铜鎏金释伽牟尼
典型的尼泊尔风格,薄衣贴体,只在衣缘裙裾处饰双联珠纹条带。
铜释伽牟尼像
长眉细目,耳廓后贴,宽肩细腰,台座为多折角亚字形,束腰处正中为宝瓶,两侧对称分布双狮和双象,背光正中镂雕大鹏金翅鸟,两侧雕刻摩羯,怪兽,大象等六拿具。
释伽牟尼鎏金佛像
面若童子,肉髻上饰摩尼宝,薄衣贴体,没有衣服褶皱雕刻,只在衣缘小腿处饰联珠纹条带,中间雕刻几何纹样,莲台座为多折角亚字形,束腰中间雕刻异兽,两侧为六瓣花形。佛像后为镂雕桃形背光,内侧为繁复的缠枝纹样,外侧为卷草纹。
泥胎贴金释伽牟尼
桃形波状起伏,外髹红漆,莲瓣上阴刻细线表示花茎,莲花座下为宽大的荷叶,擦擦正面主佛释伽牟尼,头光内侧为素光圈形,边缘饰火焰纹,身光内侧阴刻曲线表示光芒,35尊小佛围绕主佛,面貌基本相同,只所结手印不同。空隙处饰以密密麻麻的缠枝、动物、飞天等纹饰。
铜鎏金十一面观音
观音菩萨十一面八臂,十一面由下而上共分五层,一至三层各三面,第一层为慈相,第二层为悲相,第三层为喜相。最下面正面观音耳铛、璎珞、臂钏、手镯、脚链镶嵌珠石,胸前饰三条项链,腹部正中缀花形饰物。八臂,正二手合十,余右手分别持念珠、法轮,施与愿印,余左手持莲华、弓箭、净瓶,惜法器只剩下念珠和净瓶。肩披兽皮,裙面璎珞十分复杂,璎珞密密麻麻满饰珍宝,镶嵌珊瑚、松石。
文殊菩萨鎏金铜像
头戴三叶宝冠,上嵌松石,耳铛、璎珞、项链、臂钏、手镯、脚链皆镶嵌松石。左右肩莲花上分别托剑和樊箧(qiè)。
文殊菩萨鎏金铜像
头戴五叶宝冠,头向左倾,颈部有项圈,挂花形坠饰,辫发覆肩,右手上举智慧剑,左手持莲花枝。
金刚手菩萨鎏金铜像
身体重心落于一侧,右手垂下持金刚杵,衣裙上錾刻西米纹样,是尼泊尔工匠常用的表现手法,左跨斜披禅思带至右腿。
白度母
白度母眉间有眼,手心脚心各有一目,故又称七眼佛母。
绿度母鎏金铜像
传说绿度母和白度母是观音菩萨的泪珠幻化的二十一尊度母的最常见的两位。绿度母头戴五叶宝冠,两肩生出莲苞花枝。
绿度母
高发髻,戴五叶宝冠,右手垂于膝盖处拈莲枝,左手上举拈莲枝,右肩莲花开放,左肩莲花凋谢。
金刚鎏金铜像
金刚一面八臂,面相忿怒狰狞,呲牙大吼,主臂举于胸前作呼喊状,右边第一手持钺,左右手各持法器。做奔跑状,身后饰镂雕火焰纹。
供物与法器
鎏金银坛城
这可以说是我见过最特别的坛城,真的是忍不住要多看几眼。
坛城,在梵文里称为“曼陀罗”,意为轮集,是藏传佛教宇宙观、理想境界的集中表现,为一切圣众聚会的场所,后来坛城被小型化,演变成修行者观想的对象。
这件坛城正中的须弥上筑有重檐亭龛,外侧有围栏,山体左右两侧托有日月,并有鸡兔图案,山体四面有三座亭子,代表须弥山及四大部洲。底座有七级台阶,坛城台面上为三圈立体插饰,内圈为八吉祥,次为七珍与一如意宝树,外圈则竖立四大部洲的城门、屋宇、珠穗等象征物,共三十三件。雕焊如此精美的坛城,象征着信徒在修行观想时,瑞相纷呈,诸佛齐聚。侧面雕刻莲花、宝珠纹、覆莲瓣、联珠纹。
还记得开篇时的这张图吧,洛阳博物馆尽可能的照此复原了供桌上的供器。
铜鎏金宗喀巴及镶玉雕龙龛
供龛飞檐夸张的变形为细长平身似牦牛角的钩形,双层檐间的每面各开三个拱形小窗,六根亭柱,最前两根缠绕两条龙,龛内供奉宗喀巴像,头戴通人冠,着通肩袈裟,左手于腹前托钵。
金香亭(一对)
仿重檐六角亭式样,顶部脊上饰行龙,下悬铜铃,上嵌各色假石小正珠珊瑚珠合穿缨络蓝玻璃坠角。立柱有内外双侧,内层立柱镶嵌镂空雕花玉片,外层立柱盘绕镀金盘龙。下设覆莲束腰六角须弥台座,座上设有镂空雕花玉石护栏。
琉璃八宝
八宝为佛前供物,下方是三层覆莲座,顶端分布为伞、金鱼、宝瓶、妙莲、右旋白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八种琉璃饰物,饰以黄绿两色。
搪瓷七珍
七珍即金轮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臣宝、白象宝、绀马宝、将军宝,原为古印度轮转王福力所生之宝,后成为佛前供器。七宝置于莲花座上,莲花以下为四片卷叶宝瓶承托置于圆形台座上,宝瓶两侧为飘带。
白象宝
绀马宝
将军宝
金轮宝
神珠宝
主藏臣宝
玉女宝
鎏金五供菩萨
本组造型以供养天女的形象来表现色、声、香、味、触五种感官的组合,镜子表示“色”,琴表示“声”,盈满香料的海螺表示“香”,碗里盛放的水果表示“味”,绫罗为“触”。桃形光焰内的天女,长眉细目小口,身上天衣飘舞,以舞立姿于莲花座中。
镶松石曼达
曼达也是曼陀罗,即坛场之意。曼达正中用红白蓝黄长条形松石表示须弥山及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外的两圈松石,表示护法佛像等,最外层三圈围绕黄黑红等松石,坛城侧面上缘下缘各两道联珠纹内一圈缠枝纹,侧面一周为梵文,下承托盘,托盘中为圆柱,饰以覆莲瓣。
镶松石银喇嘛塔(两大两小)
银质藏式佛塔,方形须弥台座,束腰四角錾刻卷草纹,中间錾刻十字交杵,台座上下缘贴红绿宝石,塔基上有莲瓣及三圈圆形金刚圈,金刚圈上贴饰红绿宝石,覆钵式塔身,一侧开一佛龛,佛龛内供佛像,塔身上部悬挂长短珠链,塔身上为十三层相轮、华盖、仰月、日轮及宝珠。
嵌松石珐琅佛塔及珐琅炉亭
嵌松石珐琅佛塔分三层,底座为盘状,中间浮雕大瓣莲花,中间为宝瓶式样佛龛,龛中部有六个外部饰以彩色松石状的舟形门龛,每龛中有一鎏金头戴金冠,穿天衣的菩萨。龛下大枝莲花,圆形盖面上分别高塑祝福菩萨和宝瓶大象,周围香草花纹缠绕。保定上菩提树叶环绕四个佛龛,顶上八个树叶形花枝错落有致的翻卷其下,圆形盖下绿松石组成的花朵和串珠相互穿插垂挂。
珐琅炉亭分为两层三节,第一层为六面铜亭,亭为双层重檐,各层翼角挑起,塑有仿木结构的斗拱、筒瓦和板瓦,一层的檐板上正面有一铜匾,篆刻大清乾隆年制。二层檐下壁上分别置有拱形门六个,六根亭柱盘龙缠绕,整个铜亭置于一个彩云镶嵌的锥形圆托之上,被卧在底盘的五彩蟾蜍用口衔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