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仁美社区焕然一新,赢得不少居民的点赞。杨兴乐 摄
在仁美社区住了二十多年后,老人梁悦贞突然发现这个熟悉的地方“变得有点不太认识了”。
仁美社区位于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江南街道,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时间久远,该小区有着大多数老旧小区都有的“通病”:屋面漏雨、管网老化、车位紧张……一个个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感,也制约了整个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江门高新区(江海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仁美社区为试点,对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老旧小区“里子”“面子”双提升。
“以前社区街道的上方好像铺设了一层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各种电线、网线、有线电视线缠绕在一起,让人觉得非常压抑,还存在安全隐患。”近两年,梁悦贞见证了社区的变化:“社区改造后,这些‘蜘蛛网’都被搬迁改造到地下,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平时在街上散步,心情都舒畅不少!”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集思广益
形成接地气改造方案
在仁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远处,原来有一个旧文化广场,街坊们时常在这里话家常。“原来没有什么设施,这里充其量只算一片供居民日常休闲的空地。”仁美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焕媚告诉记者。
社区改造工程启动后,如何用好这片空地,赵焕媚和同事琢磨了不少心思。“有人建议我们将这里改造成口袋公园,种植一些好看的花花草草。这样亲戚朋友来串门,我们也有了一个拿得出手的景点。”但赵焕媚没有匆忙下决定,而是和同事们到社区居民家中走访,询问他们的意见。
“我们征询了不少街坊的意见,他们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社区拥有一个可以开展集体活动的公共空间,不希望盲目建设一些不符合小区居民需求的项目。”赵焕媚说,了解到居民的真实想法后,他们最终决定保留这个广场本来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如今,新的文化广场不仅铺设了崭新的花岗石,还增设了舞台和阶梯座位,为居民开展集体活动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场所。
“这个广场的改造,充分体现了仁美社区改造的思路——一切都是从民心出发。我们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改造效果,而是脚踏实地,讲究实用性,让居民的生活更便利。”江南街道党委委员黄镜华说。
老旧小区要改哪里、怎么改,只有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最清楚。如何凝聚小区居民共识,兼顾居民多元化需求,是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难点和堵点。为此,江南街道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居民参与融入老旧小区改造的全周期、全过程,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把矛盾化解到最小、把方案谋划到最全。
“改造前,我们充分听取民意,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带队逐家逐户上门进行改造项目解释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住户对改造设计、规划的意见和建议。”黄镜华说,改造前,江南街道和仁美社区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对居民的改造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将相对集中的项目纳入改造范围,找到“最大公约数”,平衡各方的利益。
在走访过程中,仁美社区共收集到楼顶天面保温防水、下水管网改造、外墙脱落、楼道粉刷等40余条问题,并与有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认真分析,形成接地气的小区改造方案。同时,该社区还在下沙公园等群众聚集场所设置志愿服务站,设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调查问卷,邀请周边居民提出意见,为下一步改造奠定扎实基础。
因地制宜
解决一批群众关切的民生痛点
旧社区改造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建筑外立面美化、道路硬底化、停车位规划,到三线整治、垃圾分类、明渠改暗渠、文化广场升级……仁美社区结合小区历史人文背景、环境特点,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基础设施、背街小巷、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相同步,因地制宜解决一批群众关切的民生痛点,让改造成果真正落到了实处。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仁美社区不少居民都购买了小车。“旧社区本身空间较小,早期建设也没有预留停车位,所以大家都只能乱停乱放,居民出行非常不方便。”赵焕媚说。
为解决这个民生痛点,仁美社区对空间进行全面摸排和科学规划,通过划设固定停车位引导居民有序停车。如今,该社区通过施划、翻新等手段,新增小车位200多个、摩托车位1000多个。
“那里原来杂草丛生、蚊虫滋生,旁边楼栋的居民苦不堪言。”赵焕媚指着与下沙公园仅一路之隔的一块荒地告诉记者,后来仁美社区在这块荒地上铺设了沥青和绿化,并划设了十几个车位。如今,这里的空间得到利用,环境也变得更优美,周边的居民都点赞。
除了停车难,“燃气上楼”也是仁美社区居民普遍面临的一大民生难题。在仁美社区,大大小小的居民楼普遍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695户居民大多都为中老年人,“扛罐上楼”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同时,使用瓶装液化气烧火做饭,既不节能也不节约,还存有安全隐患。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该社区居民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仁美社区启动了管道燃气入户改造工程,并充分考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灵活运用“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居民分担”的三方共担机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最大的优惠政策,根据居民代表的建议制定系列激励措施。
“每户改造需工程费3200元,居民由政府部门补贴后只需支付1000元报装费,改造费还可选择分期付款,每月仅需100元。此外,退役军人额外可获优惠100元,低保、低收入及特困家庭凭相关证明还可以申请费用全免。”黄镜华介绍。
得知社区启动管道燃气入户工程后,桂姨第一时间主动办理相关手续,目前正在等待天然气公司的工作人员上门安装设备。“我家住在高层,以前煤气用完了,都要请人扛上楼,非常不安全。”谈起天然气入户的好处,她非常期待:“有些邻居已经开始使用了,我特意过去看了,天然气的质量非常好,使用也很方便、很安全!”
一个个民生痛点的解决,让仁美社区的街坊们都看在眼里。“以前居民楼不少楼层都没有灯光,晚上只能摸黑回家,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摔倒。”在仁美社区住了二十多年的桂姨说,社区改造后,楼梯间的墙面进行翻新,以往到处“乱爬”的电线也被统一清理了,还加装了感应电灯,“比起前几年,现在楼梯间变得光亮不少。每天回家时,心情都愉快多了!”
多方参与
积分制带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一开始接到改造任务时,赵焕媚心里有点犯难:旧社区改造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改造要求高、时间紧,“我们社区才9名工作人员,光靠自身力量难以推动。”
不过,仁美社区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积极发动各方力量参与,共同推动社区改造。
“依托街长团队,区和街道不少党员干部都下沉到社区一线,成为社区改造一股有生力量。”黄镜华介绍,改造前,江南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带队,区直有关部门党员干部、街道红色街长团队成员逐家逐户上门进行改造项目解释工作,并采取“线下走访+错峰入户+户外宣传”等形式,制定居民需求清单,摸清居民的需要。
充分发挥居民的主导作用,也是仁美社区开展改造升级的一大“法宝”。“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实行居民旁站式监理、主材检测、‘拉练式’检查等制度,邀请居民代表对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开展巡查监管工作,保质保量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各项工作。”黄镜华介绍。
以外墙翻新工程为例,改造前,仁美社区的不少楼栋由于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外墙剥落的情况。“我们花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把这些旧楼的外墙都刷上新漆。”施工方负责人李志明告诉记者,旧社区改造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难题,包括作业车进入难、施工材料上楼难等,但在居民的配合下都一一克服了。
如今,走进仁美社区,首批旧楼均已改造完毕,红黄相间的外墙焕然一新,与尚未开始改造的第二批旧楼栋形成了鲜明对比。“看到首批楼栋的改造效果后,不少其他楼栋的居民都在问,什么时候开始改造他们的楼栋。”赵焕媚说。
借力第三方机构,也是仁美社区改造的重要手段。“我们联合社工机构实施了‘同心园·积分+’社区治理创新实践项目,以积分制正向激励的方式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赵焕媚说,此举有效激活了社区内一个个“文明”家庭细胞,带动了一批热心居民参与小区志愿服务,“例如,我们在裕安花园掀起了学习垃圾分类的热潮,推动居民在活动中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学习了正确分类垃圾的方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