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仔细观察一下,家长会发现孩子在某个时段会开始特别热衷于与他人进行正常的社交。如果孩子展现出对于社交的强烈渴望,恰恰说明他们进入了社交敏感期。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在这一个关键阶段却会不自觉地踩中某些育儿误区。
邻居闻闻的处事方式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每当孩子说脏话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她就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一来二去孩子也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语言表达与社交能力的发展也由此停滞不前。
对此,我也是感到非常无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跟踪研究:
他们将来自全美的700名幼儿园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经过 20年的研究,发现孩子幼儿时期的社交水平与25岁时的能够获得的生活幸福感高低存在必然的关系。
由此也可以看出顺利度过社交敏感期的重要性。那么哪些行为会在不经意间挫伤孩子的表达欲望,继而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呢?
常见的育儿社交能力培养误区
第一、语言攻击属于不良行为,一旦发现就必须严厉阻止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喜欢用带有“侮辱性”的字眼去形容同学。比如说马屁精、爱哭鬼等等。而这样的语言表达通常就会激起其他同学的强烈反抗。比如说跑回家跟父母告状等等。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接收到孩子讯息的父母都会选择和任教老师进行沟通,希望老师能够严厉阻止,起到维护班级的和谐局面的作用。
但其实三四岁的孩子确实会比较容易出现说话没有分寸感的状况,这主要还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处于一个日渐成熟的状态,对于语言的力量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会发现语言可以成为比肢体更加有力的武器。而他人的激烈反抗与愤怒情绪其实就是在正面验证孩子的想法,而这也就是严厉制止无法起到显著效果的根本原因。语言攻击行为在父母看来是非常没有礼貌的。但其实这也是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趋势良好的强烈信号。
所以说,对于孩子的这类行为,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如果不把孩子这种在社交敏感期出现的常规行为小题大做,反其道而行之,进行冷处理的话,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停止这种行为。
第二、孩子不懂得与他人分享,打上自私的标签
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想要孩子主动分享心爱之物是非常困难的,孩子总是会显得非常的抗拒,并且还不会允许别人随意碰触自己的玩具,而最后也就会搞得气氛非常的尴尬。有些父母就会因为孩子这样的霸道行为,觉得自己面子上挂不住,认为是自己没有将孩子教好的缘故。
但科学研究发现:
五岁以前的孩子之所以会常常霸占着某个物品不放是因为他们并不能准确理解分享的概念,在他们认知当中,他们会认为分享就意味着失去,所以才会表现得如此排斥。
如果家长为了自己的虚荣心,习惯性强迫孩子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分享,这可能就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恐惧感和危机感,害怕自己将永久失去对于该项物品的掌控权与所有权。《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说道:
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有物的快乐,是儿童发展人际关系的第一步。
所以说,家长也不必过于焦虑,武断地认为孩子现在不懂分享,以后就可能会形成比较自私的性格。但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自然会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并且从分享所有物的行为当中获得长足的愉悦感。
第三、与他人分享玩具还没有交到朋友,孩子的社交能力太弱
很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总是热衷于将自己的玩具与他人进行交换,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总是会换来价值不等的物品,甚至有些换回来的东西还是残缺不全的。在父母看来,用玩具作为桥梁获得的友情过于脆弱,价值的不够等同也让家长开始担心自家孩子被“坑”了。
而蒙台梭利理论认为,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借助使用的玩具能够构建最初的人际关系。并且逐步认识到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所以说,这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孩子在之后自然能够慢慢转换到将兴趣爱好作为标准来选择朋友的阶段,家长不必过于忧心。
除了这一点以外,有些家长还会将交友数量当作判断孩子社交能力强弱的依据。但这样的想法是较为片面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
在六岁以前,孩子的人际关系大多会显得比较单一,通常以一对一的模式出现。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才会进入家长所期望的小团体交友模式。
第四、孩子开始谈恋爱,必须严格管教
很多家长或许也会被孩子提出的这个问题给难倒:我很喜欢我们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以后我可以跟她结婚吗? 听到这些话,家长大多数会显得非常的恐慌,会不自觉地担心,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关心这个问题,会不会太早熟了一点?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里提到:
孩子大约从四岁开始会对婚姻和情感非常的敏感。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婚姻敏感期。在《别让儿童伤在敏感期》一书中写道:其实孩子们并非真正理解成人世界的爱情和婚姻,这只是随着他们性别意识的发展而对异性产生的一种朦胧的好感而已。
所以说,家长切不可过度恐慌,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个时期,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婚姻启蒙。家长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为成年之后孩子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还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客观看待孩子在社交敏感期时出现的某些行为,切不可用成年人的眼光去衡量,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尽可能地去理解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