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舜峰镇,一个坐落在湘南的秀美小镇。从今天起,它也是我工作启航的“第二故乡”。我将用心记录与舜峰共“成长”的感受,用新居民的视角讲出舜峰的故事。
龙须草席是临武县舜峰镇大岭村的传统手工艺品,其编织工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前些日子,为了给这项工艺做影像记录和推广,我们来到了传承人胡晓琴的老家临武县舜峰镇大岭村,实地拍摄龙须草席的制作流程。
干净整洁的老家庭院
新采的龙须草,叶茎细长空心。
采草后三天之内完成“三煮三晒”,图为煮草。
煮晒后绿草褪至金黄。
锤草。
砍草。
空心干草(右)处理得到干扁干草(左)。
编织成品。
初见胡晓琴时,她正提着龙须草编成的手提包笑脸盈盈地给我们做介绍,“我们采草,要选择晴天夜晚多露的天气,采陡壁的野草,采下之后得三煮三晒、两浸两露......”谈到原料的讲究,胡晓琴滔滔不绝,刚采下的绿草要经过煮、晒、锤、砍等十几道工艺才能变为金黄色的编织用干草。
“煮草要忍着浓烟熏眼睛,锤草得反复锤个半小时,砍草要把草用力抵着刀尖,编草的话我们一坐就是一天......”说到做龙须草席的个中艰辛,胡晓琴几句话一带而过,但这份手艺的工序之繁杂,过程之辛苦可想而知,而这份事业胡晓琴四十余载每日相伴,未曾停下。
七八岁起,胡晓琴就开始跟着奶奶学手艺,二十几岁援教非洲教当地人编织工艺,从非洲回来后,又回乡开了工作室。自那以后,她常常回大岭走街串巷,有时是上门教学草编工艺,有时是送草编材料和回收草编成品。跟着她穿过曲曲折折的村内小巷,每走几步就能碰见老熟人笑眯眯的招呼道“晓琴回来了”。“村里的老人家很多都是我的‘合作伙伴’,小时候,我跟在她们屁股后面学编草,是小徒弟,现在晋升了,我是同事了。”胡晓琴打趣道。
成立工作室的这五六年,她先是把有草编基础的手艺人集合起来,带领大家重拾技,随后又培训了200余位同乡妇女掌握工艺,现在大岭村的草编生意成了下岗工人、残疾人、贫困户、劳动妇女同胞实现在家创业的好途径。
拍摄之余闲谈胡晓琴说了说回乡创业的初心,她说:“一是觉得龙须草席不能没落,得传下去,二是想为家乡(大岭村)做点事。”近些年来,随着临武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政府为创业者提供财政补贴,安排宣传推广,配备专人对接打开市场渠道,畅通申报渠道......在这些政策的帮助和引导下为,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者出现在了舜峰镇,胡晓琴是他们的缩影。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带回来了不断精进的新技能和产业化的新思考,能很好地跟农民、跟土地流转、跟集体经济、跟转移就业结合在一起。
拍摄结束,分别时我回望大岭,灰墙白瓦的古屋,潺潺而过的溪水,蝉鸣和绿树点缀着村子的每个角落。这个秀美的湘南村落在岁月变迁中推陈出新,无数它养育的儿女从这里走出去看世界,长见识,又将游历四海所得带回了这里,为这个古老村落源源不断的注入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村子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