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编剧对于一部戏的影响有多大?
举两个例子——
同为明代背景,张黎执导的《锦衣卫》与《大明王朝1566》,只差了个编剧刘和平。前者豆瓣评分6.0,后者被誉为“国内历史剧的巅峰“。
《择天记》《庆余年》皆由猫腻原著小说改编,后者有王倦改编加持,口碑风评天上地下。
编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对原创编剧的呼吁越来越大。
可细细回想来,真正打响名头的只有一个王倦。
国内没有好编剧吗?
有!
且着实珍贵。
今天就来盘一盘,中国编剧届那些低调的扫地僧。
电影《长津湖》的阵容有多豪华?
吴京和易烊千玺领衔主演。
黄建新导演担任总监制。
徐克、林超贤、陈凯歌合作拍摄。
几个大名一列,不用多说,已经是包括预定。
但还有另一个名字,让我格外安心与期待——编剧兰晓龙。
这个名字或许听起来有些陌生,但他的作品,你肯定一部也不陌生。
如此一看,死磕军旅戏的编剧兰晓龙,或许才是《长津湖》最大的底气。
兰晓龙切入故事的视角永远那么刁钻——
《士兵突击》许三多,又矮又矬又穷又笨,却成为了中国影视剧领域最难以复制的男主角。
三多迟钝得连军姿都站不好,成为了新兵连里第一匹现形的“骡子”。
荒无人烟的草原五班,是不被看好的许三多的新去处。
那里不用早起、没有训练,像是部队里一方被遗忘的“净土”。
老马班长整天带着三个兵打扑克、看电视、混日子,全然忘却了一身军装对他们行为举止的约束。
固执与迟钝,是骡子一般的许三多最珍贵的天赋。
他固执得做着内务,迟钝得看不懂班长的眼色,为自己安排没有子弹的射击与正步训练,修一条哪里也通不向的路。
许三多的行为符合他的性格,而周遭人的反应,则更显兰晓龙功力深厚。
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大声嘲讽、集体孤立许三多。
深思其背后的行为逻辑,他们的逆反或许来自于愤怒与羞愧的情绪。
愤怒什么?——凭什么你许三多在这里还可以做个好兵!
羞愧什么?——为什么我没能像许三多一样做个好兵……
人惯会抱团与逃避,少数派的许三多自然而然地“做错了”。
这是兰晓龙熟悉且擅长的手法——将极端人物放入极端环境之中,挖掘小人物人性中的矛盾与本质。
《我的团长我的团》更是做到了极点。
一群衣衫破烂、操着各地方言的兵痞溃败后,在滇西小镇上苟且偷生。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广东、上海、湖南、四川、东北......
每个地名被标记后能占满大半张中国地图,每个番号背后都有一场惨烈的败仗。
这些人站在一起,代表的是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
按正常抗战剧的叙事手法,该是渲染国仇家恨,该是舍生忘死毅然北征。
正如前来收编他们的师长虞啸卿所说:“我族军人,数千年都未有如此之溃败,你、我、他们、都该死。”
但兰晓龙不写,他另辟蹊径,不写无畏,写有情。
临行前的一顿猪肉炖粉条,每人想尽办法弄来一点食材与调料,写尽了小人物们对生活、对安稳的留恋。
龙文章一句“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的低语,比虞啸卿再多演讲更能打动人心。
谁会想打仗呢?我们只是想过回最简单平常的日子。
在大多数人将战争拍得血肉模糊,渲染灾难美学时,兰晓龙已经开始探索军旅题材片的价值巅峰——反战。
人道主义关怀,是我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看到最闪光的东西。
兰晓龙的独特的叙事视角、领先的思想高度,来自于对真实世界的切身体验。
军队出身,在战友话剧社深入生活多年,他写战友对话有着部队气质,朴素又深刻。
滇缅边境的松山,只有两平方米的墓碑,却是八千中国远征军战士的安息之地。
兰晓龙在墓碑边一躺,躺出了百感交集,躺出了《我的团长我的团》。
而现今,在迷信IP、流量绑架的市场上,我们困囿于虚无的工业糖精、狗血婚姻。
编剧如流水线工人,面对着电脑屏幕,敲击罗列出一个个社会热点、狗血冲突,执着于男欢女爱,家长里短,塑造出一个个极端善或极端恶的人物。
却没一个去试图体验开阔的世界,还原生活的本真。
难怪,兰晓龙害怕“流水线”。
图源@亭林镇无业青年
谈国产剧编剧,始终绕不开一个人,刘和平。
原因?
《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北平无战事》。
三部作品,就是最好的答案。
刘和平编起剧本来,就一个字,“神”。
状态“神”——进入到角色身体之中。
刘和平写《大明王朝1566》时,在墙上挂上嘉靖与海瑞的画像,创作之前必洗手焚香。
他对于剧本创作与人物有着近乎于迷信的虔诚与敬畏。
“忘记自己,进入到他们的身体里去。我在说这个人物的话的时候,我就是他。”
这样一个玄幻的“附体”过程,是刘和平的无数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日常。
《大明王朝1566》关机前最后一场雪天戏。
所有演员的档期都到了,十车雪也都到了,可天气预报将有大暴雨。
编剧同时也是制片人的刘和平,下了最后的指令,“开机”。
然后跑去嘉靖皇帝陵前点上香,跪下。
戏拍完了,雨才下了,人也起不来了。
戏痴,不仅在台前,也在幕后。
人物“神”——把握历史的脉搏。
嘉靖沉迷修仙之术,26年未上朝,威严仍在。可见是个多么天才的政治家,“制衡”两字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平衡严党与清流之间的关系——严党替国家替自己赚钱,清流负责监督制衡严党。
恰似长江、黄河,各有职责所在。
各朝各代,历来如此。
这么一个复杂深刻的人物,刘和平一段台词就把他的帝王心术写透了。
可自古如此,便是对的吗?
正是嘉靖暧昧的态度,大明王朝的病从内里发了起来。
严嵩不用说,富可敌国,国库亏空,他们的法子,是借君父之名,苦一苦百姓。
而徐阶自诩清流文官,一派忧心社稷的忠臣模样。
家财万贯,却一点都不忍割舍,剥削起了下层文官。
当“长江”与“黄河”开始交汇,利益逐渐牵连,泥潭之中谁又能独善其身。
海瑞,真正的清流,开始挑战嘉靖的王权统治。
嘉靖质问他道,“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座山还在?”
海瑞答道:“都在,在史册里,在人心里。”
这样一个乌托邦的人物,必然是要走向悲剧的。
是权利倾轧的必然,是封建王朝的必然,是历史浪潮的必然。
至此,《大明王朝1566》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像是一部可视化的严肃文学。
内核“神”——刘和平的作品带着“神性”。
许是与幼年经历有关,父亲在特殊年代被带了帽子。被迫辍学的他,在农村过了一段饥寒交迫的日子。
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他了解了“庶民之苦“。
他的作品也真正在中国找到了立场,在人民群众的土地中扎下根来。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一幕。
庙堂之上,国家统治者轻飘飘几句言语,便定下浙江一带“改稻为桑”。
乡间田埂,劳作的百姓却不知自己已被定下的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命运。
写的是王侯将相,哀的是民生多艰。
刘和平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他曾说:“今天是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我有一个野心,率领一支文学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电视剧的地盘去,安营扎寨,开疆拓土。”
凭着湖南人天性里的一份“真”与“直”,68岁的刘和平仍在剧作事业上坚守。
这份初心,值得多少年轻后辈学习敬重?
近些年来最热的编剧,毋庸置疑,王倦。
《舞乐传奇》8.8,《木府风云》8.1,《大宋少年志》8.0。
三部原创剧本评分均在豆瓣获得了破8的不俗成绩。
打造了一块“王倦出品,必属精品”的金字招牌。
可,为什么是王倦?
他到底有什么魔力让观众忽略劣质的服化道、敷衍的打斗戏,天天给他寄刀片催更?
风格灵巧、反转多变?台词幽默,对话考究?
都有。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王倦不刻画任何一个脸谱化的人物,赋予每一个角色饱满而真挚的灵魂。
《庆余年》里,王倦把滕梓荆写死了,又把他写活了。
原著里,滕梓荆只是一个边缘人物,兢兢业业地扮演着主角范闲沉默的护卫。
剧中,王倦为他单薄的人设添上亿点点细节。
对失而复得的妻儿,他将承诺说得太浪漫,入夜必回家来住,请妻子为他留下一盏灯。
当他立下“等他喊我一声爹“的flag时,我已是心慌慌,这话在王倦的剧里可不兴说啊。
对视为弟弟的范闲,他甘愿卷入朝堂纷争,放弃与妻儿梦寐以求的安稳生活,共闯刀山火海。
“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你甘愿赴死之人,那多无趣。”
而在“滕梓荆之死”一幕中,牵扯出的一众支线人物,戏份寥寥,也闪耀着动人的弧光。
滕梓荆妻子彻夜点烛静待丈夫归家。
只见一份棺椁时,“心有不甘,难掩怨尤”八个字道尽了她为人妻的辛酸苦楚。
程巨树一生被人当做异类与杀人工具。
因为一个稚童纯粹的善意,在临死之际,擦干沾满鲜血的双手,挤出一个憨厚的笑容。
“编剧要做的,就是把一个世界称给你看。所有的改动,编排,人物塑造,情节打磨,都是想让这个世界鲜活、有趣、真实。”
所以,王倦从不吝为这些出场不多的人物添上一些巧思,用工笔画的手法,为每一个出场人物的形象与姿态细细描摹。
不局限于在一部剧中横向比较,更是在影视圈内的纵向对比。
在女性视角影视剧频出的现在,《大宋少年志》中王倦笔下的赵简,依旧是近些年荧幕上最具魅力的女性角色之一。
身处礼教严苛的宋朝,贵族之女的身份,反而使赵简受到更多掣肘。
赵简却不愿走那条为全天下女人预设好的相夫教子之路。
在高墙之下,赵简依旧凭自己寻找到了一方天光。
反抗父亲、反抗礼教——“世间万物阻我,不死便不屈”。
女子的身份使他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路比寻常男子难走万分。
可她从未为自身的性别感到遗憾或苛责,依旧保有着女性的一些柔软。
她立誓超越世间所有男子,却不敌视男性,只是做好自己,拼命抓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去挣脱枷锁。
所以,为什么是王倦。
更深一层地去想,我认为,是王倦把观众弄懂了。
“当你笔下的人物被观众喜欢之后,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观众喜欢剧中的人物时,即使人物没有剧情发展,他们在说闲话,哪怕说一个小时的闲话,观众也愿意看。”
观众才是资本最中意的市场。
中国影视界漫漫长路走来,已经从”影视挑观众"走上了“观众挑影视”的康庄大道。
《我的团长我的团》播出之后,难创《士兵突击》后辉煌,几乎未被电视台重播。
《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首播收视奇低,明珠蒙尘十载。
如今,豆瓣评分已能说明一些事情。
审美意识的萌芽与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的观众已经能接受、感知、欣赏多元的文艺作品。
而可怜可叹的是,作品,竟然,跟不上了。
没了这些扫地僧,这江湖的续集又该由谁来续写?
评论里聊聊——
你最瑞思拜的编剧是谁?
最近有觉得OK的国产剧剧本吗?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吐槽电影院】原创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