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胞外多糖(EPS)是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分泌到细胞壁外的多糖类化合物。乳酸菌EPS具有多种有益健康的生理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和降低胆固醇等。同时,这种高分子化合物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水性、凝胶性和乳化性。由于乳酸菌EPS具有普遍认可的安全性(GRAS),其在食品工业中作为一种天然的功能性添加剂备受关注。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学的蔡 淼、郝晓娜、杨贞耐*等人利用植物乳杆菌YW11的EPS提取物,将其应用于酸乳加工,分析其对酸乳加工特性的影响,包括EPS对发酵过程菌株生长情况、pH值变化、微流变特性的影响,以及酸乳微观结构、质构和风味特性的变化,旨在为植物乳杆菌EPS在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1、植物乳杆菌EPS对酸乳发酵过程发酵剂菌株生长及pH值的影响
图1显示,在发酵过程中,各组样品两种发酵剂菌株活菌数均呈上升的趋势,在0~60 min菌体繁殖速度较快,活菌数增加;在60~120 min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活菌数增长迅速;在120 min后,两种发酵剂菌株活菌数增长速率均较为缓慢,发酵结束时二者均达到较高的活菌数即109 CFU/mL左右。相比于对照组,在整个发酵过程中,EPS-0.05、EPS-0.15、EPS-0.25组对两种发酵剂活菌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可见,不同添加量的EPS均不会抑制两种发酵剂菌株的生长。
图2显示,整体上各组样品pH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即pH值先下降后趋于稳定。在发酵前期,pH值变化速率处于较低水平,pH值缓慢下降,结合图1可知,此阶段活菌数快速增加,可能是由于此阶段主要进行了菌株自身的生长繁殖,尚未大量产酸;发酵约80 min,pH值变化速率出现短暂的平稳期,之后快速增加,pH值迅速下降,此时菌体进入对数生长期,菌体在进行自身繁殖的同时开始快速产酸;约至120 min,pH值变化速率达到最大,pH值快速下降,随后pH值变化速率快速降低;大约150 min后,pH值变化速率进入缓慢减小阶段,pH值随之由快速降低阶段进入稳定阶段。由图2可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EPS-0.05、EPS-0.15、EPS-0.25组均未减缓pH值的下降速率,可见,不同添加量EPS均不会降低菌株的产酸速率。
2、植物乳杆菌EPS对酸乳发酵过程微流变特性变化的影响
由图3A可知,在发酵开始至约140 min,各组样品处于低弹性的液体状态,其EI值无明显变化;发酵140 min后,牛乳开始凝胶化,EI几乎垂直快速增加;可见在发酵前期各组样品EI的变化及凝胶点时间基本一致,说明添加EPS对发酵前期牛乳凝胶的形成没有明显影响。一般而言发酵凝乳速率主要受温度和发酵剂菌种的影响。发酵至约175 min各组样品的EI缓慢增加,进入高弹性阶段,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凝胶结构;各组样品EI出现一定差异变化,其中对照组处于最高水平,EPS-0.25组最低,EPS-0.05、EPS-0.15组较为接近,介于对照组和EPS-0.25组之间。因此,不同添加量EPS对酸乳EI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酵后期,较高添加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凝乳弹性。
由图3B所示,发酵前140 min所有样品MVI值较小,此时样品处于低黏度的液体状态,各组样品的MVI较为接近;140 min后牛乳开始凝胶化,约180 min各组样品MVI几乎垂直快速上升,并在约200 min达到最大值;此时酪蛋白胶束发生聚集,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形成较为稳定的凝胶体系。随后,各组样品MVI迅速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在发酵过程中pH值持续下降,引起乳清析出,导致发酵乳结构不稳定。与前述EI的变化相似,各组样品MVI在发酵后期出现一定差异变化,所有EPS组样品MVI均高于对照组,并且以EPS-0.15组最大,EPS-0.05、EPS-0.25组的MVI较为接近,介于对照组和EPS-0.15组之间。表明适量添加EPS可以提高酸乳样品的黏稠性。
由图3C所示,在凝胶形成前(140 min)各组样品处于液体状态,其FI处于较高值,并有小幅波动,表明此时样品中粒子流动性较强;FI能反映样品中粒子运动的快慢,FI值越大则粒子运动越快,流动性越强。凝胶形成后,各组样品FI几乎垂直快速下降;此阶段样品逐渐由液态向固态转变,至约150 min随着脱水缩合作用的进行,凝胶结构愈加稳定,FI缓慢降低;至约200 min各组样品FI达到最低值,且无明显差异;表明发酵完成后,不同添加量EPS对酸乳产品的流动性影响不大。
3、植物乳杆菌EPS对酸乳质构特性的影响
如图4所示,EPS实验组即EPS-0.05、EPS-0.15、EPS-0.25酸乳样品的持水力分别为54.50%、56.59%、57.9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57%、10.63%、13.28%。可见随着EPS添加量的增加,酸乳体系水分保持能力增强。发酵乳基质中存在的EPS有助于酪蛋白胶束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更加稳定的三维网状结构。同时该网络结构中存在的EPS可以限制发酵乳的脱水收缩作用,从而提高发酵乳的稳定性。
如表1所示,相比对照组酸乳样品的硬度14.30 g,各EPS组,EPS-0.05、EPS-0.15和EPS-0.25组样品的硬度分别为13.07、11.10 g和10.08 g,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8.60%、22.38%和29.51%;可见EPS的添加导致酸乳硬度略有下降,且当EPS添加量较大时(0.15 mg/g及以上),硬度下降显著(P<0.05)。与硬度的变化相反,添加EPS提高了酸乳样品的黏力,各EPS组,EPS-0.05、EPS-0.15和EPS-0.25组样品的黏力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13.50%、35.01%和50.24%。但是,添加EPS对酸乳样品的内聚性没有明显影响,各组的内聚性测定值在0.45~0.48之间。
4、植物乳杆菌EPS对酸乳微观结构的影响
如图5所示,各组酸乳样品均呈现多孔的网状结构,添加EPS会引起酸乳微观结构的显著变化。对照组样品蛋白质网络结构分布比较均匀,且结构连续性好,形成的网孔较小。与对照组相比,EPS-0.05组酸乳样品的网络结构中有少量的大孔隙产生,且网孔分布相对不均匀;EPS-0.15组样品的网络交联程度变得紧密,但连续性有所减弱,结构变得细碎;EPS-0.25组样品的网孔更大,且酪蛋白结构更为细碎。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在高倍镜下观察更为明显,可能是由于乳蛋白与EPS之间产生了位阻效应以及相互排斥作用,使得蛋白胶束间的交联结构较强,蛋白间产生少量的大空隙。
5、植物乳杆菌EPS对酸乳风味特性的影响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各组酸乳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可知。4 组酸乳样品共检出34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9 种酮类、6 种烃类、6 种醛类、10 种酸类、1 种醇类和2 种酯类化合物。在酸乳中添加EPS,主要能够促进酸乳中醛类、酸类和酯类风味物质的形成。
主成分分析(图6)结果表明,在EPS添加量较低时(0.05 mg/g),酸乳样品中大多数风味化合物含量较高,尤其是2,3-丁二酮(1)、2-壬酮(6)、壬醛(17)、庚酸(27)、丁位癸内酯(34)等;2,3-丁二酮使发酵乳具有奶油味,是形成发酵乳风味的主要成分。
结 论
在酸乳加工过程中,添加植物乳杆菌YW11 EPS对发酵过程中发酵剂菌株的生长和产酸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EPS能够降低酸乳样品的弹性,增加其黏性,对FI无显著影响。随着EPS添加量增加至0.25 mg/g,酸乳持水力和黏力提高,硬度下降,对酸乳的内聚性影响不大。扫描电镜显示,添加EPS使酸乳中蛋白交联结构增强,蛋白颗粒更小,网络结构中存在较大孔隙结构。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果显示,添加适量的EPS能够促进酸乳中醛类、酸类和酯类风味物质的形成。因此,植物乳杆菌YW11 EPS应用于发酵乳加工对于改善其质构和风味特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植物乳杆菌YW11胞外多糖对酸乳加工特性的影响》来源于《食品科学》2021年42卷14期39-45页,作者:蔡淼,郝晓娜,罗天淇,陈超,曹永强,杨贞耐。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511-115。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修改/编辑:袁艺;责任编辑:张睿梅
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
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宁波和西宁成功召开前两届“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的基础上,将与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许昌学院于2021年11月27-28日在河南郑州共同举办“2021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