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叉神经痛,顽固,难治,耳体针二联针法效果不错,临床可多多运用。
马小平针法治验——耳体针二联针法
作者/马小平
一、耳体针二联针法
体穴:风池、翳风、下关。
耳穴:神门、皮质下、额、颞、枕。
功效:祛风通络,镇静宁神。
主治:三叉神经痛。
针法:风池穴,针尖向对侧鼻尖斜刺1寸左右,只作捻转手法;翳风穴,于耳垂后方直刺1寸左右,手法只捻转,不提插;下关穴,在针刺前以左食指轻轻按压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待患者出现微痛时慢慢将针尖刺入1寸许,然后作轻轻的捻转与提插手法。
每日1次,均可接通电针,连续波刺激20~30min。耳穴(神门、皮质下、额、颞、枕等)施治前先以碘伏消毒,然后以短毫针刺入0.1~0.2寸, 两耳交替,每日1次。
方解: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又属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可调理头部气血,疏散头面风阳;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同时手足少阳经在此交会,可同时疏通手足少阳经的经气;下关穴为足阳明经经气出入面颊部的重要部位,可治疗面部各种疼痛疾病。
耳穴之神门、皮质下、额、颞、枕等穴,通过区域信息调节脑部经络气血。耳、体穴联用具有疏通和调节头面部经络气血运行的作用,治疗三叉神 经痛疗效优于其他疗法。
加减: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者,可加太阳穴、鱼腰穴;三叉神经第2支疼痛者,可加四白穴、颧髎穴;三叉神经第3支疼痛者,可加颊车穴、夹承浆穴。
二、验案举隅
戴某某,女,67岁。初诊日期:2017年2月17日。主诉:左侧面部阵发性剧痛5年余。患者5年前出现左侧面部阵发性剧痛,主要表现为上下颌部,即三叉神经分布区的第二、三支,疼痛发作为每月1~2 次,发作频繁时每月数次,每因洗脸、刷牙、说话或咀嚼等诱发,近来因受凉发作频繁,且疼痛剧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头颅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未示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面痛。辨证为风寒阻络,气血失调。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调和气血。予耳体针二联针法治疗。处方:
体穴:风池(双),翳风(左),下关(左),颧髎(左),颊车(左),夹承 浆(左),合谷(双)。选用0.20mm×40mm的一次性管针,取斜刺或平刺法,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min,可接电针连续波,每日1次。
耳 穴:神门,皮质下,颞,面颊。选用0.20mm×15mm的一次性管针,直刺进针至耳软骨处,行捻转中强刺激强度,留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10次后,患者左侧面部疼痛的频率和疼痛的程度明显好转。守方继治10次,且针刺的手法强度较之前降低,电针只采用轻微刺激以调养气血,诸症消失,面色红润,精神转佳,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临床常见疾病,系指在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内出现的反复阵发性剧烈疼痛,是一种典型的神经性疼痛,疼痛如电击样、烧灼样、刀割样、针刺样,同时却不伴有三叉神经功能破坏,并排除颅内外各种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三叉神经痛。
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至今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长期有效、副作用小的内服药物较少,外科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可能会出现术后副反应、并发症及复发等。中医各类疗法治疗本病的应用前景广阔,临床取效显著,尤其以针灸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独具优势。
中医学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面痛”,为顽固性疼痛之一,以中老年人多见。初起发作每次疼痛时间较短,发作间隔时间较长,久则发作越来越频,疼痛程度也越来越重,病情顽固,极少能自愈。
采用体针法与耳针法联合治疗本病,能快速缓解疼痛。体针法中的风池、下关、合谷祛风散寒除湿,翳风、颧髎、颊车、夹承浆通络活血止痛,配以耳针法中的神门、皮质下、颞等穴调和气血,调节三叉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
本文摘自《江苏中医药》,2021年第1期。作者/马小平。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