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孟子是一位非常主张民权的思想者,但在主张民权的同时,孟子又不否定君权,他曾经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也曾经说过“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也就是说,在主张保证人民权利的同时,也极力维护君主制度,并且在他的认知当中,君主制度是基础。
所以说,孟子是一位既主张君主独尊又主张以民为本的儒家学者。可是在多数人的认知当中,君权和民权其实是对立的,因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过程里,君权一直都是最为重要的,而且君主或者领导阶层,掌握国家的大多数权利以及社会资源。
而平民百姓几乎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不仅生活比较困难,而且也要顺应领导阶级的思维意志,如此,就有很多人认为在保证君主权益,或者肯定君主制度时,是没有办法真正保证人民权利的。
孟子坚持,君主独尊和以民为本的对立统一
那么,孟子又是如何将“君王独尊”和“以民为本”对立统一的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孟子是如何从最初的君权走向民权的,又是如何顺应自身的逻辑将君权和民权对立统一的。
孟子的推导过程
孟子有个学生万章曾经向他提问过,说:
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就是问孟子,舜得到了天下,但是,这个对于天下的领导权是如何得来的呢?这在古代社会上,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其实涉及到了政权的合法性。
孟子提出:君权神授
所谓的俗语之,用现在的话来讲,也就是谁给他的?谁授权的?对此,孟子回答说:
天与之,即天授权的。
而“天”,我们也可以广泛的理解为神这个含义,这就是所谓的“
君权神授
”了。所以,其实孟子在思想上还是倾向于君主制度的,毕竟他主张君权神授,而在古人的意志当中,天或者神,这个概念是无法违背的、是必须要遵从的,既然是天授予的权益,既然是天给予的地位,那么说明这位君主有权利领导天下,臣民有义务服从君主。
但问题是,天是如何授权的呢?如果这个问题讲不明白,如果不给天一个授权的理由,那么君权神授,其实是没有根基的,或者说这一理论就不成立。对此,万章也提出过疑问,他说:“天之虞者,谆谆然命之乎?”就是问,既然天授予了天子权力,但是在授权之前反复叮嘱过天子吗?告诉过天子该如何领导这个天下吗?给予过天子治理社会的标准吗?这当然是没有的。
天不会说话,自然也就不可能给予天子社会标准,也不可能真正切实地监督天子的所作所为,所以,君权神授的根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对此,孟子也给出了答案,他说: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意思是,虽然天不会开口说话,但是他会通过事实来判定。也就是说,天子做的每一件事,天满意认可,老百姓也满意,这其实就是天的授权,也就是天通过事实来说话的方式。
孟子提出:双重授权
这就是说,如果君主做了一项决定,或者说制定了一项规则以及社会制度,如果老百姓对于这个规章制度是满意的,对于君主治理的天下是服从的,那么这就是社会事实,就是这个君主合格的佐证,如此天也就会认可这位君主的地位,但是说到这里问题又来了,那就是这到底是“天”的授权呢?还是人的授权呢?
对此,孟子提出了双重授权的概念
。
所
谓双重授权,指的是天予之,也人予之。这其实也是孟子观念当中最了不起的地方,因为从表面上来看,孟子的说法是双重授权,也就是说既是天给予的,也是人给予的,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天是不会说话的,也是不会表达自己意志的,它不可能给天子签一份授权书,也不可能让天子写一份保证书,所以,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人的授权,人满意了天才会满意,人不满意,天就绝对不会满意,如此,岂不就是人的授权了吗?
孟子顺应逻辑概念,君权神授变成君权人授
所以说,在双重授权的概念之下,孟子其实做到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他在顺应逻辑时,就把
君权神授变成了君权人授
,并且这是一个和平演变的过程。同时,这一思想也为他的民本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史料中说: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也就是说,天是没有眼睛的,但是它会以民众的眼睛为眼睛,天也是没有耳朵的,但它会以民众的耳朵为耳朵,即民众看见了什么,天就看见了什么,民众听见了什么,天就听见了什么?如此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民众说好,天就会说好,民众说不好,天就会说不好。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维理念,因为作为一位君主,他的所作所为,必定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或许这个标准,不会用切实的文字和规则来进行书写,但必定会存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或者存在社会的潜在评判体系当中
。
孟子将民意神圣化
所以,作为君主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他的权利或者地位的认证,来自于人民,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人民不会选择革命,但当压迫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必定会引起人民的反抗,当此之时,天子或者国君的地位必然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一种民意的表达,或者说君权在某种意义上受民意牵制的现象。
而孟子的观点,其实就将民意神圣化了,因为天通过民众来视听,那么其当然会根据民众的意见来授权,民众说好听就说好,也就授命,民众说不好就说不好,那就革命,显然,民意也就天意化了。所以说,
君主的领导却名为天授命,实为民授命
。
因此,如果一个君主太不像话,他并不能完全地符合人民的意志,不能为平民百姓谋取利益,不能够规划国家的生存环境,那么就不能符合民意,而不能符合民意,也就不能符合顺应民意的天意,如此,天意就会秉承人民的意志废掉这位君主
。
所以从结果上来看,就是孟子主张的:
如果君主不合格,人民就有权革命
。
即孟子的逻辑必然会从君权走向民权。
孟子将君权和民权对立统一
其实也与儒家的一贯思想有关,很多人一提到儒家的思想,就会认为儒家是主张等级的,是维护君主权益的,是反对革命的,也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会成为统治阶级钦定的国家意识形态,也才会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
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或者说,这种想法应用在先秦儒家学者的观念上是不全面的,因为,先秦儒家虽然维护君主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对等原则。
什么是对等原则呢?
就是不单方面,定规矩,提要求,比如说,不能单纯的只要求民众怎么样,而不去要求君主怎么样。
所以说,儒家虽然讲究君主制度,讲究等级观念,但是他们在这些观念当中一定讲究双向对等,
讲究忠的同时也讲究君主的恩惠,讲孝的同时也讲究长辈的仁慈
,所以,君仁臣忠、父慈子孝。这几个理论虽然不平等,但是确是对等的。
既然对等,那必定不能只讲君权不讲民权,而且按照对等的原则,如果君主视臣如土芥,不把臣子和平民百姓放在眼中,那么臣民们自然也就可以理所当然、理直气壮的是君如寇仇,像君主一样不把领导阶层放在眼里。如此一来,人民的革命不也就顺理成章了吗?所以说,按照孟子的对等原则,君主的权益其实与人民的权益是一样的,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大秦王朝法律过于苛刻,百姓出现反抗情绪
虽然说,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君王”权益的保障,要比人民群众权益的保障来得更加实际一些,但是哪怕如此,社会也是需要一个底线的,如果人民群众的利益实在得不到保证,那么君主的存在其实也就没有太大价值了。
这一观点应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正确的,比如说,
后来的大秦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后,推行作为诸侯国时代的严刑峻法,但是大一统之后的秦朝子民,是来自于整个天下的,他们有很多人是在道德的约束之下进行生存的,没有经历过法律的严苛,所以当突然有法律高悬头顶的时候必定会不适应。
而且秦朝的法律确实太过于苛刻,这自然会让平民百姓感受到压迫,生存环境不断地缩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反抗的情绪,而秦二世的时候又实施暴政,最终的局面就是天下云集响应,都开始了起义的进程。
君权与民权必定要对等
所以,
君权和民权
必定要对等,这并不是说君主和民众的地位要同等,而是说,尊重民众的权益,同时也保障君主的权威,两者是并不冲突的,不是说保证了君主的地位,平民百姓就要过受压榨、受压迫的生活,也不是说保证了平民百姓的生存空间,君主就失去了地位和权威,这也是为什么儒家会主张仁政的关键所在。
因为一个君主如果实施仁政,如果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各个方面出发,为他们谋取利益,那么百姓们必然会心安,必然会感受到社会的善意,也就会认同这个君主的地位。如此一来,君主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君了吗?而作为一个明君又怎会不受爱戴呢?
所以说,君主如果想要受到爱戴就必须要为人民群众谋取权益,而百姓要想有一个安定和乐的生存环境也必须要尊重君主的权威,这其实就是一种对立统一。
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
孟子从君权到民权,其实是一种逻辑上的必然,因为他虽然主张
君权神授
,但是所谓的神或者天,是没有如同人一般的行为意识的,没有办法通过自身去监督天子的行为,也没有办法去规划天下的进程,所以,只能够通过人民群众的反应来决定天子的好坏,如此就
将“天意”变相地变成了“民意”
,这在逻辑上必然说得通。
而且儒家又是讲究对等的,光讲民权不讲君权是不行的,这违反了君主制度,而光讲君权不讲民权,也是不行的,这违反了人民意志,而人民的意志就是天的意志,如此也就相当于违反了天意,可是,在主张君权神授的制度形式之下,违反了天的意志必定不行,所以还需要保证民权,这就是对立统一。
孔子比孟子更符合领导阶层的意志
如此来看,孟子其实是儒家学派当中,走的比较远的思想者,他的思维比之先前的一些思想家更加的宽广,也更加的细致独到;但是在后世的历史传承中,孟子的地位远远不如孔子,这并不单纯地是因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更因为孔子的学说比孟子更加符合领导阶层的意志。
我们上面说到,孟子其实是主张民权的,甚至主张如果君主不合格,那么人民就有权革命,这其实并不符合后代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尤其是作为君主来看,他们更希望的是无论自己合不合格人民都必须服从,而对于这一点,孔子的观念更加贴切。
因为孔子对于犯上作乱非常的深恶痛绝,而平民百姓想要废除君主的行为,在统治者看来不就是犯上作乱吗?所以,孔子的观念更加适合后世的统治者,反而是孟子的民权理念很少得到封建君主的支持,这可能也是一种社会的必然。
毕竟君主掌握着国家的主要权利,他们对于民众本身就有一种压制力,且他们非常希望这种压制力能够长远以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成立,所以后世当中孔子比孟子地位更高。但是虽然如此,孟子的观念依旧非常有价值,比之孔子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