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五岳独尊,举世闻名,不仅是一座自然山、风景山、地质山,而且是一座精神山、文化山、政治山。可以说泰山的精神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在泰山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和精髓就是泰山精神。今天,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泰山精神,对于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包容精神
泰山的包容精神从它的自然形体就可以感受到。 泰山方圆 426平方公里,景观雄伟壮丽,主峰傲然拔起,环绕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岭98座,从山顶上看,层峦叠嶂、儿孙罗列、万笏朝天、群峰拱岱、气势磅礴,这种山系给人以宽容博大之感,古人把泰山自然的宽容博大引申到精神文化领域,就形成了泰山的包容精神。 泰山的包容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又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色,这就更体现了泰山作为国山的博大包容。 以至于泰山被古人称为儒家圣山、道家仙山和佛家灵山。 所谓儒家圣山,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泰山上广为传播。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在泰山上活动的遗迹很多,孔子登临处、望吴圣迹、瞻鲁台、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修到岱顶上,比碧霞祠还高,说明孔子的地位在三教中是最高的,可以和泰山来比高。 这一思想用庙里的一副对联来表述最贴切: 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 孔子也自比为泰山,他在死前七天,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 乾隆拜谒孔子墓时题碑: 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 意思是孔子的教诲象雨露一样泽被了千秋万代。 雄伟的泰山由于您的伟大形象长存人间而终于没有倒塌。 由于泰山的圣山地位,历代儒家名士都纷纷登临泰山,膜拜孔孟,抒发情怀,这些都在赞美泰山的石刻、诗词中有充分的体现。 所谓道家仙山,就是因为道教在泰山上具有统治地位。 道教是泰山宗教的主流教派,从山下的岱庙、王母池,红门宫、一天门、斗母宫,一直到山顶的碧霞祠,登山途中处处可见的几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观庙宇。 所谓佛家灵山,就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历朝历代一直在泰山上不断传播,泰山一直是齐鲁大地上佛教的中心。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为了和汉代兴起的“泰山治鬼”之说相结合,西方人在翻译佛经时,把“地狱”译成“ 泰山”。 泰山也是佛教徒心想神往的圣地之一。 三教合一在泰山上最突出表现为普照寺景区和红门景区。 普照寺景区有佛家的普照寺,儒家的五贤祠和道家的三阳观。 普照寺内的对联: “长松筛月不辨古今,黑豆未芽何分儒佛。 ”“引泉种竹开三径,援释归儒近五贤。 ” “儒门释道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形象地描述了儒道佛一体的情形。 红门景区也是三教一体的典范,有佛家的弥勒殿、道家的红门宫和儒家的孔子登临处。 弥勒殿里的一副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充分体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和谐精神
泰山的和谐精神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表现为泰山哺育了人们,人们和泰山和谐相处,人们赞叹泰山的壮美,在泰山上抒发思想情感,泰山上的历史文化遗存与泰山的自然景观完美和谐的结合在一起。天地广场就寓意天人合一、天圆地方。1987年泰山被评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词是“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人与人的和谐表现在人们通过泰山表达国泰民安、团结和谐的情怀,追求“泰”的理想境界。“泰”既有大、极之意,也有通畅、平安、和谐之意,而泰安就是国泰民安的意思,因此可以说,泰山精神的精髓是国泰民安,这种思想在泰山上随处可见。丈人峰上有“国泰民安”题刻,大观峰上 “与国咸宁”、“与国同安”等题刻,都是寓意泰山与国家一样平安、长久。普照寺交代本愿记碑载:泰安州普照禅寺,…非寻常世俗私建、一乡一姓香火之地,盖亦有关一州风水吉凶之兆者也。此寺每兴,则本州万民莫不常享太平富饶之乐;此寺每败,则本州百姓多招兵火慌乱之灾。也就是说,普照寺兴,则泰安兴,则全国兴;普照寺败,则泰安败,则全国败。泰安现在属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属于南京到北京的中心地带。但是在历史上泰安属于边缘地带、边疆地带。古人讲边疆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泰安属于东夷,属于边疆地带。一个国家的平安,首先看边疆是不是平安。像当前如果新疆平安了、西藏平安了,我们国家就平安了。古代我们泰安也相当于新疆、西藏这样的地理位置,因为泰安从来都不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特别是从封建社会以来,皇都长安、开封、洛阳等,离我们泰安都比较远。打仗大都从边疆上引发,泰安作为边疆地带,也经常是两军交战的战场。包括古代有很多农民起义也容易在泰山上聚集,因为泰山山高林密,易遭盗贼。泰山上一旦出了揭竿起义的,就说明这个国家动乱不安宁了。如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黄巢起义都发端于泰山。所以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山是国家平安的晴雨表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泰山上关于平安的思想非常丰富,古人封禅泰山的活动主要是祈求国泰民安。封禅以“固君道、定人事,报恩德”为目的,主要是祈求国泰民安,祈求“四海晏然”、“苍生受福”、“丞民永泰”。秦始皇登封泰山的目的是“受天之命,既寿永昌。”汉武帝曾八次登临泰山,有一次登泰山时曾铸造一鼎,上刻:“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表达了他封禅的目的是祈求四海安宁。唐玄宗封禅泰山时在《纪泰山銘》中明确提出 “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道在观政,名非从欲”,这都体现了为民祈福的愿望。到了清朝,康熙、乾隆都来亲自祭祀泰山,康熙就讲:“岳为五方之长,故躬祀之,为苍生祈福。”乾隆不搞封禅,但他多达11次来泰山为民祈福,留有诗句“封禅事无我,阜安祈为农。”他曾明确指出,国家祭祀泰山和民众信仰泰山正如天覆地载,目的都是为了国泰民安。
攀登精神
古语道 “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 ”泰山的精神文化很多从泰山石刻中体现出来,而泰山石刻的一个主题就是“登”。 泰山拔地通天的巍然雄姿,激发了人们登攀向上的渴求。 正是通过攀登的感受,促使人们努力进取,自强不息。 对此古今哲人都有大量的论述,清初普照寺住持元玉的《登岱》: “步步不离地,步步是登天。 一寸不着力,一寸天相悬。 亲到绝顶者,步步乃慎焉”,精辟地揭示攀登的主旨。 在泰山登山沿途的历代题刻中,不少也是昭示攀登主题的: 红门有“登高必自”石碑,中天门附近有“若登天然”石刻,十八盘有“上天梯”、“亦可阶升”、“共登青云梯”、 “努力登高”, 鼓励游人要坚持到底,努力奋斗到达极顶。 在泰山上这种登峰造极的思想体现的非常充分。 在云步桥、大观峰附近有“登峰造极”石刻。 玉皇顶有一副对联“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意思是再高的山峰也在我的脚下,比喻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
担当精神
由于泰山给人以凝重、稳重的视觉感受, “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 ” 泰山自然山体的厚重,逐步被人们引申为高尚厚重人格的象征。 汉代史家司马迁便发聋振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一譬喻,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献身。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又引申此义,称: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赋予“重如泰山”以时代精神。 泰山历来是伟大、崇高、厚重的代名词,很多成语、典故、歇后语、俗语都包含这些意思,如: 重如泰山,安如泰山,稳如泰山,挟泰山以超江河、驭大鹏而游南溟,泰山北斗,泰山磐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泰山不可秤称、海水不可斗量,黄河如带、泰山若厉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泰山敢于担当的精神。
作者:许圣元
摄影:王长民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