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十三五”期间,纳入监测的河流、湖泊整体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III类标准;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9%以上;建立自然保护地81处,占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5.94%;西藏已记录的野生植物96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1072种,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逐渐显现……
细数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彰显着“地球第三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底色和成色更加浓厚。
9月27日,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全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昆介绍,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作为“四件大事”之一进行统筹谋划,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定位。
“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全部达标,PM10、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分别降低40%、50%,沙尘天气大幅减少。
通过开展实施造林绿化、退化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林保护、草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防沙治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程项目,西藏自治区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林地面积1798.19万公顷,森林面积为1490.99万公顷,森林蓄积量22.8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2.14%。可利用草原面积11.29亿亩,截至2020年底,西藏自治区草原植被综合盖度为47.14%。现有各类湿地总面积为652.90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3%,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2.18%。
赵昆介绍,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西藏自治区的生物物种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在广袤的雪域高原,飞禽走兽游鱼欢快怡然。
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高原生物、清洁能源、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赵昆表示,当前西藏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自治区各族群众一定能绘好“山水图”,念好“草木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在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同时,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西藏经验”。(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媛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