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季节,地里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只待收割,成片成片的韭菜花让这个镇子上的庄稼人忙碌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刚刚闲下来。按理说,这正是庄稼人较为清闲的时候。9月28日,记者在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王素先、王立平、高家庙、龙王庙等9个村走走转转,大街小巷却几乎没看到一个“闲人”。
“自从镇上在俺村设立了这个鱼钩加工厂,不光俺们村里没有闲着的,就连附近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来这里绑鱼钩,也可以把鱼钩、鱼线领回家干,家门口就能有钱赚,谁乐意闲着!”王素先村支部书记王树林笑呵呵地说。
“三河湖镇与靠海的沾化区、无棣县相邻,因了两个县区渔业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该镇群众就有加工生产各类渔具的传统,2010年后陆续有鱼钩加工企业入驻。经过多年发展,全镇鱼钩加工产业不断壮大,产品主要发往韩国、日本等地,从业人员二三千人。”三河湖镇镇长王景波告诉记者说。
如何做优做强这一产业,实现强村富民?王景波介绍,针对鱼钩加工操作简单、对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工时灵活、妇孺老少都能干等特点,三河湖镇镇党委、政府主动做好群众致富与企业发展互助共赢的文章。镇上拿出专项资金,联合信誉好、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分别在王素先、高家庙、龙王庙等9个村建起了标准化鱼钩生产车间,方便当村和附近村的群众务工。
“我年龄大了,眼力劲不行,比不上他们,一天也就能拴30板鱼钩。”正在拴鱼钩的赵冬花大娘告诉记者,她是王素先村的,今年72岁,除了眼睛不太好,身体还可以。平常在家也闲着,没事儿就和同村的老伙计结伴过来拴鱼钩,解了闷还能赚个零花钱。
今年37岁的堤上胡村村民尹秀丽,一边熟练地将拴好一板鱼钩放入篮子,一边叮嘱身边的两个儿子看手机时把头抬直了。“老大刚上一年级,老二才5岁,我哪儿也去不了。今天礼拜天带他两个过来,赚个三十五十的,也够俺一家子一天的开支。”不耽误带孩子,还能有份收入,尹秀丽对现在的工作挺满意。
据了解,该镇的渔具公司大多从事渔具产品销售20多年,一直致力于渔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钓鱼赛事运营服务一体化发展。其中一家公司在滨州市服务批发商户160余家,全国实体代理销售商383家,合作销售商家600余家。该公司在三河湖镇深耕近十年,渔具加工从业人员遍布全镇一半以上的村庄,按件计费、短工、长工相结合的灵活计费方式,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
“只要愿意干的,都进鱼钩车间啦,对那些行动不便的,镇上也考虑到了。”王景波介绍,镇上利用村里的闲置农房、简易仓库、庭院闲场建了不少鱼钩加工产业服务站点。服务站点采取送货上门的方式,让行动不便的群众在家加工鱼钩,完成后由工作人员到户回收,确保了这部分群众足不出户、稳定增收。
渔具生产基地由村党支部负责整合村内闲置院落,由镇政府负责出资改造,由渔具公司负责购置生产设备及就业培训,通过对闲置院落的整理改造,减少了项目前期的基建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群众家门口就业成为可能。
目前,全镇已建起大型鱼钩加工车间9个,产业服务站点98个,带动近2000名群众家门口打工致富,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600多人,实现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剑桥 通讯员 胡德民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