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中华绒螯蟹绿色养殖技术
_徐霞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对中华绒螯蟹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上海市浦东新区自1990年开始淡水养殖中华绒螯蟹。截至2020年,浦东新区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已达 3 000 t。同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淡水养殖中华绒螯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蟹硕大肥满、营养丰富,还更加注重其品质安全。但是,目前浦东新区很多中华绒螯蟹养殖户采用的是高密度养殖模式,再加上不正确使用渔药、不合理投喂饲料等,导致中华绒螯蟹淡水养殖中的药害、饵料过剩、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较突出,这不仅威胁着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还破坏了渔业生态环境。因此,亟需用更高要求的绿色标准来规范中华绒螯蟹的淡水养殖行为。现笔者将浦东新区中华绒螯蟹绿色养殖技术总结介绍如下,以期进一步推行中华绒螯蟹标准化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户科学合理用药、正确投喂饲料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中华绒螯蟹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
1 仔蟹培育
1.1 池塘要求
要求池塘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底质较硬,池埂不漏水,面积为 600~2 000 m2,水深 0.8~1.2m,池塘四周建立防逃设施。同时,在放苗前用生石灰 0.2 kg/m2 进行清塘消毒,并种植水草(种植面积约为池塘面积的1/3)。此外,池塘需适当配备增氧机。
1.2 蟹 苗
中华绒螯蟹的蟹苗应从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水产良种场购买。
1.3 下塘后管理
蟹苗下塘时保持池塘水深 40~80 cm;下塘后3 d 内不加水、不换水;蟹苗下塘后至第 1 次蜕壳变态为 I 期仔蟹期间,保持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在5 mg/L 以上;待蟹苗蜕壳变态为I 期仔蟹后,逐步向池塘内加注已过滤的新水;待水深达 100 cm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池塘内水的1/4~1/3;7 月后泼洒生石灰水,每次生石灰用量为 10~15 g/m3,调节池水 pH 至 7.5~8.0。在蟹苗下塘后,每天每 667 m2全池泼洒用浸泡黄豆磨成的豆浆 1.5~2.0 kg,以培养足够的饵料生物;也可直接在岸边投喂豆饼或仔蟹专用饵料,每天每 667 m2 投喂量为 2.5~3.0 kg,2 周后每天每 667 m2 投喂量增至 5.0 kg。一般每天投喂 2 次,上午投喂 1/3、傍晚投喂 2/3。
2 扣蟹培育
2.1 池塘要求
要求池塘面积为 1 500~3 000 m2,水深0.8~1.5 m,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倾斜,进水口在池面上方,排水口处设拦网,池塘四周建立防逃设施。同时,在仔蟹放养前,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和种植水生植物(伊乐藻、苦草、水花生等)等工作。
2.2 下塘后管理
池塘水深保持在 1.2~1.5 m,每 7~10 d 换 1次水,每次换水量(高度)为 20~50 cm。每月泼洒生石灰水,每次生石灰用量为 10~15 g/m3。早晚各巡塘1次,重点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蜕壳、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投喂的饲料应符合 GB 13078 和 NY 5072 的相关规定。一般投喂天然饲料(伊乐藻、苦草等)或商品饲料,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 以内,一般于 7 月初至 7 月上旬早、晚各投喂 1 次,7 月中旬至 8 月底于隔天傍晚投喂 1 次,9 月上旬至 11 月上旬每天傍晚投喂 1 次。
3 成蟹饲养
3.1 池塘要求
成蟹养殖场地的环境应符合 NY/T 5361 的相关规定。养殖池塘的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和NY 5051 的相关规定,养殖水排放应符合 SC/T9101的相关规定。池塘宜为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水深 0.6~1.5 m,水温 8~30 ℃,塘埂坡比 1∶2~3,塘埂四周建立防逃设施(可用 60 cm高的钙塑板等作为防逃设施,并用钢管等作为防逃设施的支撑物),池塘四周挖有蟹沟(蟹沟离塘埂6~10 m,沟深0.4 m),具备完善的进、排水设施(进、排水设施需分开),配备底部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具有尾水治理设施[包括生态沟渠(管道)、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池、潜流湿地)、生物净化池、底泥处理池、养殖废弃物处理辅助设施等,并在尾水排放口建立水闸,实现尾水排放可控,且种植一定的水生植物,配有水质净化过滤装置、机械化或自动化集污设施等]。
3.2 放养前准备
于12月排干养殖池塘尾水后进行暴晒,用生石灰 0.2 kg/m2 消毒后加注新水。在扣蟹下塘前,于养殖池塘的环沟内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水草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的 60%,并投放螺蛳、贝类等。
3.3 扣蟹放养
放养的扣蟹规格为 60~120 只 /kg,要求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体表无附着生物;且放养前,扣蟹需在浓度为5mg/L 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 3~5 min。宜在 1 月底前放养结束,要求一次性放足扣蟹,每 667 m2 放养 600~1 000 只。
3.4 培育管理
3.4.1 饲料投喂
可投喂植物性饲料(玉米、南瓜、水草等)、动物性饲料(螺蛳、贝类等)、配合饲料(可按照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营养所需进行投喂,且饲料要符合GB13078 和 NY 5072 的相关规定)等。宜采用“四看”投喂方法,即看季节(3 月— 5 月投喂“开口料”,6月投喂“成蟹料”,9月投喂“育肥料”)、看天气(晴天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水体透明度大于30cm 时,水体透明度小于 30 cm 时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情况(发现过夜剩余饵料时应减少投饵量,蜕壳期减少投饵量,蜕壳完成后增加投饵量)进行投喂。一般于每天下午4:00—5:00钟投喂1次,日投喂量 3 月为蟹体重的 1.0%、4 月为蟹体重的1.5%、5 月— 6 月为蟹体重的 2.0%、7 月— 8 月为蟹体重的 2.5%、9 月为蟹体重的 5.0%,可视具体情况适量增减饲料。
多投
3.4.2 水质调控
养殖池塘的水位深于1月—3月保持在0.3~0.5m,4 月— 6 月保持在 0.5~0.8 m,7 月后保持在0.8 m 以上,并可视水草生长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养殖池塘每月施 1 次生石灰 10~15 g/m3,保持水体透明度在 30~40 cm,溶解氧含量在 5 mg/L 以上,并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
3.4.3 病害防治
可采用干塘清淤和消毒、种植水草和移植螺蚬、苗种检疫和消毒、调控水质和改善底质等措施进行病害预防。如确需用药防治病害,药物的使用应符合 NY/T 755 的相关规定。
3.4.4 其他日常管理
每天巡塘2次,查看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情况、病害和敌害发生情况,并及时检查水源是否污染、防逃设施是否完善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等。同时,做好水草管理工作,伊乐藻不耐高温,在夏季来临前,需加深池水,并及时割去过长的伊乐藻,以保持藻体距水面 10~30 cm。此外,做好活饵管理工作,一旦发现螺蛳和贝类数量减少时,需及时移植。
3.5 捕捉收获
一般在 10 月— 11 月,待成蟹成熟自然上岸后,即可进行人工捕捉收获。捕捉的成蟹需在暂养池暂养,经吐泥滤腮后,才能分规格、分雌雄运输至市场销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