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展的新模式,医学发展的新动能
你对医院未来的想象是什么?
是疑难杂症像感冒一样易于诊疗?是机器人拣药、AI做手术?还是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院的各个环节要素?
这不是科幻电影里出现的场景,而是“研究型医院”的真实愿景,它是将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后,产生的一种全新医院模式,致力于推动我国医疗创新和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在该模式中,医院除了看病救人,还是科研中心和医学大数据平台,连接患者、临床与科技,医生的另一个身份是科学家,同事有工程师和机器人……
研究型医院是临床与科研的“桥头堡”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能力加速提升,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健康需求,正由“看病难”向“看难病”转变。
作为现代医院发展和管理新模式的“研究型医院”应运而生。在我国,研究型医院已经经历了17年的探索与实践。
从一对一到多学科诊疗,从纸张到医学大数据中心,研究型医院的迭代升级,愈发成为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和科研平台。
以美国顶级研究型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为例,医院每年的研究预算超过8.5亿美元,在近40亿美元的年收入中,约四分之一直接来自于科研成果,大部分医生并不是担任全职医师,而是承担了更多的科研工作,医学成果产出和生产力转化迅速。
但在我国,药品器械和医疗技术仍受制于西方,医院临床研究的能力和资源也较为匮乏,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取得的进展,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用中。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设名副其实的研究型医院。”
9月11-12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的2021年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表示,要以研究型医院为载体,提升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创新能力,解决上述医疗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
据悉,本次会议共聚集近2000名国内外医院管理专家、临床专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下设1个主论坛和19个分论坛,围绕“医院新模式,发展新动能”的主题展开集中探讨,并发布了中国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
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研究型医院处于顶端位置。按照职能任务划分,紧接着是临床型医院和全科型医院(基层医院),与后两种医院不同的是,研究型医院具有医疗资源雄厚和科技资源密集的双重优势。
一位好医生治疗的患者有限,一项好的临床医学研究则可以帮助无数人。临床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研的薄弱环节,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在论坛中也曾提及:“医院临床研究力量分散,既缺乏整合形成院级平台,又缺乏规划部署,任务安排和项目管理。”
在研究型医院中,这一困境将得以改善。
医院不仅是临床问题的提出者和临床研究的实施者,还要治一般医院治不了的病、做一般医院做不了的手术,出技术、出标准、出规范,向临床型医院、全科型医院辐射提升我国疾病诊治同质化水平,推动临床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持续提高。
重点建设危重症和肿瘤等研究型学科
随着临床科研能力的提升,研究型医院的重点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
医学认知的每一次历史性突破,都离不开融合与创新。肿瘤是人类最难攻克的疾病之一,ICU作为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们都迅速成为研究型医院重点发力建设的研究型学科。
在“2021年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上,就设有“危重医学”和“消化道肿瘤多学科研讨会”两个分论坛。其中,为期两天半的“危重医学分论坛”,更是邀请到了近30位专家讲者就重症医学学科发展建设及临床研究等课题进行了实践分享和探讨。周煦教授是湖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的科室主任,作为讲者之一,他对科研与临床融合后的ICU实际运作感受印象深刻。
湖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科主任 周煦
重症科室面临数据量庞大、分散和临床逻辑关联性差等问题。以临床工作中的ICU机器报警为例,周煦教授解释称:
“比方说ICU我设置的机器报警心率是120次,当患者心率到121次时机器就会出现偶发性报警,如果设定呼吸机压力传感报警,患者咳了一声也可能出现报警情况,很容易造成(医师)注意力分散,或是职业性的麻痹,甚至对个别患者造成致死性的影响。”
因此,高质量、大范围的数据库对重症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一套成熟的智慧重症信息化系统不仅能对患者数据进行高质量采集,还应具备数据自动高效分析与统计的能力,形成临床初始诊断,赋能医护人员从数据中获得洞见,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
周煦教授介绍,这一探索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洛杉矶儿童医院从2003年就开始构建和摸索血流动力学的预测模型,还有飞利浦北美研究院,可以提前48个小时预测出患者血流动力学趋势,让医务人员有充裕的时间提早进行治疗干预。
“智慧重症,未来已来”,周煦教授感叹,目前一些厂商推出的危急重症解决方案与未来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十分契合,实现了管理、监测全院级别的现有及潜在危重患者,将重症救治的时间前移,对患者及早鉴别、及早干预、平稳转运。
而将眼光放回国内,飞利浦危急重症解决方案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入科、诊断、治疗护理到转归全流程,通过“端到端”监护设备及系统实现无缝全面的患者生理体征数据监测和管理;同时,结合内嵌的临床诊疗指南,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分析,优化临床路径,帮助医护人员进行共同决策,实现对重症病患的及时尽早干预,快速诊疗及精确治疗,提升患者预后效果;且全程无创呼吸支持方案,给重症患者生命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消化道肿瘤多学科研讨会”分论坛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主任林征宇教授表示,肿瘤治疗兼具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单一的诊断、治疗模式逐步被精准诊疗和MDT(多科学联合诊疗)取代。
研究型医院又对肿瘤诊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用于肿瘤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形成转化医学研究的新范式。
以肝脏恶性肿瘤为例,林征宇教授告诉“医学界”:“热消融术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手段,而磁共振凭借其无电离辐射、高组织分辨率以及术后即刻疗效评价等优势,成为推动精准影响引导介入手术发展的‘核心动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主任 林征宇
他认为,磁共振是消融疗效判断的金标准。“特别是飞利浦Ingenia 3.0T DNA大孔径术中磁共振系统,不用打造影剂血管,疗效和评价精准,残余病灶显示准确,还能够准时监测消融范围,兼具无创测温的价值,有助于肝脏恶性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升患者预后效果。”
此外,飞利浦肿瘤整体解决方案还涉及DSA、超声、数字病理、肿瘤信息系统等临床产品,肿瘤整体解决方案从癌症早期筛查、癌症高效诊断、微创介入、复合手术、精准放疗、疗效评估及随访等,以完整的智能产品线覆盖术前筛查到术后随访全过程,助力肿瘤的精准化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为研究型医院的肿瘤学科建设提供了优秀模板。
转型升级,
中国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发布
建设研究型医院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科建设只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还需要由点到面,从组织管理、临床诊疗、创新转化到人才培养,全面推动中国医院转型。
研究型病房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它的意义在于,让患者接触到最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的同时,推动药物临床试验,使试验结果能够更快转化。
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例,医院建立了研究型病房执行委员会,设计了专用型研究型病房和共用型研究型病房。去年还承担了76个药品的Ⅰ期-Ⅲ期临床试验及器械临床试验,研究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医学创新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
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能让更多的新药、新器械、新技术在医院“出炉”,推动中国医院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在2021年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中,包括建设研究型病房等规划方案也被纳入研究型医院的总体建设指南中。
新发布的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建设指南》《研究型医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型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型人才(医师)评价指标体系》四部分。
指南系统完整的描述了研究型医院建设发展的指导体系,对研究型医院建设原则、职能任务、临床诊疗和创新转化等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并从医院、学科、人才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评价标准。
文件发布后,研究型医院的定位将更清晰,目标更为明确:“以‘看难病’为核心职能,以医研融合为发展模式,以创新转化为主要特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体责任,以出人才出成果为目标定位,以为人类卫生健康多做贡献为价值追求”。
未来,医院将作为健康管理的入口,推出更多临床科研成果,打造万物互联的智能医疗时代,而以飞利浦为代表的健康科技公司,适时推出的整合解决方案让我们看到了研究型医院在危重症和肿瘤诊疗等临床学科领域发展的无限可能。
现阶段,医学能力和对疾病的认知仍然有限,面对未来的临床应用场景,我们无法准确预知医疗领域的真实模样。从中国研究型医院的发展看,只有真正做到了医疗科技创新,研究型医院才能有更大阵地,一流医院的建设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而这,也正是飞利浦携手更多医院共同努力的方向。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