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国庆临近,现代人剧社一年一度的“金秋悬疑剧展演周”又将在“上生·新所”开演了。这样的演出在其他地方也许可以成为时尚新闻,在上海,则已经是一种日常。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就在商城剧院看过他们制作的《上海传奇——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剧改编自上世纪40年代海派作家的一部小说。我的票是单位的一位同事送给我的,她说票是她在文化单位当领导的婆婆给她的,因为当晚有事,不想浪费这么好的场所的演出,就送我了。的确,那个时候,话剧演出一般会选择黄河路上的长江剧场(从前叫卡尔登CARLTON大戏院)、延安路瑞金一路拐角的瑞金剧场(从前叫金都大戏院),或者在延安路上的沪光影剧院(从前叫沪光大戏院)。这些剧场老旧狭小,如今都已经没有了踪影。上海商城剧院,那时候是一个时尚之地,一些世界顶级表演团体来上海演出,都曾选址于此。
幕布徐徐拉开,音效和灯光层次丰富。布景简洁,舞台上除了必不可少的一几一沙发以及一桌二椅,剩下的就是几扇高大的白色门窗框。根据剧情的需要,这些白框子变换着疏密、开合角度以及位置,与其他道具组成故事发生的不同空间,颇有表现主义的现代味道。其间被演出男二小裁缝和女二白玫瑰的两位演员的表现所折服,好多年以后才知道,这两位演员是当时还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本科的徐峥和吴越,如今他们已经被观众们看作老戏骨了。更没有想到的是,演出结束,所有演员不顾谢幕,都奔跑着集中到剧场出口,给离场的观众鞠躬——原来,所有观剧的门票都是送的。这个现代人剧社,是几个热爱话剧的年轻人自发刚刚成立的,这是他们的第一部演出作品。他们只想着怎么可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挑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演员,然后在一个能让观众和自己都感到非常体面的剧场,演一出获得好口碑的话剧。拉到了十万元的启动资金,就上手排了一出大戏,还选了商城剧院,却没想好怎么出票、怎么回本。临上演想出送票请观众看戏,观众看完根据自己的判断,爱给多少是多少。那些演员就是到投钱箱边,向愿意给演出费的观众致谢的。
细细算来,现代人剧社已经成立30多年。在都市演话剧,尤其是无名的小剧社制作话剧不容易。现代人剧社成立之初的6位主要发起人,如今只剩下一个,他叫张余。30多年来,为了剧社能够坚持下去,张余将剧社定位于专门演出都市人热爱的生活剧和悬疑剧的小剧场演出。一年分成两个演出季,春季上演生活剧,秋季是悬疑剧专场。演出剧场一直在变,但“现代人”的有些原则坚持不变,比如,他们的悬疑剧大都取自世界著名悬疑剧,或改编自著名悬疑小说,但他们的每一个悬疑剧演出剧本,都通过规范的版权交易获得。
自2009年起,现代人剧社的演出场所也固定下来(当年“现代人剧社”与新光影剧院签订长期演出合约还成为沪上的一大文化新闻),他们赢得了自己的忠实观众。张余也从被人称为“一个人的话剧”变成了沪上话剧演艺圈内著名制作人。
2020年,现代人剧社的春季演出在春节前就已经出票完成。但是疫情爆发后,现代人剧社遵守防疫规定,在网上发起退票,给了观众两种选择:全额退票,或者留着票,等到疫情过去,演出一旦秋季可以开演,可以凭票观看任何一场演出。令人感动的是,整整十场演出的票,居然只有一人退票,退票者还很有歉意地反复解释:不是自己不想看话剧了,而是因为自己10月1日国庆节要结婚。
上海不愧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源之地,上海的话剧观众对话剧艺术的忠诚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楼有多高,虽然我们已经高楼林立;也不在于霓虹灯多亮,商场多么繁荣,虽然我们已经拥有外滩陆家嘴浦江两岸这样世界级的美丽夜景,有遍地开花的商业街和shopping mall,城市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渗透到每一个人群、每一条街道这样城市细胞的人文和艺术情怀。
爱生活,爱艺术,这是喜欢上海的理由。(张晓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